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可損利,而利不可損義,你是否認同此觀點

時間 2022-03-06 01:00:19

1樓:資料不詳

這句實際是「先義後利者榮,先利後義者辱,」《荀子.榮辱篇》演變而來意思是:先考慮道義而後考慮利益的就會得到光榮,先考慮利益而後考慮道義的就會受到恥辱。指榮辱取決於道德。

而「義可損利,而利不可損義」則是

「義利之辯」是中國哲學史上關於道義和功利相互關係的爭論。孔子最早提出「義」和「利」的對立,「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意思是說:

君子應該用道義去驅動,而小人應該用利益去驅動。孟子主張「貴義賤利」,所謂利益,只是行使仁義而附帶來的結果,而不能當作目標去追求。荀子則主張先義後利,「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墨子的說法與儒家不同。他認為「義,利也」,主張義和利是一致的。西漢董仲舒概括孔孟的義利觀,提出「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論點,強調道義和功利不能並存。

他的這個觀點對後來影響很大。到了宋代,義利問題又成了爭論的焦點。程顥、程頤、朱熹等堅持董仲舒的觀點,認為道義和功利是互相排斥的。

程顥說:「大凡出義則入利,出利則入義。天下之事,唯義利而已。

」陳亮、葉適則認為道義和功利並不矛盾,功利體現在道義之中,離開功利無所謂道義。葉適說:「古人以利與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義光明。

既無功利,則道義乃無用之虛語耳。」後來清朝的顏元也認為義利不能偏廢,應該並重。他反對董仲舒的觀點,把董仲舒的「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也改成了「正其義以謀其利,明其道而計其功」。

以上供參考。

2樓:匿名使用者

從文化角度來說沒錯,但從動物性角度來說是不對的。

兩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捨生取義」的觀點,你認為其中的「義」字有什麼內涵?你如何理解這一觀點的現實意義

3樓:韓信夜讀金瓶梅

孟子提出性善說,就是善分為仁,義,禮,智四個方面.

仁指惻隱之心.

義指善惡之心.

禮指恭敬之心.

智指是非之心

..生命雖然可貴,但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決不僅僅停留於"活著".當面臨生死抉擇時,應牢記心中的"義",讓生命綻放出光芒.

4樓:匿名使用者

義」字最初的意思是,家國

大義,可以理解為對家國人民的博大的情義。後隨著佛教的傳播,及漢語的發展。現在這個義還可指兄弟朋友之間的情義。

在今天和平環境中,我們雖不致犧牲生命,但「捨生取義」並非離我們而去。「捨生」已不限於捨棄生命,也包括與生命同等重要的個人利益。「取義」也已不限於正義,而是包括正義在內的一切公益。

這種意義上的捨生取義,雖不像先前的義士、烈士那般氣壯山河,但卻是不可低估的一朵火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平時肯為公益放棄個人利益,在關鍵時刻才會毫不猶豫地獻出生命。

5樓:匿名使用者

義是後來字

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義氣等意思

而是於仁對立

仁義,仁義,仁是理,是道德,義,是法,是手段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義字古人給了許多的解釋,捨生我們都懂。唯一是這個義字弄不懂。在百家爭鳴的時代。

各家學說都在互相學習,吸收,來完善自己的學說。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 義字通儀 ,儀是威儀的儀。本來在那個時候義字也有很多解。

後來儒家各朝個代都有大儒對義做解。義字本身的含義就模糊很多。我們不去爭論那些離我們生活遠的,我們只看現在我們對於他的理解。

我們現在大多數人的理解是 為了正義和真理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叫捨身取義。這個義就是正義,現實意義是我們提倡這樣的精神,需要能做到這樣的人。翻過了說就是這個社會缺乏正義。

7樓:匿名使用者

義,指世人普遍認同的道德觀。孟子所謂「捨生取義」是說,在面臨選擇時,不能把版「我」(生權)放在前面,要以世人的觀點為抉擇的根本,極端點,為了滿足世人的要求,個人甚至要勇於捨棄自己的生命。

這點,跟我黨的觀點,為了黨的事業要勇於獻身,獻身,身,身,一樣的

生命的意義? 10

8樓:匿名使用者

生命的意義就是迴歸生活,生活就是在酸甜冷暖中活自己!

9樓:匿名使用者

我只回答你生命的意義...

那就是想知道自己生命的意義.

10樓:我是我的顏色

【人無法選擇人生的開始,但一定要有勇氣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步】---電影【霍元甲】的臺詞

11樓:槍林彈雨都不怕

一切都會有盡頭,生命的意義原本就是虛無縹緲。

12樓:精神的神

沒意義...只是在尋找...也許是享受人生吧000

13樓:匿名使用者

生命的意義在於知錯而改之

14樓:匿名使用者

活著,見證人類的滅亡

15樓:匿名使用者

繁殖人類,延續生命,生兒育女。一代接著一代。(人類才不會絕種)

16樓:風在酒中飄

我覺得我的生命就已經沒有了

意義,兩天前生命對於我似乎還有意義,不過今天就已經失去了意義,因為我只能看只能想卻不能去做任何的事情,也只能守著自己的理想一天天的老去,你說這樣的生命還有意義嗎?生命的意義就是能夠自己動手實現自己的理想,不要等到有一天失去這樣的一個機會,才去追悔自己大當初的愚蠢。歸根結底還是珍惜!

17樓:

生存繁殖,犧牲個體生命保持種族長存.

18樓:匿名使用者

嘗試自己想要嘗試的東西

19樓:匿名使用者

生命的意義沒有什麼,完全都不過是在證明自己「活著」罷了!以此為界,如果一個人「活著」等於死了,哪其比死了還糟糕、可怕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當你出生時,意義就被你的「自我」決定了。。

不然你不會邊活著邊想「生命的意義」,而別人,卻無視這麼重要的一個問題!

21樓:廣豐人在西安

3樓的我一字一句都看過了!是不是你自己寫的?如果是你自己寫的你真的很了不起啊,我就是這樣去想的!!!

請問誰能教我在社會上行走的經驗?

22樓:匿名使用者

朋友;我告訴你一句最真的話吧!

我以前也有你這樣的困惑,其實社會沒什麼!

挺簡單的,但你千萬不要讓別人教你 該怎麼再社會上]混~自己體會點好啊.....

記住;吃一件長一智!是不是?!

要以平常心對待社會,要有目標!!!

我知道;你一定和我差不多大吧! 我今年20想和你交個朋友好嗎?你叫我金龍吧!

qq號是114204184 如果有時間聊聊真誠的朋友!!!!!!

23樓:b欣欣

沒有方法,人和人的角色不同,只能告訴你,學會摸爬滾打。

摸:自己探尋道路

爬:一點一點走,不要邁大步!

滾:遇到好機會行動就要快!

打:每種事情都要打拼

好了,還有一點就是學會適應環境!!!!

嘻嘻~~~學會了嗎????

24樓:

看過大錢沒?

外圓內方,只要你的心是賊拉的善良的你就是一個完美的人,狡猾的人永遠沒有真誠的人幸福快樂,處世靠真誠,不要太 "傻"就可以,

25樓:

外圓內方:

處事圓滑,但內心正值

多說多錯,少說少錯,不說不錯:

對於公司或同事的相處關係,儘量不要誇誇其談,否則很有可能被人「盯上」

就算有好想法,也不要在不需要的時候提出來:

我們平時偶爾會冒出一些很好的點子,或對自己,或對朋友,或對單位。但對朋友或對單位的點子,不要想到就說,要看到單位真的需要這方面的解決辦法的時候再提出來。

有專長,全擅長:

企業現在需要一專多用的人才,因此,在強化自身專業的同時,也需要了解一些其它的知識,讓管理層從其他方面瞭解你

善於助人:

要經常幫助人,幫助之後不要期待對方的報酬,相信我,他已經記在心裡了。

自己先做出來,再看別人的態度:

為人處世,不要自己感覺自己強,自己感覺自己有能力就要求別人怎樣,比如要求單位長薪水,我們不能一到單位就提出來,我們必須表現自己,讓單位肯定自己的能力,這樣才有資本。

在社會上行走需要注意的方面很多,以我本身的感觸而言,總結了一些:

在社會上行走,最關鍵的是尺度,我們在人際關係的相處過程中採用的辦法完全取決於對手的強弱。

最後說一句,堅持不懈、持之一恆才是根本,無論你能力如何,只要你遵循這兩個成語,別人就會尊重你。

『完美主義』這個概念在西方哲學裡是如何定義的呢?哲學家們又是如何評價它的呢?

見利思義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26樓:匿名使用者

見利思義

發音 jiàn lì sī yì

解釋 看到貨財,要想到道義。

27樓:匿名使用者

見利思義

見利思義是中國傳統道德處理群己關係的一條基本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美德。義和利問題,講的是道德原則和物質利益的關係問題。義,一般地是指合乎正義和公益的或公正合宜的道理或舉動。

利,就是指物質利益。見利思義,不是一般地反對「利」,而是指見到利益,應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義,該取的可以取,不該取的不應據為己有,即義然後利,亦即孔子說的「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義利之爭貫穿了中國古代思想史。主要有3種觀點:第一種觀點,是重義輕利,主要代表是孔孟的儒家學派。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義以為上,「義以為質」、「見利思義」(《問憲》)、「見得思義」(《季氏》)孟子同孔子一樣也是重義輕利,主張「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生,亦我所欲也。

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告子上》)

第二種觀點,是重利輕義,主要代表是管仲、商鞅、韓非為代表的法家學派。管子說:「倉癛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牧民》)韓非認為人都是自私自利的,講仁慈不僅無用,而且有害。他說:「好利惡害人之情也 。

」(《二難》)

第三種觀點,是義利並重,主要代表是墨家學派。墨子把愛私利、道德和利益結合起來。他說:

「兼相愛,交相利。」(《兼愛下》)在義和利的關係上,墨子強調二者的結合,或說義利並重。荀子闡述得最為深刻,他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承認人的物質利益,主張義利兩有,二者都不能否定,但是,他主張「以義制利」,(《正論》)認為「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

」(《榮辱》)

早期儒家的「義利觀」這個基本精神,對後世發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無論是「重義輕利」,還是「先義後利」,關鍵是作為原則、標準的「義」必須正確,即符合社會進步的時代要求,否則前提錯了,一切就錯了。在階級社會裡,由於階級利益和不同政治集團的利益不同,「義」的具體內容往往也截然不同,甚至根本對立。在封建社會,貧苦農民不堪壓迫,揭竿而起,從來都認為自己的行為是符合「義」的,所以稱「起義」、「義軍」;但在封建統治階級看來,那是「造反」,是「反賊」。

所以,在見義思利教育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教育青少年學生懂得見義思利的內含,弄清義與利關係問題中的幾種基本觀點,自覺堅持「以義制利」、「義然後利」的觀點。

2.教育青少年學生明確義利觀是具有階級性的。讓學生知道為哪一個階級和政治集團謀利益,就有哪個階級和政治集團的「義」。籠統的「義」是不存在的。

3.教育青少年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能堅持社會主義的「義」,自覺做到見利思義,以義取利,拾金不昧,而對有損國格、人格的利不能沾邊,對那些見利忘義,巧取豪奪,坑、蒙、拐、騙的現象應當有一個正確認識,勇於批評,敢於抵制,做一個高尚的人,有益於人民的人。

義與利名詞解釋,義與利哪個重

義與利,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義,指道義 利,指利益 功利。關於二者的關係,中國歷史上各學派多持不同觀點。中文名義與利 型別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範疇 義指道義 利指利益 功利 孔子說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孟子對梁惠王說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孔孟主張義利對立,尚義排利。墨子重利,但也 貴義...

子曰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

子曰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意思意思是 孔子說 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出自 論語 里仁篇 本篇是 論語 的第四篇,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要範疇 原則和理論,對後世都產生過較大影響。又名 論 具體含義 指認為君子與小人價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曉以大義,而品質低劣者只能動之以利害。君子...

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出於哪兒

海內人道益深,其德益至,所樂者益異。滿而不損則溢,盈而不持則傾。凡作樂者,所以節樂。語出 樂書 注 保持著而使它盈滿。國語 越語 夫國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傾,有節事。注 持,守也 盈,滿也。按器滿易復,欲保守之,務宜謹慎,國家之守成亦 然,故云。後漢書 申屠剛 對策 曰 持滿之戒,老氏所慎。史記 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