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樂觀小山
嗔就是生氣的意思,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
1、嗔詳細介紹。
就是生氣的意思,生氣有很多種類,比如人家罵我們,不能忍受,起嗔心,繼而將矛盾公升級。雖然有時我們表面上不聲張,內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種嗔。嗔與貪剛好相反,貪是遇到快樂的境,我們拼命追求和貪戀;嗔是遇到不快樂、不喜歡備改碼的境,我們要拋棄它,但又丟不了,所以嗔。
2、痴詳細介紹。
痴也稱之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稱為痴。不明事理就是對世間的因果道理不知不覺,比如人是怎樣來的?
死後怎樣去?我們統統不理會,不以為然,甚殲攜致嘲弄他人對此有興趣等都是痴。對於真理、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等不相信,感到好笑或無知,都是痴的表現。
還有一種愚痴就是對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們講對的,我們以為是錯;人家跟我們講錯的,我們卻以為講對。總之,自以為是,過於執迷於自我的一切都為痴。
2樓:匿名使用者
嗔痴(chēn chī )佛教中貪嗔痴三毒之兩毒。 1、嗔,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蘊論》中說:
云何為嗔?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成唯識論》中則說:
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嗔,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嗔是佛教所說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 2、痴,又作無明。
指心性迷暗,愚昧無知。《俱舍論鋒侍》中說:「痴者,所謂愚痴,即是無明。
佛教認為,眾生因無始以來所具之無明,致心性愚昧,迷於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於是產生我執、法執,人生的種種煩惱,世事之紛紛擾擾,均由此而起。因此痴為一切煩惱所依。
唯識論》卷六中說:「於諸理事迷暗為性,能礙無痴,一切雜染所依為業。」又說:
諸煩惱生,必由痴故。」 3、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返唸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
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漏基困做五欲。
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3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三毒,指世間眾生所染三種根本毒害,即貪、嗔、痴。道教受佛教義理影響,認為世間眾生之所以淪入苦海。受諸煩惱,不得解脫,皆因後天習染三毒所致。
道典論》引《元始智慧正觀解脫經》:「言煩惱者,總名三毒。謂貪嗔痴能害眾生法身命,故名之為毒」。
又云:「所言貪者,引取無厭,染欲愛著,聯綿無已,於世間法及出世法有求樂意,皆名為貪。所言嗔者,於眾生中及非眾生正賀貪懷懟恨,咆哮忿怒,如火熾盛,燒滅善根,結大怨憾,是名為嗔。
所言痴鋒前者,不信不知三寶正法。慢諂曲,無所了知,觸壁無底,不從訶諫,好說無益。多行惡事,所作失道,故名愚痴。
貪、嗔、痴為眾生所受煩惱根源,故修道者務須去此三毒,方得出離苦海而得解舉基派脫。
三毒指貪、嗔、痴。又稱三垢、三火。此三毒殘害身心,使人沉淪於生死輪迴,為惡之根源,故又稱三不善根。
1)貪,對順的境界起貪愛,非得到不可,否則,心不甘,情不願。
2)嗔,對逆的境界生嗔恨,沒稱心如意就發脾氣,不理智,意氣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惡不分,顛倒妄取,起諸邪行。
4樓:匿名使用者
嗔:發火`嫉妒`怨恨`不爽`等等```痴: 邪見``愚痴``痴迷``等等``
戒貪戒嗔戒痴什麼意思
5樓:熱愛生活的小枕
意思如下:戒貪,就是對於已經得到的還覺得不滿足,還想長期佔有。因此需要戒掉。
戒嗔,就是對得不到東西產生一種恨意。因此需要戒掉。
戒痴,就是隻把自己的力比多。
投注到對方那裡而不轉移,這就是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裡面所說的一種偏執狀態的力比多投注的狀態。因此需要戒掉。
簡介:
意思的意義有很多,如思想,心思;意義,道理;意圖,用意;意志;神情;情趣,趣味;引申指代表心意的宴請或禮品;意見,想法;跡象,苗頭;象徵性的表示等。晉葛洪。
抱朴子·遐覽》:「雖充門人之灑掃,既才識短淺,又年尚少壯,意思不專,俗情未盡,不能大有所得。」
三國志·吳志·陸遜。
傳》:「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
蘇軾。渚宮》詩:「當時郢人架宮殿,意思絕妙般與倕 。」
薛福成 《庸盦筆記·史科二·談相》:「道州。
楊厚菴尚書,意思深長,貌亦儒雅。」仰天。
佛教 嗔恨什麼意思
6樓:受樹花寧女
嗔恨是指怒心,對不如意事產生的態度。由妄想所化。嗔心在佛教裡是三毒之一,學佛法可以應化。
佛說一切是因緣所生的。包括我們的身體,百年這後,誰還嗔誰啊,都是緣聚緣散的。所以,對不如意事,觀其因緣,無自性。
以寬容心慈悲心解。說嗔心,為我執。不知空,眼前事。
能解的,隨緣解。不能解,坦然受。過三時,過五日。
再看嗔,在**?經多時,嗔仍在。當知我,心太痴。
愛尋煩,不自知。樂不久,嗔何持?快樂不能長久,為什麼要保持這個嗔心長久?
那就是我們自尋煩惱了。
嗔戒是什麼意思?:
7樓:
摘要。您好請您稍等一會,我正在組織語言,感謝支援。
嗔戒是什麼意思?:
您好請您稍等一會,我正在組織語言,感謝支援。
嗔,又名嗔恚、嗔怒、恚、怒。違己情有情純銀世生,起憎恚,有怨恨情。與貪、痴兩者因做肢荼毒眾搏虛生身心甚劇,妨害修道,共為三毒。
而嗔戒就是要避免嗔。
佛戒中的貪嗔還有什麼?佛教 嗔恨什麼意思
不是 貪 嗔 是 貪 嗔 痴 佛教 嗔恨什麼意思 嗔恨是指怒心,對不如意事產生的態度。由妄想所化。嗔心在佛教裡是三毒之一,學佛法可以應化。佛說一切是因緣所生的。包括我們的身體,百年這後,誰還嗔誰啊,都是緣聚緣散的。所以,對不如意事,觀其因緣,無自性。以寬容心慈悲心解。說嗔心,為我執。不知空,眼前事。...
怎麼樣才能戒痴,如何戒掉貪嗔痴?
本來無一物無,何必惹塵埃。心靜了,煩惱就少了。痴本來也是空無。如何戒掉貪嗔痴?這是佛教修行中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內容,可以說,佛教所有的修行都是圍繞著它來進行的,沒法一一表述。如果你感興趣,建議從三皈五戒十善開始,這個過程,又是戒除貪嗔痴的初步。這是不急的,當你多幫助別人時,便會把它慢慢降到最低!還有...
沒經歷過貪嗔痴,怎懂得斷舍離什麼意思
必贏商標 貪 嗔 痴 一切眾生共有的習氣 捨棄了貪嗔痴就可以成阿羅漢 成菩薩 成佛了 哪有那麼容易捨棄呀。貪 就是貪慾 貪錢 貪權 貪色等等 嗔 就是嗔恨 嗔恨人 嗔恨事 嗔恨物等等 痴 就是 痴迷 愚鈍不化 一切眾生都有貪嗔痴,都無法捨棄。要是經歷過,就更難捨棄了。君不見,那些成天前呼後擁 作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