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起蕭牆典故是怎麼來的 講的是誰的故事

時間 2021-10-24 04:47:34

1樓:

禍起蕭牆這一典故出版於《論語·季氏》,內容跟春秋時期,魯國的季氏兄弟有關。

典故原文:

《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zhuān)臾。冉有、季路(兩人是孔子的**,也是季氏的臣子)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

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冉有曰: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

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則將焉用彼相矣?

且爾言過矣。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譯文: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蔘見孔子,說道:

"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說:"冉求!

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麼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說:

"那個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人都不想呢。

"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

'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

老虎犀牛從柵欄裡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裡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佔領,日後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

"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度。

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只需擔心不安定。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你們倆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牆裡面。

擴充套件資料:

禍起蕭牆 - 漢語詞語

1、蕭牆指古代宮室用以區隔內外的當門小牆。禍起蕭牆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huò qǐ xiāo qiáng,指禍亂髮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也比喻身邊的人帶來災禍。出自《論語·季氏》。

2、《後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也。

3、近義詞

(1)同室操戈

出處:南朝·宋·范曄《後漢書·鄭玄傳》

解釋:操:拿;戈:兵器。自家人動刀槍,指兄弟爭吵。

(2)蕭牆之禍

出處:《論語季氏》

解釋:古代宮室內當作門的小牆稱蕭牆,蕭牆引申為內部的意思。蕭牆之禍即由內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災禍。

(3)尺布斗粟。

出處:《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解釋:用一尺布、一斗米來諷喻兄弟間因利害衝突而不能相容。

2樓:合夥人金林

由來及故事: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蔘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孔子說: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為什麼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說:「那個季孫要打」孔子說:「賢人周任有句話說:『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冉有說:「顓臾,城牆堅固。現在不把它佔領,日後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孔子說:「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度。

我聽說過: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

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如今你們倆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歸降;國家支離破碎;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牆裡面。」

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部禍亂之意,《後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也。」

擴充套件資料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例:不照這麼辦法,恐~,勢且波及全國,**不如通權達變,暫歇風潮為是。(《**演義》第八十回)

近義詞: 同室操戈、蕭牆之禍、尺布斗粟

反義詞: 敵國外患、兵臨城下、大軍壓境

參考資料

3樓:匿名使用者

禍起蕭牆典故的出自:《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講的是季家兄弟的故事。春秋時期,冉有和子路都是孔子的學生,他們為魯國的執政者季氏當家臣。有一次,季氏想要攻打弱小的鄰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就來找到孔子,想聽一聽他的看法。

孔子聽了之後嚴厲地批評他們說:「魯國的國君曾經任命顓臾的國君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現在,季氏為什麼要去攻打他呢?」冉有回答說:

「這件事是季氏想要做的,我們兩人只是臣子,也沒有辦法呀。」孔子說:「你的話錯了,老虎犀牛從籠子裡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盒子裡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這個小國,城牆堅固,而且離魯國很近。現在不把它佔領,日後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

」孔子說:「依我看,季氏最大的隱患不再顓臾那裡,卻在蕭牆的裡面,在季氏兄弟之間呀。」不久,季氏兄弟之間果然發生了內亂。

4樓:檀世靜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講的是季家兄弟的故事。

譯文在我看來,你們很危險,季家最大的煩惱、痛苦、憂愁,不在顓臾這個邊區的小國家,而是在蕭牆之內,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間。

擴充套件資料

禍起蕭牆典故的來歷(講的是季家兄弟的故事):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蔘見孔子,孔子:「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是從孔子那裡來的,他曾經教訓他的兩個學生。他說,子路、冉求,你們兩個人在季家當輔相,(等於現在美國的基辛格),遠人不服,(好像中東一直就不妥協,不服氣,到處吃癟。)而不能來也;人家不服你的氣,你的政治道德無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沒有來結交納好。

在國內則弄得分崩離析、意見分歧,表面上看是整體的,內在很多因素是**的。大家離心離德,遲早要崩潰的。

這種情形是守不住的,因為內部分崩離析,難以自保,只好向外發展,轉移人家的視線,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孔子說,你們因為許多內政問題不能解決,於是只好用兵,在外面發動戰爭來轉移內部的注意力。在我看來,你們很危險,季家最大的煩惱、痛苦、憂愁,不在顓臾這個邊區的小國家,而是在蕭牆之內,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間。

孔子說了這個話不久,後來季家兄弟果然發生了問題;所以後世內部發生禍亂,就用「禍起蕭牆」這句話,在文學上典故,就是從孔子這句話來的。

參考資料

5樓:小a菇涼

出處:「禍起蕭牆」這一典故出版於《論語·季氏》。

講的是:

季氏將要攻打附庸國顓臾。冉有、子路兩人蔘見孔子,說道:「季氏將對顓臾使用武力。」

孔子說:「冉求!這難道不應該責備你嗎?先王曾經任命顓臾主持東蒙山的祭祀,而且它處在我們魯國的疆域之中,這正是跟魯國共安危的藩屬,為什麼要去攻打它呢?」

冉有說:「那個季孫要這麼幹,我們兩人都不想呢。」

孔子說:「冉求!賢人周任有句話說:

『能夠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職;如果不行,就該辭職。』比如瞎子遇到危險,不去扶持;將要摔倒了,不去攙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況且你的話錯了。

老虎犀牛從柵欄裡逃了出來,龜殼美玉在匣子裡毀壞了,這應責備誰呢?」

冉有說:「顓臾,城牆堅固,而且離季孫的采邑費地很近。現在不把它佔領,日後一定會給子孫留下禍害。」

孔子說:「冉求!君子討厭那種避而不說自己貪心卻一定另找藉口的態度。

我聽說過:無論是有國的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擔心財富不多,只需擔心財富不均;不必擔心人民太少,只需擔心不安定。

若是財富平均,便沒有貧窮;和平相處,便不會人少;安定,便不會傾危。做到這樣,遠方的人還不歸服,便發揚文治教化招致他們。他們來了,就得使他們安心。

如今你們倆輔佐季孫,遠方的人不歸服,卻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國家支離破碎,卻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國境以內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孫的憂愁不在顓臾,卻在蕭牆裡面。」

後來,人們用這一典故表示內部禍亂之意,《後漢書》中就引用了這一典故:「此皆釁發蕭牆,而禍延四海也。」

原文:《季氏將伐顓臾》

季氏將伐顓臾。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

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禍起蕭牆這個成語的典故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禍起蕭牆: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指禍亂髮生在家裡。比喻內部發生禍亂。

出處 《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禍起蕭牆典故的來歷(講的是季家兄弟的故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孔子曾經教訓他的兩個學生。他說,子路、冉求,你們兩個人在季家當輔相,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人家不服你的氣,你的政治道德無法使人信服,所以人家沒有來結交納好。在國內則弄得分崩離析、意見分歧,表面上看是整體的,內在很多因素是**的。

大家離心離德,遲早要崩潰的。這種情形是守不住的,因為內部分崩離析,難以自保,只好向外發展,轉移人家的視線,是同樣的道理。所以孔子說,你們因為許多內政問題不能解決,於是只好用兵,在外面發動戰爭來轉移內部的注意力。

在我看來,你們很危險,季家最大的煩惱、痛苦、憂愁,不在顓臾這個邊區的小國家,而是在蕭牆之內,在季家自己兄弟之間。孔子說了這個話不久,後來季家兄弟果然發生了問題;所以後世內部發生禍亂,就用「禍起蕭牆」這句話,在文學上典故,就是從孔子這句話來的。

禍起蕭牆的蕭牆是啥意思,禍起蕭牆的“蕭牆”是什麼意思?

豆豆家的小鴿子 蕭牆 院子裡的照壁牆,比喻內部。禍起蕭牆 hu q xi o qi ng 釋義 禍患起於內部。出處 論語 季氏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譯文 我恐怕季孫氏的憂慮,不在顓臾,而是在魯國內部。用法 主謂式 作謂語 賓語 定語 含貶義。 看典故,你就明白了!禍起蕭牆 這一典...

左思的典故,左思《詠史》中用了誰的典故,用意是什麼?

左思是西晉文學家。字太沖。臨淄 今山東淄博 人。左思少年時以才氣自負,他在 詠史 詩中,表達自己的志向 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雖非甲冑士。疇昔覽穰苴。長嘯激清風。志若無東吳。鉛刀貴一割。夢想騁良圖。式眄澄江湘。右盻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左思...

坐懷不亂是誰的典故,坐懷不亂的典故 成語故事坐懷不亂說的是誰

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將受凍的女子裹於懷中,沒有發生非禮行為.形容男子在兩性關係方面作風正派.坐懷不亂的典故 成語故事坐懷不亂說的是誰 春秋時魯國的柳下惠將受凍的女子裹於懷中,沒有發生非禮行為。形容男子在兩性關係方面作風正派。褒義典故 出處 詩經 小雅 巷伯 毛亨傳 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