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佛經後人會無慾無求嗎,如果學佛可以無慾無求,那麼學不是求嗎

時間 2022-03-04 08:05:22

1樓:甜橙妞兒

我覺得初學佛最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守戒。戒定慧,有戒,並且堅持住,才會萌生智慧。

看佛經的話,因為我是佛教徒,我覺得佛經講得是真理,是宇宙的真相,像《楞嚴經》裡講的就很具體。作為佛教的角度來說,沒有緣分的人,是不會讀經書的,哪怕連聽聞經書的名字都不可能,更不要說讀了經書之後還能常常憶念誦持並且深信不疑,這是有大福報的人或者說是生生世世種下善根的人才能如此。所以這位朋友,如果您萌生了讀佛經的念頭,不要錯過,最好能經常誦持,積累福報種下福田。

其實佛經中的道理並不是消極的,而是闡述這個世間的真相,只是人們只願意接受人間好的部分,壞的那部分不願意去提及。譬如「無常」,就是不穩定,沒有什麼是穩固不變的,都遵循著「成住壞空」的規律,人們只想要「成住」卻不願意面對「壞空」,但這是事實,而不是一種消極態度。佛教告訴人們的不是不去努力,而是不要太執著太功利,不要被這些慾望和不穩定的外界因素禁錮住自己的本性,因為眾生皆有佛性,人的本性是真善美,是如來藏。

2樓:匿名使用者

多欲為苦,如人縱蛇,不知有害,終禍自身。佛法是超越生死之法,非世間事業所能甚比,芝麻與西瓜,井口與天空,沒法比,神之道,非凡器所能勝任。

3樓:定安心

學習一定要確立一個目標,如果同時有幾個目標。就難以實現,因為三心兩意,所以一事難成。因為求智慧就要將自己的見解放下才能得智慧。

如果你和智慧對立你是得不到智慧的。佛教講因戒得定,因定得慧。就是說放下我們的見解就戒。

做到了就得定。定就代表我們心性清淨。智慧就開啟。

4樓:緣也命也想忘記

無慾無求就是大智慧,那是聖人的境界.你想學禪宗棒喝口頭禪看五燈會元錄,指月錄就行了.有求就有求不得自尋煩惱.世間一切法皆是佛法.

5樓:匿名使用者

佛家勸喻做人做事要精進、勤奮,但能結果的成敗得失不要看到重,以平常心去對待,成功是開心的,失敗也不放棄。無慾無求是一種更高的境界,是對世人執著的金錢、名利、慾望都不屑一顧,都放下,放下了自然身心輕快。

6樓:匿名使用者

恐怕沒有那麼快,人必須要長時間的磨礪才能夠接近佛的境界。無慾無求並不是不奮鬥,無慾無求是沒有煩惱痛苦。就像兩個人在奮鬥,一個慾望很重一個無慾無求,如果真正的無慾無求則應該隨順著奮鬥一下,他的內心是平和的。

如果兩個人都遭到挫折,慾望很重的人必然會很痛苦,因為貪心會生起嗔心的。而無慾的人則會覺得這種挫折有與沒有是一樣的。而且學佛必然要以信心以菩提心作基礎,不是說什麼都不管什麼都當作是煩惱,煩惱就是不好。

這樣就像鴕鳥一樣,只不過是個自了漢。

7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看過了就無慾無求了,那大家都成佛了。成佛也太簡單了點。

8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是這樣容易無求無慾?我老早就成佛了,,,呵呵。

9樓:夢龍細雨

無求,你相信嗎,無論何事只要想做,總是能做到的~

10樓:

你要那麼厲害就好了!

11樓:匿名使用者

呵呵,不怕你看進去,就怕你看不進去。

如果學佛可以無慾無求,那麼學不是求嗎

12樓:息滅貪瞋痴

是的求學的念頭也是慾望,這個念頭還是需要斷的。那麼,我們用有欲有求的方法,能得到無慾無求的結果嗎?答:

可以的!因為,學習佛法與斷煩惱相應。如果我們不用這個方法,我們的煩惱就沒有方法斷!

比如,我們生了病,需要求醫問藥。我們都知道藥也有毒,「七份療效三份毒」嘛!但是,我們不能畏懼三份毒,就不吃藥了。

如果我們抗拒藥物,身命就危險了!藥物雖然有毒,如果遇良醫,是沒有危險的!等我們的病痊癒了,藥也就不吃了,就達到預期的目的了。

學習佛法也一樣,雖然求學的念頭是有欲有求,但是佛法能幫助我們放下有欲有求。就像藥物雖然有毒,但是能治病。等我們功夫達到一定程度,佛法也要放下。

我們學習的這些佛法,就像船筏。為渡生死大河,不得不用。等我們渡過生死大河,船筏就舍掉了!

就像病痊癒了,停藥一樣。但是,我們現在必須抓住這個船筏,因為我們還沒有渡過生死大河。

13樓:匿名使用者

你不玩這遊戲,怎麼知道這遊戲沒意思呢?

學佛不是消極避世,而是積極面對。

不要讓懶惰與消極 成為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

14樓:自省

這就如同一個滿身汙濁的人需要洗澡,必須要用水。這個水如同學法,也是一種求。當這個人完全去除汙濁後,一定要把水擦乾,不再需要這個水了。這就是學佛的過程。

佛經講無慾無求的句子,怎樣做到無慾無求,無慾無求

15樓:匿名使用者

菩提本無物,明鏡亦非臺。告訴我們一切都是虛假的,既然是虛假的我們何必執著?只要能看破、放下,自然可以無慾無求

給我一段能讓人無慾無求的佛經

16樓:匿名使用者

誰說朗誦佛經能讓人忘卻煩惱

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你去念念看啊 短小實惠

不過我還還要告訴你 佛經絕不是讓人用忘記

是讓人明白生活的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 都是浮雲的 沒有一樣你寄託東西可以真正的長久的寄託 過去是過去 不過也是過去才能構成現在

大事與小事ⅲ

老師問:這個石頭和杯子的演示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甲:說明了虛心使人進步。

老師:你是團支書吧?

學生乙:老師,說明了不要自我設限,總有潛力可挖。

老師:這位同學,你將來會成為成功的商人或者稅務專員。

教室裡一片寂靜,同學們汗……

老師打破沉寂:還有誰?

同學丙緩緩站起:其實,老師,杯子從來都是滿的。

老師:哦?

同學丙:大家覺得它是空的,但是它裝滿了空氣。

老師:那你覺得……

同學丙:我覺得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物質結構演示。石頭是大塊固體,所以留

下了大量空隙。沙子也是固體,但是能夠注水說明也存在大量空隙。所以,它什

麼道理也沒有說明。

老師:你高考報的是文科還是理科?理科生這麼寫作文,你想得零分麼?

同學丁:老師,我認為您沒有動作。

老師:你什麼意思?

同學丁:杯子本身是空的,一會兒有石頭,一會兒有沙子,一會兒有水。但

是到了最後,杯子還會是空的。所以,這些東西不是從無中生出有來,只是因為

各種外力和因緣暫時出現的現象。它們並不曾出現,也不曾消亡。

老師:你是說這杯子不曾裝過任何東西?

同學丁:我覺得,連這個杯子都不曾出現過。以前,它是沙土,被燒熔成玻

璃。未來,它會跌成碎片。現在我們看到的杯子,不過是個暫時的現象。您說杯

子的時候,只是給這個暫時的現象一個命名,並沒有一個不變不滅的杯子存在。

老師:你應該去考佛學院。

同學戊:我明白了!

希望你能明白 並不一點是要你無欲則剛 而是要你坦然面對 正視人生

17樓:

隨便一段都行,只要您一心一意去誦讀。等您讀完後您回想一下,您在讀誦的過程中是不是忘掉了愛情,忘掉了痛苦,,,,?也許您會說,我讀完後這麼又想起了愛情,想起了痛苦,,,,。

因為您的心念又回到的度經前的狀態和境界。學佛讀經都是為了通過轉心,轉念頭然後轉境界,境隨心轉啊。之所以要儘可能多地讀經,就是在訓練轉心,轉念頭,等到完全可以自如控制自己的心念了,也就完全控制自己的境界,自己的命運了。

南無阿彌陀佛

18樓:般若悟空

《圓覺經》

《楞嚴經》

特別是《大佛頂首楞嚴經》連神仙的惑都能解

網上有白話的

19樓:匿名使用者

可以讓你沒有煩惱,但不會無慾無求。

20樓:靜中安

讀《心經》啊!但在讀之前先要了解其大意。

21樓:匿名使用者

修佛就是修心,心不淨,念什麼都不行!

22樓:匿名使用者

網頁連結

密碼gwta

這個絕對可以,你聽聽看

23樓:

這是八十卷的大方廣佛華嚴經,非常殊勝的!

提取碼:rgy2 網頁連結

有兩個版本

有什麼佛經可以讓我看淡一切的.無慾無求

24樓:匿名使用者

佛說罵意經?四十二章經?五苦章句經?小乘經比較適合讓人離欲。

要離欲就要知專道人生是苦,屬人身是無常,並且不屬於你所有,裡面的東西是屬於宇宙的能量,它們會離開你逃走,所以無常,萬法平等,你追求到的東西,都會跟它們一樣溜走,吃了也會拉出來,身體也會壞散,無有所得,流轉輪迴,要想不流轉,只有修定證涅槃。

25樓:匿名使用者

楞嚴經,有智慧就可以看淡一切了

有什麼佛經可以讓我看淡一切的.無慾無求.無愛無恨

26樓:8萬4千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

任何佛經都可以,關鍵你要會讀,要去讀,要堅持如法的讀下去。否則只能怪自己不老實修行,不能怪佛經沒用。

******************************

1學經教有祕訣,只管去念,不想它的意思。《無量壽經》一天念十遍,經念熟了,念一遍大概四十分鐘,兩個小時可以念三遍,所以一天念個十遍是很簡單的事情,不念經的時候就念阿彌陀佛。

2唸經是修定,你要是起心動念,這一句什麼意思、那一句什麼意思,定沒有了,慧也沒有了。那是什麼?那是用世間的方法,把佛經當作一種知識來對待,這就完全錯了。

3唸的時候規規矩矩、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去念,不著文字相,文字只要念得不錯,沒有唸錯,沒有念顛倒,沒有念漏掉就行,不能著文字相,不能著名詞術語的相。不著文字相,不著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著心緣相,就是一味念下去就會得定,這個定是念佛三昧。

4得定之後依舊這樣念下去,不要改方法,讓你的定加深,深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就開悟了。開悟之後這經裡面意思全知道了,完全通達明瞭,這是佛教教學的方法、教學的祕訣。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要把自見念出來。

5自見就是自己沒有老師教,不需要別人講解,全通了。要不要老師?不需要。真正有這種緣分,自己找一個清淨環境,選擇一本經書,用這種方法,摒棄外緣,真誠恭敬,你念它個十年肯定開悟。

6古人能開悟,現在人一樣也能開悟,還可能比古人快一點。為什麼?古人障緣少,現在障緣多,你都能定得下來,你比古人就強。

古人多少人生在現前這個時代不能成就,為什麼?環境干擾他。我們在現在這個環境能成就,功力比古人就高。

7方法重要,一定要懂得鍥而不捨,真幹。讀經是修唸佛三昧,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是求生淨土,是提升品位,這是真的,其他事都是假的,要真幹。

怎麼做到無慾無求,如何做到無慾無求?

樂正雨安 你想要無慾無求,這本身就是欲和求 你認為呢?其實 無慾無求 只是一種境界,一種追求,達不達到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你要有自己的堅守,拒絕一些不良的慾望。現代人慾望太多,要想無慾無求很難,甚至連清心寡慾都很難辦到。當然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潔淨的靈魂,以一種超然的姿態看待人生世事,我認為...

人怎麼才能無慾無求,人怎樣才能做到無慾無求

無嗔,不抱有懷恨心,責備心,看問題順其自然。無我,對任何事 物的評價不從自我的角度出發,理智,客觀。或者根本就不做評價。無慾,不對任何事 物抱很大的希望,甚至不抱希望,走到哪兒算到哪兒,不被環境所左右。得而不喜,失亦不憂。無求,不追求名與利,放下慾望。人應該做不到 風起雲湧在這 路過 二樓雖然有點道...

你怎樣看待無慾無求的人,你怎樣看待一個無慾無求的人?

只有假人或死人才真的無慾無求。什麼是無慾無求,先搞清楚這個 只要是個生命體,就有欲和求的。欲代表了生理需求,求代表了思想需求。就是佛祖的割肉喂鷹,也是個求 為了宣揚他的佛理。沒意識的植物人也勉強算是無慾無求吧,自己沒有求 因為思想丟失,所以沒有求 又沒能力滿足欲 無法自己滿足生存所需 沒人照顧就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