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只知渡《荊門送別》,此何解?
渡荊門送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2樓:愛上匆匆那年的你
全詩反映了詩人的開闊情懷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同時表達了詩人對故鄉山水的無限眷戀和思念之情。《渡荊門送別》是李白在出蜀漫遊時所作,此詩由寫遠遊點題,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
渡荊門送別》
唐·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賞析。詩的首聯將作者眼前景色的變化描繪了出來,從高聳雲霄的峻嶺變成了平原曠野,別有一番景色。詩的頷聯描繪了四種景色,分別是伏的山嶺,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長江,遼遠的荒原。
其中「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詩的頸聯是長江近景的描寫。「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雲生結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詩的尾聯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捨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捨,思念故鄉的感情。
3樓:手機使用者
表達對朋友遠行的依惜別之情。
《渡荊門送別》表達了詩人什麼思想感情?
4樓:小張愛聊教育
《渡荊門送別》中心思想是表達了作者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中心思想是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讚美。
渡荊門送別》是唐代大詩人李白青年時期在出蜀漫遊的途中寫下的一首詩。此詩由寫遠遊點題始,繼寫沿途見聞和觀感,後以思念作結。全詩意境高遠,風格雄健,形象奇偉,想象瑰麗,以其卓越的繪景取勝,景象雄渾壯闊,表現了作者年少遠遊、倜儻不群的個性及濃濃的思鄉之情。
背景
這首詩是李白青年時期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家鄉而作,這在學術界沒有爭議,但具體作年有多種說法,主要有三種:一說作於開元十二年(724年),二說作於開元十三年(725年),三說作於開元十四年(726年)。根據鬱賢皓的說法,李白是在開元十二年辭親遠遊。
詩人從「五歲誦六甲」起,直至遠渡荊門,一向在四川生活,讀書於戴天山上,遊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山山水水懷有深摯的感情,這次離別家鄉,發青溪,向三峽,下渝州,渡荊門,輕舟東下,意欲「南窮蒼梧,東涉溟海」。
渡荊門送別表達了詩人對什麼樣的情感?
5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表達了對家鄉的依依不捨,體現了詩人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渡荊門送別。
唐代:李白。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遊。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譯文。乘船遠行,路過荊門一帶,來到楚國故地。
青山漸漸消失,平野一望無邊。長江滔滔奔湧,流入廣袤荒原。
月映江面,猶如明天飛鏡;雲彩公升起,變幻無窮,結成了海市蜃樓。
故鄉之水戀戀不捨,不遠萬里送我行舟。
註釋。荊門:山名,位於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三對峙,地勢險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稱。
遠:遠自。楚國:楚地,指湖北一帶,春秋時期屬楚國。
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
江:長江。大荒:廣闊無際的田野。
月下飛天鏡: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飛下的天鏡。下:移下。
海樓:海市蜃樓,這裡形容江上雲霞的美麗景象。
仍:依然。憐:憐愛。一本作「連」。故鄉水:指從四川流來的長江水。因詩人從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稱作故鄉。
萬里:喻行程之遠。
渡漢江的作者是誰,宋之問渡漢江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翰林學庫 渡漢江 是唐代詩人宋之問 一說李頻 創作的一首五絕。這是詩人久離家鄉而返歸途中所寫的抒情詩。前兩句主要寫追敘久居嶺外的情況,後兩句抒寫接近家鄉時矛盾的心情。全詩表現出詩人對家鄉和親人的摯愛之情和遊子遠歸家鄉時不安 畏怯的複雜心理。基本資訊 作品名稱 渡漢江作品出處 大唐詩作 文學體裁 五言...
表達了作者什麼情感,抒發了作者的什麼感情
曉行望雲山 是由南宋詩人楊萬里所寫的一首詞。本詩描繪了雨後初晴 天色慾曉未曉時因雲霧變幻呈現出來的滿眼都是奇形怪狀的山峰的壯觀景象。作品原文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作品鑑賞 從第一句看 時候 從第二句看 景象 重視 霽 的理解。善於攝取自然景物的特徵,把曉行...
《壬辰寒食》表達了作者哪些情感
全詩洋溢著少年的熱情,青春的氣息,滿腹情思始終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話兒不離紅豆,把相思之情表達得入木三分。極為明快,卻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話往往樸素無華,自然入妙。王維很善於提煉這種素樸而典型的語言來表達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詩語淺情深,當時就成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壬辰寒食 北宋 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