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新年有哪些習俗,過新年的習俗有什麼?

時間 2022-02-07 01:40:14

1樓:科學普及交流

過新習俗: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2樓:楊永龍心理疏導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3樓:匿名使用者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4樓:農民阿慶

帶你瞭解下我們那裡的過年習俗

過新年的習俗有什麼? 5

5樓:匿名使用者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樑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6樓:王昱陽白靜

放炮竹 聚在一起吃餃子 初一以後開始拜年

過年有哪些習俗?

7樓:張三金鑫飛

初一繁忙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已經開始,大年初一既是終點,又是起點。

為了慰勞過去一年的辛勤勞動,全國各地大年初一年俗都會停止勞動,除了玩還是玩。

在農村,像用掃帚掃地、用廚具做飯、用縫紉機補衣服等等日常活動都不能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初二到了大年初二,家裡如果有剛出嫁的女兒,必須要回孃家,如果已經出嫁很多年的,則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回孃家要夫婿同行,這一天也俗稱「迎婿日」。

這一天,回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否則會讓人在背後說閒話,而且也會不吉利,農村人最在意老風俗。同時,一定要非常傷心的回去,不管是無意的,還是刻意的,都一定要這樣做,否則會認為不孝。

初三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一般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出去打工的人們一年難得回去一次,團聚的時間非常有限,所以也就沒有這個說法了,已經很少有人知道這個風俗了,慢慢的淡出人們的生活。

初四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出遠門。但如今,這個年俗早已經不復存在,這個存在於特定時代的文化仍然具有一定的意義,讓我們對前人的年俗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初五大年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

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忘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出去。在安徽農村,人們一般是把供奉的香火灰掃起來,同時放鞭炮趕走邪神,將香灰倒在自家的田地裡,希望今年風調雨順,莊稼有個好收成。

初六大年初六,商店才正式開張營業,工廠也開始恢復生產,繁忙的一年又開始了。對於很多人來說,年已經過完了,除了學生可以在家多呆一點時間,工人們一般會在初六左右啟程返回工廠上班。

不過,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很多人選擇在這一天來開家鄉,也是想圖個吉利,給新的一年添個好彩頭。

初七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帝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這天,香港市民喜歡吃及第粥,所謂及第就是希望科舉考試考中狀元。人日要尊重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初八大年初八是穀日,傳說是谷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即眾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的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著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初九九是一個非常吉利的數字,常常被古代君王用來表達至高無上的地位。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臺灣新竹不少信眾要到擁有兩百多年曆史的「天公壇」,向天公祝壽,並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初十大年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在山東有抬石頭神的說法,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平滑的石頭上,初十早上,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十一大年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十一請子婿」。

十二及以後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麼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當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湯圓、元宵。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碰燈」。

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燬。

8樓:來自橫店影視城無師自通的橄欖枝

就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這算是一個眾所周知的一個習俗,團圓是每一個人的心願。不管在外打拼的遊子在外面混的的如何,不管是衣錦還鄉還是落魄回家,家裡永遠是最溫暖的地方。

第二個就是辦年貨,辦年貨就是囤積過年團圓時,有人來串門要吃的食物。過去的時候,辦年貨都是自己做的,油條,丸子,煮肉等,現在的有很多都是現成的,能直接買到,隨著電商的興起,網上購買年貨也成了潮流。

第三個是放鞭炮,放鞭炮至今也是春節的一個習俗。隨著對治理環境的越來越重視,很多城市都禁止或者限制放鞭炮,但是沒法完全禁止。春節大街小巷經常會看到一些小孩子拿炮炸瓶子玩,這也不失為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9樓:書中某頁

過年有許多還相傳至今的習俗,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燒炮竹、燒煙花、遊神、押舟、廟會、遊鑼鼓、遊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10樓:微言悚聽

過年的習俗有:掃塵,貼春聯,守歲,拜年,放鞭炮,吃餃子,看春晚

11樓:幸福的清風

過年的習俗很多。每個地方也有不同的特點。貼春聯,貼窗花,包壓歲錢,吃團圓飯。過年喜慶,有各種各樣的歡樂活動。

12樓:仵依白

過年的傳統習俗是有很多的。比如說像我們這裡,過年是需要自己蒸饅頭。還好我還需要。貼對聯。還需要在過年之前去祭奠老祖先。

13樓:阿

春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臨近春節,各地都有置辦年貨的習俗。除夕貼春聯,掛燈籠,全家團圓吃年夜飯,初一走親訪友。

14樓:匿名使用者

過年三十吃餃子,放鞭炮,守歲,看春晚,大年初一拜年,大年三十不幹活,初一到初五也不幹活!

15樓:花開半夏亦無聲

過年習俗有很多的,貼春聯,吃年夜飯,看春晚,放煙花等

16樓:匿名使用者

過年準備大魚大肉,貼對聯貼大福字,還要放長長的鞭炮,禮花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17樓:果實課堂

過年通常的風俗有哪些

18樓:農民阿慶

帶你瞭解下我們那裡的過年習俗

19樓:發兔冷知識

中國人過年都有哪些習俗?

20樓:拜託了大學

你的家裡有哪些過年的習俗呢?

21樓:**

過年的習俗有貼春聯,吃餃子,放鞭炮

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22樓:拜託了大學

你的家裡有哪些過年的習俗呢?

23樓:半島濰坊自**

過年你們那有哪些習俗?

新年有哪些習俗

24樓:打下大蝦的大俠

春節,是咱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喜氣洋洋的日子,我們也講究個好意頭,所以,從古至今,民間流傳了許多代表了大家樸素願望的規矩。新年來了,一起來學學大年初一到十五的這些規矩,別讓人覺得你不懂禮節,不講禮貌。

初一按照民間的說法,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裡邊。

新年裡打碎了傢俱,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初二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孃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初三大年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春節團聚,對此已經淡化許多。

初四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還有傳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初五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裡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初六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於除夕的盛況。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 12 歲的男孩,因為 12 是 6 的兩倍,這叫六六大順。這一天,每家每戶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這叫「送窮鬼」。

初七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據《佔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這天,人們都會吃及第粥,所謂及第,是希望科考狀元高中。

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連官府也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初八初八是穀日,傳說是穀子的生日,也叫順星節,傳說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穀豐收,天陰則年歉。

初九農曆大年初九,民間習俗是玉皇大帝的誕辰,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信眾要主祀玉皇大帝,向天公祝壽,並且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安健康。

初十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要祭祀石頭。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初十早晨,用繩繫住瓦罐的鼻子,由十個小夥子輪流抬著走,石頭不落地則預示當年豐收。

十一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還剩下很多,所以孃家不必再破費,就利用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兒,民歌稱為「十一請子婿」。

十二至十五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從正月十二開始選購燈籠,搭蓋燈棚。童謠是這麼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這一天少不了還要吃元宵、湯圓。而正月十六夜則是小孩的節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燈籠對著別人的重重一撞,然後笑哈哈的看著別人的燈籠著火,這個叫做「碰燈」。

講究的是今年的燈籠不能留到明年,必須以「碰燈」的方式銷燬。

各國過新年的方式,世界各國過新年的習俗是?

泰 國泰國傳統的新年,即 宋幹節 宋幹 是梵語的譯音 也叫 潑水節 是公曆的每年4月13日到16日。節日裡,人們抬著或用車載著巨大的佛像出遊,佛像後面跟著一輛輛花車,車上站著化了妝的 宋乾女神 成群結隊的男女青年,身穿色彩鮮豔的民族服裝,敲著長鼓,載歌載舞。在遊行隊伍經過的道路兩旁,善男信女夾道而行...

中國過年的習俗,中國新年的習俗有哪些,請寫簡潔些。

放鞭炮 吃年糕 貼窗花 貼對聯 傳新衣服 送紅包 中國新年的習俗有哪些,請寫簡潔些。春節是中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及傳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如 1 臘月二十三祭灶 2 臘月二十四掃塵 3 臘月二十五接玉皇 做豆腐 4 臘月二十...

過年有哪些獨特習俗,你的故鄉有哪些獨特的過年習俗?

習俗 祭灶 掃塵 放爆竹 貼春聯 吃餃子 吃團圓飯 拜年等。過年 起源於我國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起初日期並不固定,秦朝之前先後規定過12月 11月 10月的第一天 過年 直到漢武帝實行 太初曆 才正式確定在正月初一。從殷商至清朝,過年 有 元辰 歲朝 元日 元旦 等多個名稱。過年習俗源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