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蘊是怎麼來的,五蘊怎麼理解

時間 2025-05-15 21:06:59

五蘊怎麼理解

1樓:白來渡

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在五蘊中,除了第乙個色蘊是屬物質性的事物現象之外,其餘四蘊都屬五蘊裡的精神現象。 五蘊理論。

五蘊實際上是佛教關於人體和其身心現象都是由哪些要素構成的理論。五蘊的「蘊」是梵文的音譯,意義是積聚或者和合。佛教認為世間一切有情都是由五蘊和合而成,人類也是由五蘊和合而成的。

一、色蘊:即物質的積聚。色蘊包含內色與外色。

內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們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軀);外色就是:

色、聲、香、味、觸--五境:所知的外境,這些都包含在色蘊之中。

二 受蘊 : 即是領取納受之意。對於順境與逆境的領納感受,它可分為身受和心受。

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樂、舍(不苦不樂)三種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憂、喜。故受有苦、樂、憂、喜、舍五種性質。

三、想蘊:心於所知境執取形象。即是看、聽、接觸東西時,會認定所對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後為它安立名稱,生起認識的心理。

四、行蘊:「行」是造作之義,行蘊是驅使心造作諸業,所造作的行為有善、惡、無記三種心理,稱為心所生法,又稱為心所。

五、識蘊:佛教對識蘊的解說有大、小乘的區別,在此依據大乘的分類來解說:識蘊分為八識,它又可分為三類:

一者為心,它集 起諸法,並能生起種種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識--阿賴耶識。二者為意,它恆思量,即我們有一種心念,它一直執著有乙個「我」,這就是末那識,稱為意。三者為識,即是了別外境;能夠知覺外面境界的心,稱為識。

有時候,心、意、識總稱為心,也稱為識蘊;識能夠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為 由它帶動其他的心念,以它為主,故稱為心王,隨它而生起的心念稱為心所。

2樓:讀書養心強秋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觀照我們的「五蘊」是很基礎也很重要的修行方法。那麼,在打坐禪修時,到底應該如何觀照我們的「五蘊」?

一行禪師在《正念的奇蹟》裡精要的介紹了具體的修法。

心經何為五蘊和八識何為照見五蘊皆空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這是放下,教我們放下一切緣慮分別。緣慮是第六意識,分別言語文字相是講的,八識全部都包括在其中。而緣慮分別言語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自性沒有離開緣慮分別言語文字,你如何能夠在緣慮分別言語文字裡面見到真相,這叫功夫。也就是說,一切幻妄它沒有離開真實,它的背後是真實。離開真實哪來...

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

五蘊皆空 的意思是 意思是眾生由此五者積集而成身,故稱五蘊,五蘊都沒有了,指佛家修行的最高境界。讀音 w y n ji k ng 詞性 佛家用語。出處 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蘊皆空 的近義詞介紹 四大皆空。讀音 s d ji k ng 表達意思 四大的觀念...

金剛經中的相和心經中的五蘊有什麼區別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相 為現象 此句表示的是一種無我的態度,意識中沒有你,沒有我,沒有眾生,沒有想長壽這個念頭,是佛家看破紅塵,看待眾生眾生皆平等的思想 相 即形相或狀態 對性質本體而言,指諸法的形象狀態 對人的意識而言,就是 想 即人的意識對事物的某種反映,也是人的意識對某種程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