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何時,人放縱慾望,他的內心,無論何時,一個人放縱慾望,他的內心

時間 2021-10-24 04:47:34

1樓:拒絕曖昧

一個人能放縱慾望,說明他所處環境還比較優越,沒有什麼可憂慮的。

試想如果他整天忙於生計,怎麼會有心思放縱自己的私慾。

所以他的內心應該多少有點浮躁,被慾望填滿了。

2樓:答疑解惑

放縱慾望只會更孤獨

其實還是內心寂寞

所以才會尋找一些安慰

都是可憐人

心靈的肆放是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感覺跟【釋放】同義

即心靈的釋放,解放自我,還歸本心

4樓:僕凌波

去一個沒有人的地方,放聲大叫一場,把你所有的煩惱和壓力都喊出來。

面對內心的慾望,我們是順從還是抗拒

5樓:阿溪

如果 慾望是天馬行空 ? 不是 抗拒 , 而是 看淡 .

如果 慾望現實中有 ? 並且 能靠自己努力達成 ? 則 順從 .

如何發現自己內心真正的慾望

6樓:無線電師

1、慾望的

本質(什麼是慾望

)慾望的定義要揭示慾望的本質。或者說,慾望的本質要依靠慾望的定義來揭示。

慾望的對立面是厭惡,兩者之間的過渡帶是清心寡慾。

慾望——清心寡慾——厭惡

揭示慾望的本質,必須分析慾望的特性:

①自然屬性:與人的生理過程密切相關。

與自然屬性相關的最常見的慾望種類是食慾和性慾。

②社會屬性:a.受到他人言行的誘導。

吉拉爾認為,我們的慾望是「模仿性的」。b.受到社會規範的制約,包括道德和法律的制約。

c.慾望一詞含有貶義性,沒有人說:「我的(他的)慾望是為人民服務」。

相關的近義詞是願望、渴望、期望、理想等等。

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最常見的慾望種類是模仿欲(羨慕他人)、表現欲(顯示自己)和支配欲(控制他人)。

③精神屬性:它不是客觀需要,而是主觀欲求(心理傾向),這是慾望的本質屬性。

與精神屬性相關的最常見的慾望種類是求知慾和超越欲(罕見「創新欲」的提法)。

在分析慾望特性的基礎上,我們就可以揭示慾望的本質,給慾望下一個簡潔的定義:

慾望是在生理過程、社會風尚和文化積澱基礎上形成的人們欲求某種事物的心理願望。

2、慾望的根源(為何會有慾望)

慾望的特性反映出慾望的根源:

①生理根源。食慾和性慾是人的生理過程的心理反映。

②社會根源。模仿欲、表現欲和支配欲是人對社會環境的心理反映。

③精神根源。求知慾、超越欲是人對文化積澱的心理反映。

3、慾望的調控(如何對待慾望)

在心理結構中,慾望以情感為主,滲透認識(理智)和意志;因此慾望可以通過理智和意志加以調控。

慾壑難填,煩惱無限。為了調控慾望,人們提出四種主張。

一是縱慾論,認為人生苦短,應該抓緊時間盡情享樂,放縱地去滿足各種慾望。但個人的無度縱慾勢必會損害他人利益,況且,慾望是無限再生的,越縱越多越無法全都滿足,其結果是以縱慾始以痛苦終,既害自己又害他人,縱慾之路行不通。

二是禁慾論,基本思路是既然慾望是痛苦之源,為了消除痛苦不如壓抑或者乾脆消除慾望。道家要求清心寡慾,佛家更進一步要用大雄之力滅欲度苦。道家佛家以及其他禁慾思想看上去很美,實際上很難做到,禁慾滅欲一途也走不通。

三是節慾論。欲不能縱也不可滅,那麼最可行的是合理節制。合理節制的「理」首先是禮法,即社會的法律、制度、政策、法規、風俗、習慣等社會規範;其次是道德觀念,即每個人的道德力和意志力,這是防止慾望出軌犯禁的精神柵欄。

四是超越論。社會禮法和道德觀念對於慾望的調整必不可少,但都具有異己的強制性,讓主體不同程度地感到痛苦和無奈。為了讓主體消除痛苦和無奈從而進入自由自覺的境界,人們找出了對待慾望的第四條途徑,即在精神層面上的悟解即超越。

參見:胡山林.遊蕩在精神嚮往的地平線上[n].社會科學報,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