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的名稱由來,解釋月餅的由來?

時間 2022-02-03 16:30:19

1樓:

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解釋月餅的由來?

2樓:匿名使用者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歷史悠久。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 ,有不同的說法 。普遍的說法是:

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戰邊塞,結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

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 :「應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

」隨後,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3樓:匿名使用者

春光燦爛豬八戒第x集,看看就知道了。

月餅名字的由來?

4樓:又一個八卦

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

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

擴充套件資料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有文字記載的。如果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

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廣東部分地方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祭月的風習。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舞火龍金陵名菜桂花鴨。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

5樓:冷知識分子

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6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 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 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 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 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 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 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 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 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 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 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 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 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 後,全家人圍桌 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 月,中 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 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月餅的由來(傳說)

7樓:阿狸路路的城堡

中秋節起源於上古時代,普及於漢代,定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以後。中秋節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習俗的遺痕。在秋分時節,是古老的「祭月節」。中秋節則是由傳統的「祭月節」而來。

據考證,最初「祭月節」是定在干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不過由於這天在農曆八月裡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圓月,後來就將「祭月節」由「秋分」調至農曆八月十五日。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時代我國一些地方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8樓:匿名使用者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 稱謂「仲秋」, 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 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

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

《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

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月餅的由來.歷史

9樓: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

月餅與各地飲食習俗相融合,又發展出廣式、京式、蘇式、潮式、滇式等月餅,被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愛。

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反映了人們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也是對親朋好友深深的思念。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

10樓:生活小點通

回答月餅,又稱月團、小餅、豐收餅、團圓餅等,是中秋節的時節食品。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

發展至今,中秋節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中秋節吃月餅,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

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11樓:夏目歷史君

總結我們從以上有關月餅的變遷歷史中可以看出,作為中秋節精神承載物——月餅,隨著時代變遷逐漸走向成熟,而這個成熟也是多方面的,從少數人到普及,從無意義到有內涵,從粗製到精緻。

我們如今外表精緻,內在豐富的月餅是先民智慧的凝結。沒有先民們的經驗努力,就沒有我們今日之月餅。在這個小小月餅中,承載著太對太多,它見證了我們中華文明隨著時代的變遷而逐漸進步。

12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出現。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

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月餅通常是指人們在中秋節這個特定節日裡吃的餅,通常為圓形。   從歷史記載來看,首次將餅與中秋的月亮聯絡起來,是八月十五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而歸,唐高祖接過吐魯番商人獻上的胡餅,笑指明月說:

「應將胡餅邀蟾蜍」。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

另據《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但那時還沒有被稱之為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

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

」「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廣為流傳的有關朱元璋用月餅在八月十五來傳遞起義訊息的故事,與史實不符,因為朱元璋沒有領導過起義而只是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還取了郭的義女為妻,後者就是馬皇后。

如果用月餅傳遞起義訊息的傳說為真,那也極可能是張士誠所為。但這個傳說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

如果我們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月餅」一詞的由來?月餅一詞的由來

月餅,原本是祭月時供品的一種,以後成為民間互相饋贈的禮品。西湖遊覽志 稱 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 來讚譽月餅。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 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 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

月餅的故事,月餅的由來?(短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在宮廷內流行,後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 小餅 和 月團 發展至明朝則成為全民共同的飲食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 月神 的一種崇拜活動。發展至今,中秋節和吃月餅和賞月是中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一詞...

月餅怎麼做?月餅的由來呢?說說,月餅的名字來歷是什麼?月餅的來歷呢?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 團圓 節 古往今來,人們常用 月圓 月缺 來形容 悲歡離合 客居他鄉的遊子,更 是以月來寄託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 故鄉 杜甫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宋代王安石的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 我還 等詩句,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