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的來歷,小篆的來歷是什麼?(簡介)

時間 2022-02-11 13:35:16

1樓:

小篆 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

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

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從目前所見的實料看,秦篆一般鑄造刻在鐵器及度量衡器、符印、貨幣、詔板上。

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臺》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泰山記得石也稱封泰山碑,秦王政28年(公元前219年)始皇東巡泰山而立,丞相李斯所書。石高4尺,四面環刻文字,三面為始皇詔,一面為二世詔,內容主要是「頌秦德」。字型小篆,原殘石現存岱廟。

其傳世拓本較多,其特點是筆畫圓潤,挺遒流暢,筆筆如鐵線;結體端莊嚴謹;字形稍長,造型健美;分行布白體勢工整,為小篆之代表。唐李嗣真雲:「李斯小篆之精,古今絕妙。

秦望諸山及皇帝玉璽,猶夫千均強弩,萬石洪鐘,豈徒學者之宗匠。亦是傳國之貴寶。」 嶧山刻石俗稱嶧山碑,為秦始皇28年(公元前219年)登嶧山(山東鄒縣)所立,傳為丞相李斯所書,小篆。

內容前為始皇詔,144字,自「皇帝曰」以下為二世詔,計79字,字略小。二世詔刻於公元前209年。其石久佚。

現所見均為後摹寫,雖多失秦篆古厚的筆勢,但其筆畫清勁,圓轉宛通,對研究篆書藝術的演變有重要價值。秦詔版為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所作,記秦始皇的頒佈詔內容。其筆畫勁遒,書風隨意自由,大小相同,隨勢生姿;字間行間,時疏時密,雖不齊整,前後成趣。

2樓:負豬丶

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字型並不通用,普遍採用的字型統稱金文(又稱「鐘鼎文」),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一種文字;我們可以看到出土的各種銅器上銘刻的文字(即「鐘鼎文」)經常發現同一個字的寫法是有所區別的,而且因年代不同也會有所變化。

石鼓文比金文規範、嚴正,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徵,它是從金文向小篆發展的一種過渡性書體。

籀文,是古代秦國使用的文字(秦人所作《史籀篇》中有此文字,故稱籀文),是小篆的前身。

秦國統一中國、建立秦朝以後,客觀上有統一文字的要求,促成了小篆字型的問世。

小篆的來歷是什麼?(簡介)

3樓:七七的小店

來歷:1.小篆又稱秦篆,是秦統一後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書體。秦統一前由於長期地域割據,「言語異聲,文字異形」,書寫形式很不一致,一字多形現象十分嚴重。

如「羊」就有二十多種寫法,給發展經濟和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故在統一貨幣、車軌和度量衡制度的同時,又著力推行「書同行」政策。《說文解字·敘》記「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斯作《蒼天頡篇》,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可見小篆系由籀文大篆沿革演變而成。李斯在籀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廢除異體,而創秦篆,統一了全國的文字。

這種書體更趨簡化,線條園勻,字呈豎勢。是我國漢字的一大進步,也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為後來楷、隸、行、草諸書的變革開闢了廣闊的道路。

小篆有的是鑄造在鐵器上,有的刻在石碣、石碑上,字有大有小,章法自然,結字端莊,分行布白工整,為小篆的精華和代表。其傳世代表作有《秦山刻石》殘部,僅存10字。另有《泰山》《琅琊臺》二石真跡拓片存世,《會稽》、《嶧山》後人摹刻本傳世,據傳上述刻石皆為李斯所書。

2.著名學者、書法篆刻家徐無聞先生認為,在一個極為短促的秦王朝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創造出一種文字來的,一種文字的的形成要經過長期的過程的,秦始皇只是對戰國時期就已形成的小篆進行加工、整理和推廣而已。

4樓:

老母雞,小豪又稱秦豪,嗯,是秦朝統一經過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種通行體

5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統一中國,釋出了「書同文」的命令。當時官書浩繁,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竹木簡寫成的官文,而且有許多字各諸侯國各有不同寫法。

所以統一文字勢在必行。小篆就是以大篆(秦文)為標準,廢除六國文字中不同於秦國的文字,加以整理,做到字有體型。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卓有成效的漢字改革運動,在我國文字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篆書的起源

6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早在六千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了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 稱為金文或鐘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

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稱之為大篆。

擴充套件資料

周代時期,鑄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型。

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佈局也有關係。

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加之字型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佈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秦量詔版)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

7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起源於甲骨文等古代象形文字。

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即大篆)、六國文字(齊楚燕韓趙魏等國文字),它們儲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

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小篆",也稱 "秦篆"。篆書,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型。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8樓:匿名使用者

篆書流變

周代時期,鑄刻在鐘鼎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廣泛流行。

秦始皇大統後,統稱為"小篆",也稱"秦篆",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是一種規範化的官方文書通用字型。據文獻記載,秦以前漢字書體並無專門名稱,而小篆是由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文字逐漸演變而成的。

由於是官書,小篆只適合於隆重的場合,如記功刻石、叔量詔版、兵虎符之類。標準篆書體的體式是排列整齊、行筆圓轉、線條勻淨而長,呈現出莊嚴美麗的風格,與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這樣一些基本特徵:字形修長、而且緊畫、向下引伸,構成上密下疏的視覺錯感,這與自上而下的章法佈局也有關係。

線條勻稱無論點畫長短,筆畫均呈粗細劃一的狀態。這種在力度、速度都很勻平的運筆,給人以純淨簡約的美感。加之字型結構的趨簡約固定的傾向,小篆書體的章法佈局更能形成縱橫成行的序性。

秦篆有圓筆方筆之別,圓筆以秦刻石為代表;方筆以秦詔版(秦量詔版)為代表,為秦篆之俗體。

9樓:習樹憑

小篆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前221年),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負責,在秦國原來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礎上,進行簡化,取消其他的六國文字,創制了統一文字的漢字書寫形式。一直在中國流行到西漢末年(約公元8年),才逐漸被隸書所取代。但由於其字型優美,始終被書法家所青睞。

又因為其筆畫複雜,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隨意新增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偽的官方印章,一直採用篆書,直到封建王朝覆滅,近代新防偽技術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1]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一、一字多形的情況。秦始皇滅六國後,下令以秦國的「小篆」作標準,統一全國文字。篆體,又稱為「篆書」,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認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型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10樓:竇峨冤

篆書,漢字古代書體之一。近人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認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

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國古文、小篆、繆篆、疊篆等等;狹義主要指'大篆'和'小篆'。篆書變體,極為繁夥,。古人認為篆書為蒼頡所造,但不可信。

周宣王太史籀著《史籀篇》,漢人名為'大篆',詳'大篆'條。其後列國分治,諸侯力政,文字異形,至秦相李斯乃同一之,漢人稱為'小篆','詳小篆'條。篆書字劃圓轉,結構依六書之義,故唐孫過庭謂:

"篆尚婉而通"

篆書的起源,小篆的來歷是什麼?(簡介)

篆書漢字古代書體之一。近人郭沫若 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 認為 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漢代官制,大抵沿襲秦制,內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屬,外官有諸曹掾吏,都是職司文書的下吏。故所謂篆書,其實就是掾書,就是官書 篆書,廣義包括隸書以前的所有書體以及延屬,如甲骨文 金文 石鼓文 六國古文 小篆 繆篆 疊篆等等 狹...

人字小篆怎麼寫,「人」字的小篆怎麼寫?

人字的小篆如下 基本字義 人,漢語常用字,讀作r n,是象形字,最早見於甲骨文,像側面站立的人之形。其本義為能製造並使用工具進行勞動又能用語言進行思維和交際的生命。人 亦是漢字部首,常作形符。繁體字 人,部首 人,拼音 r n 筆畫 2,結構 單一結構,五行 金 首尾分解 丿冫,部件分解 人,異體字...

小篆是怎樣發展來的,小篆的發展史是什麼樣的

5464經理 小篆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實行了一連串的改革 其中,統一文字就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政策。此種書體上承東周時秦國器銘與刻石文字,會融各地書風而成,為中國第一次統一之字型,居書史轉變之關鍵。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各國的漢字出現了簡繁不 一 一字多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