出之《國語》的成語,出自國語中的成語和出處,意思

時間 2021-10-14 23:51:45

1樓:匿名使用者

《國語》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著作。記錄了周朝王室和魯國、齊國、晉國、鄭國、楚國、吳國、越國等諸侯國的歷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約前947年),下至智伯被滅(前453年)。

【題解】

關於國語的作者是誰,自古至今學界多有爭論,現在還沒有形成定論。司馬遷最早提到國語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其後班固、劉知幾等都認為是左丘明所著,還把國語稱為《春秋外傳》或《左氏外傳》。但是在晉朝以後,許多學者都懷疑國語不是左丘明所著。

直到現在,學界仍然爭論不休,一般都否認左丘明是國語的作者,但是缺少確鑿的證據。普遍看法是,國語是戰國初期一些熟悉各國曆史的人,根據當時周朝王室和各諸侯國的史料,經過整理加工彙編而成。

【內容】

共21卷。

• 周語3卷

• 魯語2卷

• 齊語1卷

• 晉語9卷

• 鄭語1卷

• 楚語2卷

• 吳語1卷

• 越語2卷

國語按照一定順序分國排列,在內容上偏重於記述歷史人物的言論。這是國語體例上最大的特點。

出自國語中的成語和出處,意思

經典成語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2樓:我

一鼓作氣 紙上談兵 退避三舍 三顧茅廬 望梅止渴 單刀赴 會 破釜沉舟 暗渡陳倉 四面楚歌 草木接兵 勢如破筍 望洋興嘆 後來居上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洛陽紙貴 守株待兔 胸有成竹 雞鳴狗盜 高山流水 刮目相看 才高八斗 手不釋卷 毛遂自薦 聲東擊西 草船借箭 虛張聲勢 知己知彼 步步為營 過五關斬六將 舌戰群儒 如魚得水 丟盔棄甲 拋磚引玉 盲人摸象 千里送鵝毛 名落孫山 下筆成章 不學無術 史無前例 眾口一詞 ~~~~~

3樓:裔彩榮秦香

雞鳴狗盜

戰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

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35sk.

com(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

“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他便藉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

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在現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

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麼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

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開啟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4樓:羊秀英檀鳥

完璧歸趙

負荊請罪

三顧茅廬

望梅止渴

四面楚歌

精忠報國

懸樑刺股

鑿壁偷光

5樓:小甜甜的思念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

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鑑·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脣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手不釋卷

手到擒來

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三戒》

為國捐軀和視死如歸 出自曹植的《白馬篇》

愚公移山,出自我忘記了

心有靈犀 出自李商隱的《無題》

此情可待 出自同上萍水

成語!!!…

6樓:匿名使用者

1.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草木皆兵、馬革裹屍、赤膊上陣、烏合之眾、打草驚蛇、四面楚歌、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全民皆兵、聲東擊西、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堅壁清野、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圍魏救趙、作壁上觀、暗渡陳倉、城下之盟、五十步笑百步、殺身成仁、

紙上談兵、風聲鶴唳、步步為營。望梅止渴、運疇帷幄、一鼓作氣、再衰三竭。餘勇可賈、知彼知己,百戰不殆、腹背受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硝煙瀰漫、士飽馬騰 勞而無功功成不居,散兵遊勇,勇猛精進 , 進退失據 ,出奇制勝, 壁壘森嚴 ,嚴陣以待 。

短兵相接 全軍覆滅 遠交近攻 攻其無備 功敗垂成 解甲歸田 戰天鬥地 養精畜銳 、銳不可當 當頭棒喝 舟中敵國 槍林彈雨 速戰速決 決一雌雄 盤馬彎弓 弓折刀盡 盡忠報國 國士無雙 干城之將 將機就機 草木皆兵 兵連禍結 四面楚歌 **** 箭在弦上 馬革裹屍 金城湯池 馬仰人翻 用兵如神 因敵取資 欲擒故縱 縱虎歸山 發號施令 彈盡援絕 劍拔弩張 兵不由將 將計就計 計無所出 出生入死 勇往直前

調虎離山 知難而退 揮戈反目 片甲不回 彈盡糧絕 聲勢浩大 坐觀成敗 敗軍之將

將伯之呼 寡不敵眾 大敵當前 十圍五攻

2.悲喜交集 悲憤填膺 百感交集 感人肺腑 動人心絃 情不自禁 心潮澎湃 激昂慷慨 慷慨激昂 感激涕零 感恩戴德 謝天謝地 沒齒不忘 感同身受垂頭喪氣 灰心喪氣 心灰意冷 心灰意懶 萬念俱灰 自暴自棄 黯然銷魂 大失所望 心如刀割 切膚之痛 哀毀骨立 悲天憫人

興高采烈、喜出望外、喜形於色、喜上眉梢、喜不自勝、喜不自禁、喜眉笑眼、喜氣洋洋、喜笑顏開、笑逐顏開、心曠神怡、心滿意足、心情舒暢、心醉神迷、心花怒放、樂樂陶陶、其樂融融、樂以忘憂、樂不可支、欣喜若狂

歡欣鼓舞、興高采烈、歡天喜地、欣喜若狂、歡欣踴躍、春風得意、眉飛色舞、眉開眼笑、忍俊不禁、喜出望外、喜氣洋洋、喜笑顏開、喜形於色、手舞足蹈、心花怒放、喜不自勝、樂不可支、興高采烈.喜出望外.喜笑顏開.

欣喜若狂.心花怒放.笑逐顏開.

眉開眼笑.手舞足蹈.眉飛色舞.

喜上眉梢.捧腹大笑. 笑容可掬.

大喜過望.歡天喜地.喜從天降

3.亡羊補牢、掩耳盜鈴、濫竽充數、四面楚歌、紙上談兵

畫蛇添足 買櫝還珠 守株待兔 拔苗助長、狐假虎威、刻舟求劍、

4.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於《資治通鑑·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傑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於《莊子列禦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鬥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於《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脣亡齒寒”,比喻雙方關係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後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後來居上”,往往指後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於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出自《詩經》裡的成語,出自《詩經》裡的成語?

舉幾個例子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 悠哉悠哉 輾轉反側 逃之夭夭 憂心忡忡 日居月諸 委委佗佗 信誓旦旦 投桃報李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風雨瀟瀟 衣冠楚楚 衣裳楚楚 萬壽無疆 風雨漂搖 壽比南山 戰戰兢兢 如履薄冰 巧言如簧 綽綽有餘 不可救藥 必恭必敬 小心翼翼 希望回答對樓主有一些幫助!新婚...

出自神的成語,出自神的四字成語

封封封封你麻痺 夸父逐日 精衛填海 女媧補天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八仙過海 含沙射影 牛郎織女 開天闢地 葉公好龍 滄海桑田 女媧造人 火眼金睛 東兔西烏 兔 烏 古代神話傳說中說,月亮裡有玉兔,太陽裡有三足金烏,所以用烏 兔代表日月.月亮東昇,太陽西落.表示時光不斷流逝.補天浴日 這是指女媧煉五色...

三個出自論語的成語。出自論語的成語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怨天尤人。不亦樂乎,溫故知新,不恥下問。不亦樂乎,逝者如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溫故知新,擇善而從,三人行必有我師。一息尚存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稍懈。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鮮矣仁!言而有信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眾星拱月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