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城的詩作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表現的是什麼主題

時間 2022-06-01 19:40:12

1樓:可愛的小白呀呀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按照當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

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係.

在這扭曲了的關係中,一切都顛倒了.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係,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

可顧城應該知道,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請問顧城的詩作<<遠和近>>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表現的是什麼主題?

2樓:匿名使用者

《遠和近》一詩,是詩人對不正常生活的本質發現。此詩初發表時,被視為難懂的怪詩

回。按照當答時僵化的閱讀方式,人們已被習慣鈍化的思維模式,此詩確實難於解讀。因為在目光可視之間,你與我的距離不可能遠於你與雲的距離。

可詩人為什麼覺得「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呢?原因是詩人所寫的是一種非正常的生活,是一種被扭曲了的人際關係。在這扭曲了的關係中,一切都顛倒了。

本應相親相近的人與人的關係,由於心的阻隔而疏遠了,顯得那麼孤寂而不可接近;因為人際關係的疏遠,人與自然反而拉近了距離,顯得十分親近。也許,正是由於人與自然的親切可近,更進一步顯示出人的孤寂;也許,正是這孤寂,常使顧城想到夢的天國。可顧城應該知道,在這個充滿矛盾的世界上,夢的天國是不存在的。

3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是朦朧詩裡

復非常著名的詩制篇,是被許多人傳誦的詩歌。

在詩歌中顧城表達了人對於遠近的哲理思考,人和自然,人和人的關係。

這種關係充滿了一種辨證的距離、一種美和對愛的得失的痛苦。近處的愛人卻是遠在天邊,天上的雲卻在心靈近處。愛人可近卻不可能真正地接近,自然被隔離在遠方卻在愛人的心旁。

詩歌裡表現出一種透明的美、純淨的美、神奇變幻的美,帶有一種痛苦的思辯地憂傷。

顧城說他想「用心中的純銀,鑄一把鑰匙,去開啟那天國的門,向著人類。」可是「時間的馬,累倒了。」即使在他最好的美麗詩篇裡,他的悲傷和失望也淡淡地透露出來。

顧城的詩歌特點

顧城的詩《遠與近》寫作的時間與背景?

4樓:匿名使用者

顧城的《遠與近》,在一九八三年前後曾經作為難懂的「怪詩」而引起爭議。實際上這是一首揭示人際關係的小詩。詩的人物形象是「你」與「我」相對而坐,由「我」發言,「你」則無言以對。

「我」的發言,抓住「你」的視線,正如孟子所說:察其人也,觀其眸子。從目光透視內心。

「我」的發言,只是把自己對 「你」的印象(感覺)告訴「你」,語氣和平,但責備卻很尖銳。「你看我時很遠,/你看雲時很近。」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形象是鮮明的。

  詩是寫情的。這首詩寫的是人情;而人情的核心,莫若友情與愛情。從「我」的責備看,「我」與「你」之間,不是友情出現了裂痕,就是愛情潛伏著危機。

而細聽「我」 的聲口,此詩所寫,似是後者。由於「你」未答腔,似在思索:如果真是這樣,只好預設;如果不是這樣,便須答辯。

然而,詩人沒有再寫下雲,似乎「我」的斥責已一語中的,只好預設了。  詩的內涵,富有思辨力與批判力。但毫無說理氣息,全憑形象發言。

一個「看我」與「看雲」的對比,就令對方啞口無言了。  本來,人際關係,一般是「合」則「天涯若比鄰」,「離」則「肝膽如胡越」。這首詩所表現的,正是「肝膽如胡越」的距離。

換句話說,也就是咫尺天涯,貌合神離。  詩是半格律體,語言精煉,找不出一個累贅的字。  無論從內容看或從形式看,詩的審美價值都不能低估的。

5樓:匿名使用者

1.《遠與近》寫作的時間是20世紀中後期。

2.寫作背景:人和人之

間有隔膜、猜疑和戒備,人與人之間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側目不敢正視了。

3.原文

你,一會兒看我,

一會兒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4.賞析點評:這首詩很像攝影中的推拉鏡頭,利用「你」、「我」、「雲」主觀距離的變換,來顯示人與人之間習慣的戒懼心理和人對自然原始的親切感。

《遠與近》只有一個畫面;兩個層次:看、想;三個意象:你、我、雲。

短短的二十七個字,闡述了一種美妙的、長存於我們生活中但經常被我們忽略的哲理。這組對比並不是毫無傾向的,它隱含著詩人對人性復歸自然的願望。——顧 城

顧城《一代人》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十年浩劫過後,人們精神極度空虛貧乏,伴隨這迷茫、彷徨,但希望之光仍在,追尋光明的精神不死,劫後餘生的人們依然有著自己的信仰,頑強的生存下來。顧城的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寫出來的,表現和謳歌的也正是這種社會現實和人性光明的反差。

7樓:匿名使用者

文革過後 人們信仰崩塌 對現實不滿

顧城,北島,海子詩歌各出現在什麼時候?表達了什麼主題?什麼是朦朧詩運動?

8樓:任秋年

2023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朦朧派」。以舒婷、顧城、北島、江河等為先驅者的一群青年詩人,「朦朧詩派」並沒有形成統一的組織形式,也未曾發表宣言,然而卻以各自獨立又呈現出共性的藝術主張和創作實績,構成一個「崛起的詩群」。最初,他們的詩還彷彿是在繼承現代派或後現代派的傳統,但很快地他們開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遠,自成一個王國。

顧城的《我總覺得》這首詩寫於哪一年,當時的背景是什麼?該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內容 20

9樓:

2023年6月

大背景請參見歷史事件,具體背景不明

這首詩的字面意思相當明白,至於隱喻意

顧城的詩童年的孤獨和天性的敏感→喜愛安徒生,喜愛「純淨的美」 ,對自然的細心觀察,對自然的童話式處理,在意並且迷戀著自己的世界(「任性的孩子」式的世界)

他的詩很美,美得難以親近

(理解賞析)顧城的一首詩《感覺》

10樓:駿馬洪濤

感 覺顧城

天是灰色的

路是灰色的

樓是灰色的

雨是灰色的

在一片死灰之中

走過兩個孩子

一個鮮紅

一個淡綠

詩可以是一個完整的意境,也可以是意象的碎片;可以是具體通俗的生活流,也可以是沒有任何背景,沒有任何細節的抽象線條。這首《感覺》就是幾個大色塊的拼合,象一幅印象派畫,簡單、鮮明、強烈。讀者欣賞時,可以追究「灰」、「紅」、「綠」三種顏色象徵什麼,主題又是什麼,歸納出主題思想。

或者讀者讀此詩只留下一種印象。從詩名得知,詩中所攝取的畫面,可能是詩人瞬間的感覺:對單調的厭惡,對新美的歡悅。

喜歡新鮮色彩、喜歡美,這是人類共有的審美情感。喜歡鮮活的生命的律動,厭惡壓抑的死板僵化的東西。這是符合詩人敏感真摯又變幻莫測的情感,還有總在形而上求索的不甘寂寞的心!

顧城,中國朦朧詩派的重要代表詩人,被稱為當代的「唯靈浪漫主義」詩人。顧城在新詩、舊體詩和寓言故事詩上都有很高的造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成為中國新詩的經典名句。2023年生於詩人之家,父親是著名詩人顧工。

顧城17歲開始寫作生涯,給各個報社雜誌投稿。2023年開始遊歷歐洲做文化交流,2023年便隱居紐西蘭激流島,過自給自足的生活,2023年10月8日在其紐西蘭寓所因婚變,用斧頭砍傷妻子謝燁後自縊於一棵大樹之下,謝燁隨後不治身亡。顧城留下大量詩、文、書法、繪畫等作品。

逝世後由父親顧工編輯出版《顧城詩全編》。

秦觀的《鵲橋仙》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

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相會。鵲橋仙 秦觀的創作背景 此詞是秦觀為寄情長沙義倡而作,寫於湘南郴州,時間是宋哲宗紹聖四年 1097 的七夕。紹聖三年 1096 春,秦觀從監處州酒稅削秩編管郴州,長沙是必經之路。秦觀南遷,取道長沙,訪潭土風俗,邂逅了這位藝妓。秦觀觀其姿容既美,出語真誠,遂亮明身份,藝妓又...

漢賦是在什麼背景下寫的?漢朝 漢賦的寫法

共同的人生志趣 緊緊聯在一起。漢賦這一文學成就產生的歷史背景 一 漢賦的起源。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是兩漢四百年間文人創作的重要文學樣式。它的產生具有多源性,與先秦時期的一些作品和文體,如荀賦 戰國縱橫家散文 楚辭等的關係。二 賦的定義及其體制特點。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講...

的作者是於什麼時候在什麼背景下寫的

1602年開始寫作長篇 堂 吉訶德 1547年10月9日生於卡斯蒂亞的阿爾卡拉德埃納雷斯鎮一破落貴族家庭,堂吉訶德 1616年4月23日卒於馬德里。父親是位潦倒終生的外科醫生。由於家境貧困,只上過中學,以後隨四處行醫的父親過顛沛流離的生活。1569年起充當一紅衣主教的侍從,前往義大利,遍遊羅馬 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