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聖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而毒藥則以之攻邪,故雖甘草、人參,誤用致害,皆毒藥之類也。古人好服食者,必生奇疾,猶之好戰勝者,必有奇殃。
是故兵之設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後興;藥之設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後用,其道同也。故病之為患也,小則耗精,大則傷命,隱然一敵國也。以草木偏性,攻臟腑之偏勝,必能知彼知己。
多方以制之,而後無喪身殞命之憂。是故傳經之邪,而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耍道也;橫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巖疆也。挾宴態睜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則敵之資糧已焚;合舊疾而發者,必防其並,則敵之內應既絕。
辦經絡而無泛用之藥,此之謂嚮導之師;因寒熱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謂行間之術。一病而分治之,則用寡可以勝眾,使前後不相救,而勢自衰;數病而合治之,則併力搗其中堅閉皮,使離散無所統,而眾悉潰。病方進,則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氣,所以老其師;病方衰,則必窮其所之,更益精銳,所以搗其穴。
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實邪之傷,攻不可緩,用峻厲之藥,而以常藥和晌歲之,富強之國可以振威武也。然而選材必當,器械必良,剋期不愆,佈陣有方,此又不可更僕數也。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用藥如用兵論的作者是誰
2樓:休閒娛樂
徐靈胎。
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裡有一篇「用藥如用兵論」,把《孫子兵法》與中醫治病聯絡起來,指出「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用藥如用兵》之虛邪之體,攻不可過。
原文若夫虛邪之體,攻不可過,本和平之藥而以峻藥補之;衰敝之日,不可窮民力也。
譯文
對於邪氣侵入而正氣已衰的人攻治不可迅猛,應主要運用平和的藥物,並用性味猛烈的藥物輔助它。如同衰敗的時代,不可再窮盡民力。
今釋體虛之人,陰陽氣血相對不足,容易感受外邪或虛實相兼或表裡同病或寒熱錯雜,邪深體弱,病機證候錯綜複雜,**相對較難。用藥稍有偏執或略有不慎,易犯虛虛實實之誤,或有傷陰耗氣之弊。故正虛夾邪予攻補兼施者須掌握輕重,輕攻輕補;或從方小量微之輕劑,先祛新邪,新邪祛,病減大半,再行緩調,易收全功。
若五臟俱虛,補劑雜進罔效者,可遵《黃帝內經》「陰陽形氣俱不足,當調以甘藥」之旨,選用甘淡平和、不寒不熱、不潤不燥之輕劑醒脾開胃,重振後天。同時輔以少量性猛功專之藥,助君祛邪,以拔其病本,務令邪氣盡去而正不傷矣。正如乙個衰微的國家,而對強大的敵人,不能強攻硬拼,而應善於運用戰略戰術,等待時機,再將敵軍殲滅。
上火用醫學的角度怎麼說啊,上火用醫學的角度怎麼說啊??
祖國醫學借用 火 來形容身體內的某些熱性症狀。常見的 上火 有 心火,心火太旺會出現心煩 心悸 失眠 口舌生瘡 小便赤黃等症狀,常用黃連 蓮子芯等藥物清心瀉火 肝火,心胸狹小,沉鬱寡歡,遇事心煩易怒者會導致肝火,表現為頭痛 頭暈 面紅而赤 口苦咽乾 胸悶肋痛,中醫常用龍膽草 生枝子 夏枯草等藥調治 ...
醫學用紅外熱像儀疾病檢測案例
這個你只能是在電路板工作狀態下,才能看到,虛焊的部分溫度會比正常的地方溫度高,但只能是用乙個好的板對比的情況下測,熱成像儀測這個不好用。歐美大地是做建築儀器的 紅外不專業。紅外熱成像的應用 簡單來說,紅外熱成像就是將物體發出的不可見紅外能量轉變為可見的熱影象。熱影象的上面的不同顏色代表被測物體的不同...
醫學生解剖課,用的屍體哪來的呢,醫學院用來解剖的屍體,是從哪裡來的?
小寶貝最愛禿頭 解剖是一門古老的科學,通過長期的實驗總結,流傳後世為醫學做出了巨大貢獻。現在的醫學專業學生,大都會有解剖課。學生通過解剖課程的學習,可以更加詳盡地瞭解人體構造,在日後為人類醫治時積累經驗。那研究用的屍體是 來的呢,看完讓人難以置信。並不是所有的醫學院都有屍體,很多二本醫學院根本就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