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散入春風滿洛城。
譯: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
詩人在客居洛陽的乙個夜晚,聽到笛子吹奏《折楊柳》的曲調。此時此地聽到這首曲子,誰能不思念自己的家鄉或親人呢? 《春夜洛城聞笛》一詩創作的地點在洛城,也就是洛陽,它是唐代的東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喧譁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種喧囂至此已經平靜下來了,千家萬戶大大小小的燈盞,也漸次熄滅了,偌大的城市已經進入了睡夢。然而就在這個萬籟俱寂的、燈火闌珊的時候,不知從什麼地方突然傳出了一陣玉笛之聲。笛子,原來是羌族的樂器,到了唐朝時,已經在廣大中原地區非常流行了。
詩人在這裡著意刻畫的就是題目中的「聞」字。在一開始,詩人並沒有注意到笛子吹奏的是什麼曲調,但是慢慢地細聽,這悽清婉轉的笛聲隨著春風在夜幕中聽得越來越清楚了,原來是一曲思鄉懷家的《折楊柳》呀,「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即是故鄉。
本來李白只是在被動地欣賞著一曲從不知什麼地方傳來的悠揚的笛聲而已,但當他一旦聽清了曲子之後,自己的心情便情不自禁地被《折楊柳》的情調所深深地感染,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了沉思,是誰人在這連空氣中都蘊含著無限的情思的春夜,吹起這令人感傷的曲調呀!這笛聲的演奏者只管一味地吹奏,把無限的離愁別緒灑向城中,灑向夜空,這就是「暗飛聲」,是「隨風潛入夜」,也許有的人會無動於衷,那是因為她或他,此時正在與家人同處一室,甚至已經安然入夢,當然無由聽得,但是「滿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遠離故園、客居他鄉的人啊,這不期而遇卻送入耳中的《折楊柳》,真的是在「暗中」撥動了許多遊子的心絃,使得他們再也無法安眠。從折柳,回憶起離別時的情景;從春風,想起家人的親情。
何人不起」,這是乙個用否定的語氣表達肯定的心態的句式,口氣反而更加強烈,也就是說,只要是聽了這春夜中的玉笛之聲,每乙個離家的人都會被它勾起對家的懷念。中華民族是乙個故土難離的民族,李白也是乙個和你、和他、和我們大家一樣的、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這首詩也就使得那些不論是古時,還是現代的遊子們,經常掛在嘴邊心頭的詩篇之一了。
2樓:匿名使用者
比較能表達出感情。
春夜洛城聞笛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3樓:崖騰軒
春夜洛城聞笛》
抒發了作者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和對故鄉親人深深的懷念。全詩緊扣乙個「聞」字,抒寫了作者聞笛時的感受,合理運用如喊想象和誇張,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感情直率真摯,使人回味無窮。
春夜洛城聞笛》
唐·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渣拆野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題目中的「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和具體御肆時間。首句從笛聲落筆,觸動了詩人的羈旅情懷,「暗飛」二字變客體為主體,表現出一種難於為懷的心緒。
次句著意渲染笛聲,運用了誇張的藝術手法。
充分表現了洛城春夜之靜謐,表達了詩人的思念故鄉之心切。
聽到笛聲後,觸發了詩人的思鄉情懷,於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折柳》為全詩點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從他人反說,抒發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
春夜洛城聞笛前兩句重讀的是哪乙個字
4樓:loves實話實說
第一句我認為最該重讀的是「暗」字。「暗」字,隱隱約約,斷斷續續的意思,曲聲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城的每乙個角落,更體現出作者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第二句我認為最該重讀的是「滿」字。乙個「滿」字,遍佈的意思,這是作者主觀感覺的誇張,體現出作者感觸之深,鄉思之切。
春夜洛城聞笛,《春夜洛城聞笛》的意思
折柳是一笛曲名,原名 折楊柳 樂府 鼓角橫吹曲 調名,內容多寫離情別緒。譯文 陣陣悠揚的笛聲,從誰家中飄出?隨著春風飄揚,傳遍洛陽全城。就在今夜,聽到哀傷的 折楊柳 能不鉤起思鄉之情嗎?題解 全詩用輕快流利的語言,表達了淡淡的思鄉哀愁。折柳 即 折楊柳 古代曲名。春夜洛城聞笛 的意思 春夜洛城聞笛 ...
春夜洛城聞笛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
春夜洛城聞笛 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 聞 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感情直率真摯又有餘蘊,令人回味無窮。原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
關於春夜洛城聞笛的故事,以第一人稱將春夜洛城聞笛改寫成一部小故事?
舊城南憶往 春夜洛城聞笛 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抒發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而傳遍洛陽城,後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全詩扣緊一個 聞 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用想象和誇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餘韻無窮。詩原文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