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麼理解 貪瞋痴,怎樣理解貪嗔痴?

時間 2022-02-27 16:30:24

1樓:匿名使用者

說得多有什麼用,廢話不少無非是講求個人修養,三個字各有多方意義,看你的領悟能力有多高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皆為執著本意 有了執著 才會有貪嗔痴

3樓:匿名使用者

三惡道的起因貪對應餓鬼道那怕對佛法有貪念 下輩子也會變為餓鬼 嗔就是地獄道地獄眾生 多是殺業太重 這就是嗔穢心太重的結果 痴 是愚痴 畜生道果報畜生是上輩子不修智慧 不辨善惡因果

怎樣理解貪嗔痴?

4樓:冥想音主站

貪嗔痴從佛法修行上來理解,是要離一切相,發菩提心,不起我執、法執。

如果是佛法初學,就從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理解,於財、色、名、食、睡,不起貪心,同時常行佈施,出錢出力幫助他人,常供養三寶,放生、印經等,對治自己的貪性,積累福德。

常懷慈悲心,對一切煩惱不起嗔恨心、嫉妒心、報復心等思想,這些思想足可以讓人淪落三塗。

這個「痴」是指不信因果、不明善惡,對佛正法,生不起正信,常以燒香、超度,祈福為修佛要事,不知修佛修心,遠離一切無常法,離一切法相,求證本心。不能心外求法,如果於外塵求證菩提,就是愚痴顛倒,行外道行。

這只是對貪嗔痴的淺說,要想深入,就要經常的聽經聞法,深入經藏。

佛說貪,嗔,痴 怎麼解釋這貪嗔痴

5樓:孤木笑

無妄無我即無災無難,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習慣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薩行著重「無我」。而古傳般若即以「無我」悟入實相。無妄無我菩薩境界。

貪嗔痴解釋:

貪:

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

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

嗔:

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或者詆譭、抹黑其他宗教等等行為。嗔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和情緒。佛教認為對違背自己心願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等精神作用,對佛道之修行十分有害。

痴:

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

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6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講平常心,萬物眾生平等,

對某些東西,某些事物超出了平常心,

有了特別關注,就有了某些慾望,

看到喜歡的東西,想佔為己有,貪;

看到自己不滿意的時候,發怒,忿忿不平,嗔;

對某一事物的喜愛超出了對其他任何物品和情況的關注,痴。

佛家修的是心,不是經或者嘴,

唸經只是一種手段或者途徑,其目的是要你的心境,「一切有為法,如夢,如泡影」

「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

字面上講「無妄」就是不亂想超脫自己水平和層次,把握現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想該想的東西和事。

「無我」不好說,好像是不以自我為中心,服務大眾,以眾生為父為母的意思吧。

個人愚見,僅供參考。

7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處以大智若愚的姿態去幫助天下眾生,為護天下百姓的利益,即以愚公移山者為大任也。

佛說貪,嗔,痴 怎麼解釋這貪嗔痴佛說的 貪

怎麼樣才能戒痴,如何戒掉貪嗔痴?

本來無一物無,何必惹塵埃。心靜了,煩惱就少了。痴本來也是空無。如何戒掉貪嗔痴?這是佛教修行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內容,可以說,佛教所有的修行都是圍繞著它來進行的,沒法一一表述。如果你感興趣,建議從三皈五戒十善開始,這個過程,又是戒除貪嗔痴的初步。這是不急的,當你多幫助別人時,便會把它慢慢降到最低!還有...

怎麼消除貪嗔痴?念哪個咒語比較好

佛曰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戒 定 慧 即是對治 貪 嗔 chen 痴 的方法。戒,是指一種有道德的 有規範的 無害他人的生活行為標準,斬斷因為沾染喜愛外物而生起的執著貪心 定,是針對內心的修煉和自我耐性的培養 凡事先自省,向內求 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發的嗔恨 慧,是對於宇宙生命種種實相,有...

佛說貪嗔痴恨造就世界啥意思大家客觀地談談對他的認識

大藏經裡面說,世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宇宙和真理是一不是二。兩個不是分開的 對立的,其實兩個是一體的。這個說簡單很簡單,說深廣也很深廣。其實這個問題,和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的問題一樣,詳情可見 楞嚴經 卷四。簡單講,就是 楞嚴經 說的 一念不覺,而生無名。繼而 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 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