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記時中「日入」,到底是指什麼時間

時間 2025-07-22 15:20:07

1樓:自己滴定

應該指的就是太陽落山的時候,也就是說是晚上的5:00~7:00,古人所說的乙個時辰點就是兩個小時。

2樓:安妮的心動錄目

其實就是說的第10個時辰,也就是傍晚的5:00~7:00。因為這個時候天已經黑了。

3樓:而且我

申時,指的是下午3:00~5:00,因為在這個時間段猴子特別的喜歡叫,所以將這個時間段配給了猴。

我國古代記時裡,「日昃」指什麼時間?

4樓:盼少侃大山

日昃太陽偏西。地支中的未時,也非常於計時的13點至15點這個時間區間。

計時方法(記時方法)是因應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記時方法包括日期規劃和時間規劃。日期規劃,就是編制行事曆明確日期;時間規劃,就是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

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是編制行事曆的基石;同時編織行事曆的方式,同樣反作用於時間的規劃。本詞條主要討論時間規劃。

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計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這裡說的「時辰」,指的是時段。

十進位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因此早期的歷法、時間才用了十進位。陰陽五行歷,屬於十月太陽曆;十時辰制,則是時間的十進位劃分。在十時辰的使用早期,選擇了若干關鍵性的自然現象、生物反射、生活習慣作為時間的節點,幫助人們認知時間。

到後來,才逐漸轉變為使用數字、或天干等**來表述。

據《隋書。天文志》,白天的五個時間節點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為:

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逐漸轉變為夜間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點,稱為五鼓、五更,一直延續到清末。

百刻制是十時辰制的進一步劃分,即把十時辰進一步劃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於商代,有出土的漢代日晷,盤面上的刻度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們對時間測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動了銅壺滴漏的產生(畢竟百等分圓周,對於手工製作,難度不小)。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明末歐洲天文學理論傳入再次提出九十六刻制。

十六時辰制是歷算的副產品。中國早期的歷法,從陰陽五行歷轉變為四時八節歷,歷算過程中,將一年切分為十二個月時,會出現以16為分母的分數。古代人很早就認識到,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天,切分為12個月,則每個月30又7/16天。

十六時辰制,就是配合歷算而進行的時間劃分。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5樓:隨遇而安

是下午大概2點左右的時間這個時間段,這個時間段太陽是偏西朝向,這種方法是古時候的一種計時方法。

6樓:雙子小黑嘿

指的是13點至15點 。在古代採用的是十二時辰制,而且每乙個表達方式都指代了不同的時間段。

7樓:吱吱吱吱心

指的是下午2:00左右,這個時候太陽已經偏離了當空,這種計時方法也是我國傳統的一種方法。

8樓:比臉樹

我國古代計時是按十二時辰來計時的,「日昃」指是下午2點左右,太陽偏西的時候。

我國的國學到底是指什麼啊?包括琴棋書畫嗎?學習國學有用嗎?成都有沒有比較好國學機構,我想多瞭解一下

狹義的國學是指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與學術。現在一般提到的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 魏晉玄學 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 六朝駢文 唐宋詩詞 元曲與明清 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 學術體系。因此,廣義上,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文化和學術,包括歷史 思想 哲學 地理 政治 ...

域名到底是指什麼,域名是什麼?

暗影之王 域名 domain name 是由一串用點分隔的名字組成的internet上某一臺計算機或計算機組的名稱,用於在資料傳輸時標識計算機的電子方位 有時也指地理位置,地理上的域名,指代有行政自主權的一個地方區域 域名是一個ip地址上有 面具 一個域名的目的是便於記憶和溝通的一組伺服器的地址 電...

唱歌時的「咬字」到底是指什麼?

我的理解,歌曲演唱中的 咬字 概念應包含以下兩方面 讀音 發音時的氣息控制。關於讀音,以上兩位已,這個其實沒什麼好多說的,這是演唱者自身語言系統的問題。關於發音時的氣息控制,這應該是很多流行 歌手 演唱流行 的業餘愛好者應該注意的。我很難很具象的解釋 非專業 因為這是個感知範圍的概念,特別舉例說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