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的頓悟,什麼是漸修,什麼叫漸修頓悟

時間 2022-03-05 03:40:31

1樓:匿名使用者

頓悟是一教就領悟了··漸修是慢慢領悟

什麼叫漸修頓悟

2樓:煩惱即菩提

應該是頓悟漸修。

先頓悟,然後漸修。頓悟是明心見性,然後悟後起修。

3樓:匿名使用者

不斷的漸進的修行,直到有一天頓然覺悟。 大部分學佛修行之人必經之路。阿彌陀佛

4樓:匿名使用者

不斷的修行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

5樓:匿名使用者

我還有另外的解釋,悟可以頓悟,修不能頓修。

不怕念起,就怕覺遲;理需頓悟,事要漸修的意思是什麼

6樓:aaa**王

入門有先後,但悟道沒有早晚之分。修行好壞不在年齡大小!!

7樓:息滅貪瞋痴

念起就是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生煩惱。煩惱生了不怕,怕的是覺悟的太遲了!

比如有人罵你,你氣不氣?你一生氣就叫念起。

想一想,哪個人能不生氣呢?都要生氣。不生氣的人,已經不是普通人了!

他煩惱斷了。生了氣也不怕!怕的是覺悟的太遲了。

修的好的人,剛剛念起,他就覺悟了,明白自己錯了。第二念他就壓住了,不讓這個念頭再延續下去。這就是伏煩惱!

有這個功夫,修淨土的人就可以帶業往生。

普通人沒有這個功夫,三、四天了還是耿耿於懷,這就是覺悟的太遲了!甚至隔幾年,談起此事,還是怨人,這根本一點兒也沒有覺悟。

這個道理我們可以頓悟,一下子明白,要真正做到還需慢慢來。

8樓:

反省的要快,改的要快。

終於理解頓悟和漸修的區別了

9樓:匿名使用者

胡適相信科學,所以只能理解量變引起質變的漸修,對不認字也能開悟不容易理解,他不理解知識和智慧的區別

佛說:「理需頓悟,乘悟並銷;事資漸修,因次第盡;」是什麼意思?

10樓:匿名使用者

楞嚴經是從漸修到頓悟的法門。楞嚴經的結論,「理」需頓悟(佛說的),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生因識有,滅從色除。佛法的理,形而上道空的究竟,理必須頓悟,乘悟並銷,你悟道懂得了以後,不要死死把這個理抓住放在手裡,那變成妄想了.

比如營養的好東西,吃需快吃,吃了快消化。

至於成佛之路由打坐起一直修行戒定慧,這個功夫的話,不是說你懂了就懂,你懂了個空,你早懂了嘛,你就空不了.事非頓除,必須靠你一步一步進來的,沒有到第二步,你就不要講第三步.漸修頓悟是一起的,所以生命來是阿賴識與精卵的結合.

你現在要證得涅磐無漏的智慧,也必須從生理上,物理上,慢慢求,一點一點效驗,慢慢求證過來.。比如打坐,次數可多坐,,但時間不要拉長,不要腿痛了再堅持,那樣在生理上會產生不悅。功夫到了,坐的時間就會自動拉長。

11樓:匿名使用者

資質尚淺,不作回答。

如何達到頓悟?

12樓:丶啊姍婤

頓是突然的,這裡面沒有時間,沒有過程,是當下的,即時的,迅速的,直接的,就在這一剎那;漸是有次序的,有連續性的,強調過程,強調循序漸進,一步一步。頓是質變,漸是量變;頓是結果,漸是過程。頓悟是先知理,但是必須還要由理入事,理上要頓悟,事上要漸修。

漸修是從事和過程入手,但是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知理。頓悟後的漸修是通過漸修來印證頓悟的理;漸修後的頓悟本身就是過程經驗的積累和昇華。

對於永明禪師講修行分為漸修頓悟,漸悟頓修,頓悟頓修,漸修漸悟四種。不管是哪一種方法都應該做到知行合一,理論和實踐結合,過程和結果並重。只有漸+頓才可能構成一個完整的迴圈。

頓悟以漸修為基礎,沒有過去的積累是不可能存在頓悟的,頓悟的基礎是已有實踐的積累,只是在過去的實踐過程中沒有去總結和思考,也可能沒有他人的指點,但是實踐的過程是有的,實踐的過程這些事情能夠推導什麼道理可能並不清楚,也沒有有意識的去總結。經過旁敲側擊的其它事,或他人的指點,或一句話,往往幫過去的經歷貫徹起來得出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正是我們所說的經驗,這個經驗還可以知道後續的實踐。

漸修自然會有漸悟,只要我們樂於去總結和思考,由於漸悟太小可能你並不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但是這些也是經驗的積累,小的經驗積累起來就是大的經驗,漸悟的積累和頓悟一樣的效果,跟個人的領悟能力有關。人一生中能夠真正有頓悟感覺的時候太少了,漸修+漸悟才是最常見的,能夠有幸遇到高人的指點產生頓悟往往還需要靠機緣。

頓悟後如果不加以漸修,則頓悟的道理就變成了空中樓閣,這個道理對你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價值,也不會轉化為你後續的生產力。道理能懂的人多,但是能夠親身實踐去印證道理就不容易了。只有通過自身實踐了的道理才能夠真正轉化為自己的經驗和能力。

漸修如果不產生漸悟或頓悟,那麼我們漸修就很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過程很重要,但是沒有結果的過程仍然無意義。過程的重要是在於通過過程讓我們明白了一些道理,總結了一些經驗,能夠更好的去指導後續的過程。

吾日三省吾身,多注意自我反省和總結,往往就能產生漸悟和頓悟,這才是價值所在。

頓漸無分,頓漸合一即是知行合一,理事無分。頓悟頓修不是我們追求的境界,漸修漸悟形成的不斷的持續改進才是真正的學習成長之法。

誰能用佛語解釋『理雖頓悟.事須漸修』,其意義何在?

13樓:匿名使用者

理容易明白,事不容易照辦,習氣使然。修行既要修心,也要修身。修心自利,修身利他。

理無礙是修行的第一個里程碑,然後是事無礙,再後面就是理事無礙,最終達到事事無礙的佛境界。自利利他,自他不二。

14樓:匿名使用者

道理雖然明白,但是,要想實現目標還得腳踏實地,慢慢來。

15樓:匿名使用者

莫要bai裝!理雖頓悟,du事須漸修,源起南宗北宗之

zhi分,五祖弘忍dao傳衣缽時,神秀與六祖之爭回,傳因一首偈語詩答「菩提本無樹....」,五祖遂傳法於六祖,六祖承法在南方發源光大,稱南宗,神秀一枝在北方廣結佛緣,稱北宗。南宗認為佛法講究悟性,結佛在緣,你即使再修煉沒有悟性都白扯,修煉佛法形成一派「頓悟」,其實和六祖天性高不識字有些許關係。

而北宗認為接近佛法需要修身打坐勤為功課,追隨者一派「漸修」。自此南北宗各自認為自家才是接近佛法的正宗,爭論不休。然世間佛法八宗雖分,去向卻一路,佛法一味,淨空法師為平息南北宗分歧,提出了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你理解佛法需要有悟性,但日常功課不可省事。

16樓:匿名使用者

我更正我的答案。我之前那個酒氣的答案不對。

我朋友說,就像你已經明白一件事的原理了,但還是要親手一步一步去把事情圓滿完成。

這個解釋更適當

17樓:__老鼠吃貓

您好師來兄

佛教(梵語

源buddha-sasana)貴在解行並重,理通事修,理即是道理,孕育著人生宇宙廣說層面,學道著應該契悟,不能絲毫含糊,一一洞徹事理真理,使內心無惑,這是由理而頓悟,頓悟並非證悟,頓悟到證悟尚有一段距離,必須實踐事相以透理,事相的圓滿即是道理的圓滿;若僅是道理的內心通達,而不透過事相的修證,則永無證成菩提可言,頂多成為理悟或頓悟的一環,尚未成熟理事不二法門故,因此說,理雖頓悟,事須漸修。

漸行漸遠是什么意思,漸行漸遠是什麼意思

漸行漸遠,一般的意思就是說我們離一個目標或者一個月事物越來越遠了,就可以說漸行漸遠,那麼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中,常見到的就是說我們所做的一些事情,並不是向著我們預訂的目標,或者結果前進的,而是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所以就會有越來越遠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做事的方法,或者方向不對,就會導致這種情況發生,這種...

什麼是漸凍人,漸凍人是什麼?

我們通常所說的漸凍人指的就是肌萎縮側索硬化。肌萎縮側索硬化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我國通常將肌萎縮側索硬化和運動神經元病混用,指的就是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神經元損傷之後導致包括球部 四肢 軀幹 胸部 腹部的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臨床表現為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無力 肉跳,容易疲勞等症狀,逐漸進展為全身的...

什麼是漸凍症

漸凍症在醫學上稱之為肌萎縮,側索硬化。這是上運動神經元和下運動生涯損傷之後包括延髓支配的肌肉,四肢,軀幹,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漸無力和萎縮的情況,該疾病 至今並不明確,可能與環境因素,遺傳基因缺陷,重金屬中毒等有關係。患者會表現為四肢肌肉進行性萎縮無力,最後累及呼吸肌引起呼吸衰竭死亡。什麼是漸凍症?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