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解釋,中庸全文及解釋

時間 2022-04-08 12:10:16

1樓:匿名使用者

中庸 無非就兩個字 中謂之左右之間 意為處事之道要中立 不左不右 庸謂之平常 意為 以平常之心度天下

上篇所訴:中者.天下之正道。 正道就是不偏不倚 不左不右的意思。庸者.天下之定理。所謂的定理就是平常之心 不急功近利 處事不急不躁

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 意思是這一篇是孔子傳授給他的孫子名為子思,子思怕時間長了意思有了偏差,故寫下來,給了孟子。

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複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

卷之,則退藏於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

這一段很好理解的。

2樓:教育小工匠老師

《中庸》是一篇論述儒家人性修養的散文,原是《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子思所作,是一部儒家學說經典論著。經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註》,最終和《大學》、《論語》、《孟子》並稱為「四書」。

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中庸》提出的「五達道」、「三達德」、「慎獨自修」、「至誠儘性」等內容,對為人處事,人性修養有重要影響,能指導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

<中庸>全文

3樓:路上的期盼

原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闢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問強,子曰:「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

抑而強與?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厭,北方之強也,而強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強哉矯!中立而不倚,強哉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

國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白話譯文:

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

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

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幹法度,這叫做和。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髮育了。

孔子說:「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小人的言行卻違反中庸。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因為君子的言行時刻都不偏不倚。小人的言行違反中庸,因為小人的言行無所顧忌、無所畏懼。」

孔子說:「中庸是最高的境界,人們很少能夠長期實行它。」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能被實行,我是知曉的啊:有智慧的人做得太過分,愚昧的人達不到它。

中庸之道不能被髮揚,我是知曉的啊:賢明的人做得太過分,不賢明的人達不到它。這就好像人沒有不吃飯的,但能夠品嚐滋味的人卻非常少。

」孔子說:「恐怕中庸之道是不能實施的了。」

孔子說:「舜是有大智慧啊!他喜歡詢問且喜歡審察那些淺近的話,他隱瞞別人的壞處,表揚別人的好處。他掌握好兩個極端,對人民使用折中的辦法,這就是為何他被尊稱為舜啊!」

孔子說:「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被驅使而落入魚網、木籠和陷阱之中,卻不知道躲閃。人們都說『我是有智慧的』,但他們選擇了中庸之道,卻不能堅持一個月。」

孔子說:「顏回是這樣做人的,他選擇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條善理,他就牢牢記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孔子說:「天下國家是可以公正治理的,爵位俸祿是可以辭掉的,利刃是可以踩上去的,只是中庸之道不容易實行。」

子路問什麼是強大。孔子說:「你問的是南方的強大呢?

還是北方的強大呢?或者是你所認為的強大?用寬容溫柔的態度去教化,對無理的行為不施行報復,這是南方的強大,君子就屬於這類。

頭枕**、盔甲睡覺,死不反悔,這是北方的強大,強悍的人屬於這一類。

因此,君子要隨和但不隨波逐流,這才是真正的強大!獨立而不偏不倚,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政治清明,不改變志向,這才是真正的強大!國家政治晦暗,至死不變節,這才是強大的!」

孔子說:「追求生僻的道理,行為荒誕不經,後代對此會有所稱述,但我不這樣去做。君子依循中庸之道行事,半途而廢,而我是不會停止的。

君子依靠中庸之道行事,雖然在世上聲跡少聞,不為人知,但不後悔,只有聖人才能做到這一點。」

出處:出自戰國時期子思所作的儒家經典《中庸》。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2』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 ,不信。不信,民弗從。

『3』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 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感。

『4』質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 望;近之,則不厭。

『6』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 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律天時,下襲水土。

『2』闢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闢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

『3』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 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知、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 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齊、莊、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 察、足以有別也。

『2』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3』溥博如天;淵泉如淵。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

『4』是以聲名洋溢乎中國,施及蠻貊。舟車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 載,日月所照,霜露所隊: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 所倚?

『2』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詩曰,「衣錦尚□[糹回],」惡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門音]然 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知遠之 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

『2』詩云,「潛雖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內省不疚,無惡於志。君子之所不 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見乎。

『3』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4』詩曰,「奏假無言,時靡有爭。」是故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於□[ 釒夫]鉞。

『5』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6』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云 ,『德□[車酋]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極致之言,反求其本;復自下學為己謹獨之事推而言之 ,以馴致乎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贊其妙,至於無聲無臭,而後已焉。

蓋舉一篇之 要,而約言之。其反覆丁寧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學者,其可不盡心乎?

論語全文及意思,論語全文解釋

9點說史 論語十則 先秦 孔子 及再傳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子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 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蘇武牧羊》全文解釋,《蘇武牧羊》全文解釋 10

手機使用者 蘇武牧羊 譯文 衛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裡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幾日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

求徐霞客的遊大理日記全文解釋及習題答案

突然發現層層懸崖的上面,有個洞口朝東的山洞,我抬著頭攀巖上去。懸崖 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後,土崖太陡峭擱不下腳,用手抓著草根向上攀登。不一會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虧到了石崖地帶 但是石頭也不結實,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爾能找到一個稍微牢固的石頭2繃緊了腳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貼在崖壁上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