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第四形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

時間 2021-11-04 22:01:25

1樓:匿名使用者

大意是曰:.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交戰而後取勝,即使天下都稱讚,也不算上最高明。

正如舉起秋毫稱不上力大,能看見日月算不上視力好,聽見雷鳴算不上耳聰。古代所謂善於用兵的人,只是戰勝了那些容易戰勝的敵人。所以,真正善於用兵的人,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而他既能打勝仗又不出任何閃失,原因在於其謀劃、措施能夠保證,他所戰勝的是已經註定失敗的敵人。

所以善於打戰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終處於不被戰勝的境地,也決不會放過任何可以擊敗敵人的機會。

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交戰而後取勝,即使天下都稱讚,也不算上最高明。

孫子主張戰略上的「全勝」,強調的是在謀全域性、定全策的基礎上,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消耗求得全勝。他認為,即使作戰勝利,卻兵卒勞頓、損失慘重、代價巨大,也是作戰原則所不提倡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必以全爭於天下」,是謀攻的最高原則。這種不採取軍事手段而用其他手段使敵人屈服的戰略,被後人稱為「全勝戰略」。而非西方所謂「皮洛士式的勝利」。

2樓:匿名使用者

預見勝利不能超過平常人的見識,算不上最高明;交戰而後取勝,即使天下都稱讚,也不算上最高明。

孫子主張戰略上的「全勝」,強調的是在謀全域性、定全策的基礎上,以最短的時間、最小的消耗求得全勝。他認為,即使作戰勝利,卻兵卒勞頓、損失慘重、代價巨大,也是作戰原則所不提倡的。(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

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在孫子看來,「不戰而屈人之兵」,「必以全爭於天下」,是謀攻的最高原則。這種不採取軍事手段而用其他手段使敵人屈服的戰略,被後人稱為「全勝戰略」。而非西方所謂「皮洛士式的勝利」。

3樓:王牌你幹嗎

意思:預見勝利不超越一般人的見識,算不上高明中最高明的;通過激戰而取勝,即使天下人都說好,也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出自何處?

4樓:

意思是: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

出自春秋孫武《孫子兵法·軍形篇》。

節選原文: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譯文: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敗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這就好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古代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

因此,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卓越過人的智慧,也沒有勇武顯赫的名聲。他們進行戰爭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

善於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能夠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擴充套件資料

孫子說過,善於作戰的將領,他首先使自己一定不會被對敵戰勝,但是不一定保證自己能戰勝對敵。所以,成功可以預見,而不能強求。當無法戰勝對敵時,就先防守,如果對敵有可乘之機,我方能夠取勝,就採取主動進攻。

防守是因為取勝條件不足,進攻是因為取勝的條件充分。善於進攻的將領,他的部隊出擊如同神兵從天而降,使對敵猝不及防。這樣,才能保全自己從而獲得全勝。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兵入關滅秦,打到了曉關(今西安藍田縣城南)。曉關是從中原進入秦都咸陽的交通要道,也是秦軍設防的最後一道關卡。此時,秦軍的兵力尚存,除了秦王子嬰派來駐守嶢關的兵力外,還有一部分在嶺南諸郡,另一部分由駐守在塞北的蒙恬率領,有百萬之眾。

劉邦手下只有兩萬兵力,遠遠不如秦軍,但他求勝心切,想立刻率軍攻打嶢關。劉邦的謀士張良認為不妥,他說:「秦軍的力量還很強大,不能輕舉妄動。

雖然據守曉關的敵軍只是一部分兵力而已,但他們扼守險要,佔據地理優勢。」

「為防不測,請您先讓酈食其帶上**寶物,去跟曉關的秦軍守將談和。我聽說曉關的守將是個貪財好利的市居夫,應該很容易說服。與此同時,我們在曉關周圍增設疑兵,虛張聲勢,使對敵不明虛實。

對敵以為我們兵多,必定投降。」

劉邦採用張良的計策,派酈食其帶上厚禮去與秦守將說和。酈食其對曉關守將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很快說服了他。守將答應與劉邦聯合,攻入咸陽。

劉邦十分高興,打算等待時機,聯合曉關的秦軍進攻咸陽。

張良這時候卻改變了作戰計劃,他對劉邦說:「秦軍將領雖然投降於我們,但我們不能保證他的部下也會跟他反叛秦朝。如果作戰中他的士兵反悔,我們就會反被敵軍攻擊。

敵軍現在已與我們談和,必定放鬆了戒備。我們不如趁機攻打他們,定可以取勝。」

劉邦贊同張良的計策,率軍攻入嶢關。此前,劉邦安排了疑兵在山頭造勢,讓秦軍誤認為他們的士兵眾多。如今劉邦突然率軍攻來,秦軍大驚而不知所措。秦軍節節敗退,最後退守藍田。

劉邦率兵追擊,一路嚴令士兵不得干擾百姓,以收攏民心。結果,劉邦的軍隊贏得了秦地百姓的支援,他順利地引兵繞過嶢關,打敗藍田的秦軍,最終攻入了咸陽。

秦軍大勢已去,秦三世子嬰只好投降。劉邦曾說,張良能夠「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嶢關這一戰,充分體現了張良的用兵才能。

他不像劉邦那樣,未做分析就想進攻。他先對敵我形勢做了分析,認為己方成功的把握不是很大,於是先創造條件,讓酈食其去說和,增設疑兵威懾對敵,使自己一方先立於不敗之地。

張良防患於未然,且讓敵軍不知道我軍虛實,這戰略正應了孫子所說的善於防守的人,基本都是成大事者。等到對敵同意和解而鬆懈之時,張良卻再次分析,改變對策,讓劉邦率兵突擊。劉邦軍隊如「動於九天之上」對敵猝不及防。

張良這一戰的總體帶兵打仗的技巧,正符合孫子的作戰思想:讓先讓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才能讓自己處於不敗的前提,因此劉邦率領的軍隊得以大獲全勝。

5樓:匿名使用者

這句話出自《孫子兵法-軍形篇》

意思就是: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

用現在的話勝利之師不打無準備之仗。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歸納起來:

一、戰略運籌(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計篇》: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並制訂作戰計劃。

第二篇《作戰篇》:講的是廟算後的戰爭動員及取用於敵,勝敵益強。

第三篇《謀攻篇》:講的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採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二、作戰指揮(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軍形篇》:講的是具有客觀、穩定、易見等性質的因素,如戰鬥力的強弱、戰爭的物質準備。

第五篇《兵勢篇》:講的是指主觀、易變、帶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氣的勇怯。

第六篇《虛實篇》:講的是如何通過分散集結、包圍迂迴,造成預定會戰地點上的我強敵劣,以多勝少。

三、戰場機變(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軍爭篇》:講的是如何「以迂為直」、「以患為利」,奪取會戰的先機之利。

第八篇《九變篇》:講的是將軍根據不同情況採取不同的戰略戰術。

第九篇《行軍篇》:講的是如何在行軍中宿營和觀察敵情。

四、軍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講的是六種不同的作戰地形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第十一篇《九地篇》:講的是依「主客」形勢和深入敵方的程度等劃分的九種作戰環境及相應的戰術要求。

五、特殊戰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講的是以火助攻與「慎戰」思想。

第十三篇《用間篇》:講的是五種間諜的配合使用。

附軍形篇的原文

孫子曰: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故善戰者,能為不可勝,不能使敵之必可勝。故曰:勝可知,而不可為。

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

見勝不過眾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故勝兵若以鎰稱銖,敗兵若以銖稱鎰。勝者之戰民也,若決積水於千仞之溪者,形也。

附軍形篇的譯文

孫子說:從前善於打仗的人,總是先創造條件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然後捕捉戰機戰勝敵人。做到不可戰勝,就會掌握戰爭的主動權;敵人出現空隙,就乘機擊破它。

因而,善於作戰的人,能夠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不一定使敵人被我戰勝。所以說:勝利可以**,但不可強求。

若要不被敵人戰勝,就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戰勝敵人,就要進攻。採取防守,是因為條件不充分;進攻敵人,是因為時機成熟。所以善於防禦的人,隱蔽自己的軍隊如同深藏在地下;善於進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敵措手不及。

這樣,既保全了自己,又能獲得全面的勝利。

預見勝利不超過一般人的見識,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打敗敵人而普天下都說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這就好像舉起秋毫不算力大,看見太陽、月亮不算眼明,聽見雷霆不算耳聰一樣。

古代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戰勝容易戰勝的敵人。因此,善於打仗的人打了勝仗,既沒有卓越的智慧,也沒有勇武的名聲。他們進行戰爭的勝利不會有差錯,之所以不會出現差錯,是因為他們作戰的措施建立在必勝的基礎上,是戰勝了在氣勢上已失敗的敵人。

善於作戰的人,總是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不放過進攻敵人的機會。因此,勝利之師是先具備必勝的條件然後再交戰,失敗之軍總是先同敵人交戰,然後期求從苦戰中僥倖取勝。善於用兵的人,必須修明政治,確保法制,就能夠主宰戰爭勝負的命運。

兵法上有五項原則: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數,四是稱,五是勝。度產生於土地的廣狹,土地幅員廣闊與否決定物資的多少,軍賦的多寡決定兵員的數量,兵員的數量決定部隊的戰鬥力,部隊的戰鬥力決定勝負的優劣。

所以勝利之師如同以鎰對銖,是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攻擊弱小的敵人;而敗軍之師如同以銖對鎰,是以弱小的軍事實力對抗強大的敵方。高明的指揮員領兵作戰,就像在萬丈懸崖決開山澗的積水一樣,這就是軍事實力中的「形」。

孫子兵法和三十六計的區別,孫子兵法十三篇和三十六計的區別?

封詩喬朝雨 孫子兵法 全書就是要 那讓人能 立於不敗之地 的用兵之道。這種格局裡的道性就是那能遏制對方的道理,並能讓自己的道理舒展的能力。涉及的是真實意義上的軍爭,也就是可競爭的雙方都有贏的可能性的生死搏鬥,並非如斬上將如探囊取物一般的形勢。它的要義在於揭示能夠使眾多計策發揮出來的事態和境界。三十六...

孫子兵法的四大原則,孫子謀攻篇提出的四大謀略原則是什麼

孫子兵法 提出的四項原則 孫子兵法 裡面的一些思想就是我們在今天要成就大事都用得上的。第一,料事要準。就是對戰略形勢的 要有前瞻性,要有多種方案的選擇。流行歌曲裡面有一句唱道,我不知自己在夢遊,到下一個路口,是向左還是右,有誰來為我參謀。用 孫子兵法 的說法就是戰場總是撲朔迷離 難以把握的,這時戰略...

孫子兵法的《謀攻篇》中孫子認為謀攻敵國的最高明用兵原則是什麼 強調的是什麼字

在這段中,孫子強調的是一個字 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應該是 不戰而屈人之兵 也就是經常說的不戰而勝。謀功篇中提到了謀攻的幾個層次,分別為伐謀 用計策 伐交 通過外交手段 其次伐兵 在遠離城池的地方打仗 其下攻城 圍城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因為攻城是成本最高的一種打仗方式 所以孫子認為,打仗也應該儘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