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哲學中有對女子品德的褒揚麼

時間 2021-10-27 21:26:33

1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

老子對水處弱勢而不爭的品格非常讚賞,他說,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保持此種狀態就接近於道。在老子看來,水是有靈性的,也是有德性的。水之「上善」集中表現在不爭,且兼有謙卑、包容的美德。

老子還曾說,聖人有三種極為寶貴的品格,即慈愛、節儉和不爭。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夠立於不敗之地。如果違背了自然規律,勉強而為,一味爭先,註定不能成功;驕傲自滿、盲目自信,也同樣沒有好結果。

慈、儉、不爭的品德在婦女身上體現得更為充分,老子對於這三種品質的讚頌,就暗含了對於女性之德的褒揚。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他認為,唯有擯去**,固守清淨,不為外物**,不為變亂干擾,才能達到心靈的無礙與澈明。

由此可見,老子對於「守靜篤」的品德是持讚賞態度的。那麼,什麼人才擁有靜篤的優良品德呢?老子更傾向於女性。

他說:「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老子認為,雌性趨於靜下,而雄性則居於動上,既然靜能止動,下能止上,則雌也能勝雄。

在他看來,靜篤是女性特有的品性,依靠它,女子是可以超越男子的。聖人如果要保持永久的品德,就應該堅守雌節,身處下位,如此才能讓天下歸服。

對於女性靜篤品德的讚揚,體現了老子對於女性的尊重。

2樓:果果ai媽咪

上善若水」的哲學是這樣的。

水的哲學。

今天仍具有意義。

如何理解老子的哲學中的道與無

3樓:夜亂星辰

一般現代哲學將老子的「道」認為是客觀唯心主義中的類似於絕對意志,認為是決定萬物發展與執行的「精神」存在。也有人從泛神論觀點出發,把「道」認為是非人格化的神,是萬物存在的因。甚至有人認為老子是唯物主義,道是科學規律與自然法則。

「無」是說「無為」嗎,其實就是順應自然,不強求,就是叫人別瞎折騰,但自然與百姓允許,那就可以無所不為了

"上善若水是老子哲學中最有代表性的命題嗎

4樓:哄哄是我呀

不是,老子一生有許多關於哲學的命題,上善若水是老子關於社會理論最具代表性的命題之一。

老子關於社會理論還有一個著名的命題即由此老子提出的「絕智棄詐」「絕巧棄利」,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老子認為,道之本性即是自然無為,自然無為乃支配宇宙萬物的根本規律,也是人類應當信守的基本行為準則。

從無為的原則出發,老子反對人之有為,因為有為破壞了人的原始的自然淳樸,造成了人格的**,帶來了虛偽、狡詐、貪慾、罪惡等種種社會醜惡現象。「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天下有道,一切都自然而然。

不標榜仁義,而自有仁義。等到以仁義相標榜,則意味著仁義已不復存在。由此老子提出「絕智棄詐」「絕巧棄利」,主張「小國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雖有舟與,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

這是一種復古思想。

與這一社會理想相適應,老子還主張貴柔處弱,認為「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進而主張「上善若水」,認為最完善的人格應具有水一樣的心態和行為,「處眾人之所惡」,去別人不願意去的地方,做別人不願意做的事情,堅忍負重,居卑忍讓。

5樓:墨海畫苑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語出老子的《道德經》,原文為:"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迴圈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萬物產生於看得見的有形質,有形質又產生於不可見的無形質。

註釋:1、反者:迴圈往復。一說意為相反,對立面。

2、弱者:柔弱、渺小。

3、有:這裡指道的有形質,與一章中「有名萬物之母的」的有「相同。但不是有無相生的「有」字。

4、無:與一章中的「無名天地之始」的「無」相同。但不同於「有無相生」的「無」。此處的「無」指超現實世界的形上之道。

評析:老子在《道德經》裡,多次涉及到「事物的矛盾和對立轉化是永恆不變的規律「,概括了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現象與本質,這是十分光輝和精闢的見解。「反者道之動」,歷來解釋者有兩種觀點:

一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二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迴圈往復。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因為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迴圈往復、周而復始。

這當然是老子認識上的不足。因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不具備一定條件,是不能轉化的。不經過任何努力,不管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發生轉化,這就多少帶有宿命論的色彩了。

「弱者道之用」,是說「道」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用的是柔弱的方法,這不完全是消極的,同樣也有積極性的一面,道創造萬物,並不使萬物感到有什麼強迫的力量,而是自然而然地發生和成長。用弱和用強,也就是是「無為」和「有為」的區別。「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的論者認為這一句可以概括出「無-有-萬物」的公式,並說萬物畢竟是從「無」而來的。其實,老子講「有」和「無」,並不曾把「無』當作第一性的東西,而把「有」當作第二性的東西,他是把有與無當成相互對立的兩個哲學範疇,有與無都是道的屬性,是道產生天地萬物時由無形質落向有形質的活動過程。

評價老子的哲學思想

老子的哲學思想

7樓:戳欣想死

老子是道家始祖,是我國古代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由於他生活在奴隸制沒落、新興封建勢力成長時期,反映在思想領域中的是重民輕天思想的高漲,作為擔任過周守藏史的老子,雖然一方面篤信天命鬼神,另一方面又以極大的勇氣,廢黜了天帝鬼神的神聖權威,提出了一個新的宇宙本體棗道。在他看來,「道」是「萬物之宗」、「象帝之先」、「為天下母」,是第一性的,宇宙萬物是從它派生出來的,是第二性的,道於是取代了上帝,成了宇宙萬物老祖宗。

在老子看來,道是經常無為的,但它卻能創造一切,統治者只要聽其自然,無所作為,實行較為溫和的政策,人民群眾就會服服貼貼地服從統治,出現「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老子》第三七章。)那樣一種局面。顯然,老子的「無為而治」的實質,就是要維護他所向往的理想社會秩序,不願看到社會的變革和發展。

為了真正做到「無為而治」,老子一方面反對統治階級「有為」而治,以為「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老子》第三章。);奉勸國君「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同上。);反對各大國爭霸和兼併戰爭,認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第三一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老子》第三○章。);另一方面又主張實行「愚民」政策,認為「古之善為道者,非所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老子》第六五章。),只有實行「絕聖棄智」、「絕仁棄義」,才能收到「民利百倍」、「民復孝慈」(《老子》第一九章。

)的效果。他還鼓吹:「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

」(《老子》第三章。)

「善人者」和「不善人者」是相對的,「不貴其師,不愛其資」,復歸於同一,這就無所謂教育不教育了。一方面是「使民無知無慾」,另一方面又「不貴其師」,這個社會「雖智大迷」,卻得其「要妙」了。 老子在「無為而治」的思想指導下,又進一步提出了「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藍圖。

這樣的社會,車、船、軍隊、**、文字等等都被廢止了,人們無知無慾,永不遷徙,老死不相往來,所謂「生而不有」(雖生產而不私有)、「為而不恃(雖勞動而不據有勞動成果)、「長而不宰」(雖有長者卻不擁有權力),一句話,「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一章。),完全回到氏族制社會。可見,老子目睹現實,深為紛繁的社會關係所困擾,看不見社會發展的趨勢,最好的辦法還是回到原來結繩記事的時代中去,這與「道法自然」、「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是完全一致的。

應該說,老子不滿當時奴隸主貴族統治的殘暴性與虛偽性,指斥他們為「盜竽」,是有進步性的,但他又看不慣新興封建地主階級的所作所為,鼓吹向後看開倒車,嚮往人類社會的開端,則是一種沒落的階級意識,完全是行不通的。老子的從「無為而治」到「寡國小民」社會的描繪,是他所處時代與現實環境的產物。除了春秋時代這一大歷史背景給老子思想以深刻的影響外,老子的故鄉陳國,地處中國,一直為楚國北上爭霸及其他中原大國爭奪的焦點,人們深受其害,統治者也惶惶不可終日。

在這一特定環境氛圍下,老子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以及厭戰反戰、「寡國小民」思想就不是偶然的了。老子的天道觀雖然是唯心主義的,但卻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因素。老子從自己的親身經歷中,看到客觀世界變化無窮,認識到天地萬物都存在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並相互依存、相互轉化。

如他所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後相隨。」(《老子》第二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老子》第五八章。

)等等。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老子還進而提出了「柔弱勝剛強」的思想。他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老子》第七八章。)又說: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老子》第三六章。)要想**對方,自己則先讓一步,以後發制人。

無疑的,這一弱勝強思想,大大地豐富了我國古代兵家思想,具有積極的意義。

但是,由於時代的限制性,老子對事物的認識是有缺陷的,如他認識到事物的轉化,卻無視事物轉化的條件與質的區別,事物的發展和轉化,只停留在迴圈往復上面,「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反者道之功」,最終導向了形而上學,為相對主義大開方便之門。同時,他還強調「聖人不行而知」,隔絕了實踐與認識的關係,說什麼「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老子》第四七章。),顯然,這是一種唯心主義先驗論。

老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完整宇宙觀的哲學家,且思想豐富,給後世以深刻的影響,在中外哲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老子是哲學家嗎,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是老子嗎

現今有很多人不承認中國哲學,其實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走著完全不同的路線,現在竟然有中國人問道家創始人老子是否是哲學家這一問題,真是可悲 老莊之學雖不景氣,卻也是中國哲學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現在初中高中學他們的文章很少,學了也只是簡單的字面解釋,更多內涵我也是上了大學之後才學到的。 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家...

求描寫古代女子美好品德的成語,讚美古代女子美好品德的四字詞語主要是寫古風小說要用

王益俊 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 傾國傾城 國色天香 亭亭玉立 雍容華貴 儀態大方 面若桃花 呵氣如蘭 一笑傾城 閉月羞花之容,沉魚落雁之貌 婀娜多姿 貌美如花 香臉輕勻,黛眉巧畫宮妝淺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編貝 流年有你...

老子與孔子哲學思想的不同(急,孔子與老子的思想差異

摩托羅辣 孔子是儒家的 創始人,老子是道家的創始者 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不同可以概括為儒道兩家的主張不同 我們可以用三個簡單的概念來分辨儒家與道家的不同 第一,儒家以人為中心,強調人的社會性 道家不以人為中心,重視人的自然性 第二,儒家以天為至高存在,凸顯歷史背景 道家以道為至高存在,展現宇宙視野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