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倪瓚山水畫中的 有我之境,無我之境

時間 2022-02-26 07:15:27

1樓:執一樽繁華

如文: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稱有我之境.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

起,白鳥悠悠下.則稱之為無我之境.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國有一個非常豐富的自然詩創作傳統,西歐十

八、十九世紀的浪漫主義詩人也創作了大量的自然詩。但從整個傳統來看,中西自然詩在美學境界上存在著微妙而有本質意義的差別,即中國自然詩創造了「無我之境」,西歐自然詩創造的是「有我之境」。關於這一點,通過中西方自然詩人中最具代表性的陶淵明與華茲華斯的比較,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而他們之間的差異從更根本上說是兩個文化傳統的差異,即中國有著悠遠而獨特的「天人合一」的觀念,西歐則主要是「天人相分」的傳統。

什麼是「有我之境」?王國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詩人在描寫自然景物時,偏重於主觀情思的直接流露。

在所創造的詩境中,作者移情入景,景物非完全客觀的景物所呈現,而是帶有作者的濃厚色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比較具體明確和強烈。「以我觀物」這個我是一個現實的有意志的人,王國維曾把它稱作「欲之我」。這個「我」在對自然的審美觀照中,他本身的意志,往往以一種情緒,一種具有鮮明傾向與色彩的心境投射到自然物中,但自然物本身的自在性同那個「欲之我」是相對立的。

在這當中,主體的思欲與意志使其對自然的審美本身可能也是反自然的,但自然的怡然和寧靜又會吸引主體暫時與「欲之我」分離,正如叔本華在論及西方詩時所說:「慾望(以個人利害為目的)和眼前環境的純粹觀照是奇妙地交織在一起的。」[4]這或許就是王國維所說「由動之靜時得之」的「有我之境」。

2樓:翛然無隳

聯絡一下王國維的原話

如何鑑別中國山水畫之優劣

3樓:匿名使用者

山水畫作為國畫的三大類之一,歷來倍受人們喜愛。購買山水畫,不管是出於喜愛,還是為了送禮或收藏,都應該知道一些山水畫常識、懂得如何識別其優劣。這樣,當我們掏「銀子」的時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對於長期從事山水畫創作、教學、研究和收藏的「行家」而言,這應該不難。而對於大多數普通買家和愛好者而言,可能並不容易。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加以識別:

一.從構圖來看。與風景**相比,山水畫的構圖是經過畫家苦心經營的。因此一幅好的山水畫,必須有好的構圖。好的構圖一般要符合以下兩個規律:

1.對立統一規律。體現在形式上有賓主、呼應、虛實 、疏密、開合、藏露、節韻等關係。

(1)賓主。構圖要主次分明,不能喧賓奪主。(2)呼應。

畫中一切物體(包括題款和印章),都要互相關聯,有呼有應。這樣才能氣脈貫通。(3)虛實。

傳統山水畫常把雲和水作留白處理。白與黑,空與物,白與灰,灰與黑,就是虛實的對比。但實處要實而不塞,要透氣,要有「活眼」。

如林風眠《秋山圖》和張大千《山雨欲來圖》,如無中間的「活眼」,就是一盤「死棋」。

虛處要虛而不空,即使是空白,也要讓它表示一種實體,既所謂「計白當黑」,這樣才能「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如宋代趙芾《江山萬里圖》,中間大片的留白,通過幾只小船,卻表現了迷茫遼闊、江山萬里的意境。

(4) 疏密。山水畫構圖最忌均勻整齊,古人說:「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通風。

」這樣才能變化多姿。(5)藏露。畫要給人留有想象的餘地,一覽無餘,就沒有情趣了。

因此作畫要善於運用「藏」的方法。郭熙說:「山欲高,盡出之則不高,煙霞鎖其腰,則高矣。

」「藏」,使人感到高深莫測,從而給觀者想象的空間,這就是「藏」的妙用。如張大千《巫峽清秋圖》和《黃海歸來步步雲》:

(6)開合。開與合是相對的矛盾。有對立,畫面才生動。

開而不合,就會顯得不穩和散亂。有開有合,才能相對穩定。(7)節韻。

即節奏與韻律。一幅好的山水畫,是有節奏美和韻律美的。這不僅體現在勾、皴、擦、染、點等筆法的運用上,也體現在整體的佈局上,既要有變化又要有規律。

如石濤《淮揚潔秋圖》,畫中的點既有大小、疏密、濃淡的變化,整體上又有一定的規律。

2.透視規律。西洋畫一般採用「焦點透視」,中國畫採用的是「散點透視」,也叫「移動透視」。

「焦點透視」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只能把視域以內的東西拍攝下來。「散點透視」則是移動著立足點來進行觀察的,所以不受視域的限制。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把中國山水畫的透視歸納為「三遠」,即「高遠」、「深遠」、「平遠」。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張山水畫中,往往是「三遠」綜合運用的。 (1)高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

」也有一種說法叫作「蟲視」,即故意把自己放在低處,看什麼都是高大雄偉、氣勢磅礴,這種透視法宜於描繪崇山峻嶺。如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和近代黃賓虹的《山水圖》:

(2)深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並要移動視點才能看到的景象。

這種透視法宜於表現幽深的意境。如張大千的《水閣清涼圖》、清代王翬的《萬壑千崖圖》:

(3)平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係。宜於表現坦蕩開闊的南方山水。如元代倪瓚的《秋色圖》和《容膝齋圖》:

二.從筆墨來看。用筆與用墨,是學習國畫首先要解決的的問題,是最能體現畫家功底的問題,因此也是識別一張國畫優劣的最主要的依據之一。

1.用筆。中國畫的造形達意,是以線為主來表現的。

因此看一幅國畫用筆的好壞,主要是看這幅畫中線條的好壞。古人提出「書法用筆」,即要求畫家在作畫時要象寫書法一樣用筆。黃賓虹總結了前人的經驗,提出了「五筆」之說,即「平、圓、留、重、變」。

(1)「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均勻,起訖分明,筆筆送到,要「如錐畫沙」。(2)「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3)「留」,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迴旋,不浮不滑,要「如屋漏痕」。

(4)「重」,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5)「變」,一是指用筆要有變化,中鋒、側鋒、逆鋒、順鋒,根據需要隨機應變;二是指運筆要彼此相讓,互相呼應,氣勢連貫。宋代韓拙提出:

「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線條扁平,沒有圓渾的立體感。

所謂「刻」,是指筆劃過於顯露,妄生圭角。所謂「結」,是指行筆猶豫,線條不流暢。其他還有枯、弱、光滑、草率等,都是山水畫用筆的病忌。

如圖:2.用墨。墨色的變化,有「五彩」之說,即「焦、濃、重、淡、清」;也有「六色」之說,即「幹、溼、濃、淡、黑、白」。

不論是那種說法,無非就是講墨色的變化多端。山水畫用墨有三要:厚,透明,豐富。

(1)「厚」,就是感覺要厚重而不輕薄。(2)「透明」,就是層次要清楚,不渾濁,不僵化。(3)「豐富」,就是指墨色多變,層次豐富。

總之,看一幅山水畫的用墨好不好,主要是看用墨是否有變化、有韻味,層次是否清楚、豐富,能不能表現物象的立體感、質感和遠近的空間感。如黃賓虹《青城山色圖》、徐悲鴻《墨筆山水圖》:

三.從用色來看。傳統國畫著色多從物體固有的本色出發,很少考慮光的影響和變化,所以用色相對西洋畫來說比較單純,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

根據山水畫不同的種類,用色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水墨山水根本不用色,就不說了。(1)在淡彩山水中,以水墨為主,色彩只起輔助作用,用色要求「淡雅」、「清透」。

要「墨不礙色,色不礙墨」。即墨足之處用色要清淡、透明,不讓色覆蓋了墨;濃的色彩要用在墨少之處,不讓墨破壞了色的清麗。這樣,二者才能相得益彰。

如李可染《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圖》、潘天壽《雨後千山鐵鑄成》:

(2)在重彩山水中,用色要求渾厚凝重而不膩濁,清麗鮮明而不單薄。如張大千《仿張僧繇設色山水圖》和《遠蜂看黛圖》:

(3)在潑彩山水中,用色要求色墨渾融,變化豐富,不髒不濁。如張大千《春山積翠圖》:

不管是淡彩、重彩還是潑彩,用色都要有一個主調,不能混亂、花俏。但在主調中又要求變化,不能單調、呆板。總之,既要有對比又要和諧統一。

四.從表現各種物象的技法來看。山水畫的技法很多,使用哪種技法,因物而異,因人而異,因畫而異。

看一張畫中的技法用得好不好,主要是看這種技法在這張畫中,是否能充分表現物件的「形」與「神」,是否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意」。

五.從意境來看。好的山水畫,要有美的意境。

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一幅畫,必須給觀者留有聯想和再創造的餘地,能使觀者受到感染並引發自身生活感受的共鳴,感到言外意,弦外音,境外味,才算是有意境。山水畫意境的型別,可分為三種情況:

1.以景勝。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實,以真實感人的空間境象構成意境,把理想和感情融入實景之中,主要是通過境象自身誘發觀者聯想。

它類似於詩的「無我之境」。這類畫,在古代山水畫中以宋畫居多,如劉松年《秋窗讀易圖》:

2.以意勝。這類作品比較注重寫意,富有個性和情致,更明顯地流露出對主觀情感的表達,所塑造的空間境象,更多地具有了「意造」的成分。

對於「形」則要求「在似與不似之間」。它類似於詩的「有我之境」。這類畫自元代以後,逐漸成為山水畫的主流。

如元代倪瓚的《秋亭嘉樹圖》和吳鎮的《鬆泉圖》,近代齊白石的《還家圖》等等。

3.意與境渾。這是感情與形象高度結合,達到「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王國維說:「至意境兩渾,則唯太白、後主、正中數人足以當之。」可見對於詩來說,這是意境的最高境界了。

而對於畫來說,當是畫家神來之筆的得意傑作了。

六.從「畫外工夫」來看。所謂「畫外工夫」,是指畫家除了繪畫以外的,其他方面的修養。

一幅好的山水畫,常常是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從畫的落款和印章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學、書法和用印等方面的修養。

4樓:匿名使用者

以圖說明,這是名家張硯鈞山水畫作,堪稱佳作,僅供參考!

什麼叫意境?有什麼用

意境的文學體現

5樓:北京王嘉化妝學校

文學意境的特徵,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情景交融。這是意境創造的表現特徵。

比如***的詞《沁園春 長沙》,就是運用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創造意境的典範。詞的上闋記今遊重在寫景,景中有情;下闋記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見景。

談談你對山水畫的理解,談談你對山水畫的理解?

二零几几 毛筆 墨汁,關鍵是宣紙都要準備好,然後鋪平了,開始胡亂畫,但是不要畫得太滿,內容大約佔紙張的61.8 還有,一筆畫下去一定要蒼勁有力,不能描,一筆下去,再醜都要自我讚美一下 這一筆恰到好處!很有內涵!最後,要是畫彩色的,顏色不能太多,就像女人帶首飾一樣,不要超過3樣。最後蓋個紅章就值錢了,...

如何理解中國山水畫不單止注重神韻

段創兵大壞蛋 什麼是神韻?神韻是一個意識形態還是物質?當然是意識,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意識形態必須依靠物質而存在,也就是說,中國山水畫的神韻是藉助於線條,色彩等來表現的。呵呵,胡說的,不知道對不對哦 可不一定對 一點都不坑爹 你上學的目的不就是要學習嗎 讀書呀 有了知識儲備 搞懂了 還怕這個 lov...

明代山水畫的特點,宋代山水畫有何特點?

明代 明代為中國山水畫最為鼎盛的時期。畫派林立,畫人無數,如 浙派 吳門派 華亭派 等等,明畫錄 載有山水畫家四百多人。浙派代表畫家有戴進 吳偉 張路 汪肇 朱邦 藍瑛等人。他們取法馬遠 夏圭,大多采用方筆,粗率頓挫,蕭疏蒼勁。而以沈周 文徵明 唐寅 仇英為代表的吳門派則從董源 范寬入手,兼及王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