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論的心理學家是誰

時間 2022-03-13 12:55:17

1樓:商葉楓

班杜拉(bandura)。

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1925—),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

阿爾伯特·班杜拉,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現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約丹講座教授。他是新行為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會學習理論的創始人。

1.提出過程:

這一概念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於20世紀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的。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自我效能感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援。

2.定義: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這個概念被提出以後,心理學、社會學和組織行為學領域開始對此進行大量的研究。

班杜拉認為,由於不同活動領域之間的差異性, 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萬別。一個人在不同的領域中, 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因此,並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

任何時候討論自我效能感, 都是指與特定領域相聯絡的自我效能感。

2樓:芊雲說電影

這一概念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於20世紀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為的社會基礎》中提出的。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自我效能感理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支援。

但至今關於自我效能的概念界定並非十分明確,特別是在與其他相關概念的區分上,因此也給自我效能的測量及其應用研究帶來了困惑。

自我效能感屬於教育心理學的哪個知識

3樓:匿名使用者

自我效能感理論的應用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教學:領域、身心健康領域和職業與組織領域。

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認為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啟用和被選擇。

4樓:

學習策略的訓練與教學

教育心理學中,學習動機理論有哪些?

5樓:鑲邊兒的筋斗雲

expectancy-value theory 期望-價值 理論

attribution theory 歸因理論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社會認知理論

goals and goal orientations 目標及目標導向理論

interest and affect

intrinsic motivation (self-ditermination theory 自我決定理論)

這裡面,社會認知理論近四十年來一直非常活躍,已經跨界在各個領域裡被廣泛應用和研究,尤其是其中的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獲取更多關於self-efficacy的資訊可參考 http://www.

另外,self-ditermination theory 也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理論,由羅切斯特大學(rochester university)的 deci 和ryan 兩位學者提出,近些年來還有美國以外的國家成立sdt 研究中心(新加坡),有自己的年會和社群

org/ (試了下,打不開。

6樓:小鈴鐺

對於學習動機的實質及其培養與發展的規律,心理學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人類的學習行為。

一 強化動機理論。 學習的強化動機理論是由聯結主義學習理論家提出來的,他們不僅用強化來解釋學習的發生,而且用它來解釋動機的產生。

二 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這一概念源於默裡的有關研究,麥克利蘭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裡思想,將其發展成為成就動機理論。

三 成敗歸因理論最早提出歸因理論的是海德,他認為,行為的原因或者在與外部環境,或者在於個人的內部。

四 成就目標理論成就目標理論是以阿特金森的成就動機理論為基礎,在德韋克能力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學習動機理論。

五 自我效能感理論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行為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他把強化分為三種:一是直接強化,而是替代強化,三是自我強化。

教育心理學影響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

7樓:匿名使用者

普通話測試自我效能感與普通話測試成績呈顯著的證相關,普通話被測試。

8樓:匿名使用者

班杜拉等人來的研究指出,影源響自我效能感形bai成的因素主要有du:①個zhi人自身行為的成敗dao經驗(direct experiences)。 ②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s)或模仿。

③言語勸說(verbal persuasion)。 ④情緒喚醒(emotion arise)。 ⑤情境條件。

上述幾種資訊對效能期望的作用依賴於對其是如何認知和評價的。人們必須對與能力有關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對成敗的作用加以權衡,人們覺察到效能的程度取決於任務的難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績的情境條件以及成敗的暫時模式,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這些因素作為效能資訊的載體影響成績,主要是通過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響發生的。

9樓:長崎偏愛

自我效能感理論的應用研究主要涉及教育教學:領域、身心健康領域和職業與組織領域。自版我效能感:指個

權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定義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班杜拉認為認為除了結果期望外,還有一種效能期望。

結果期望指的是人對自己某種行為會導致某一結果的推測。如果人**到某一特定行為將會導致特定的結果,那麼這一行為就可能被啟用和被選擇。

誰瞭解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的?

10樓: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一、社會認知理論

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觀察他們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為而學得社會行為,這些觀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號表徵的形式儲存在大腦中,來幫助他們模仿行為。班杜拉的這一理論接受了行為主義理論家們的大多數原理,但是更加註意線索對行為、對內在心理過程的作用,強調思想對行為和行為對思想的作用。他的觀點在行為派和認知派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並對認知--行為**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二、互動決定觀

這一觀點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是相互影響、彼此聯絡的。三者影響力的大小取決於當時的環境和行為的性質。

在社會認知理論中,行為和環境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誰也不是行為改變的決定因素,例如攻擊性強的兒童期望其他兒童對他產生敵意反應,這種期望使該兒童的攻擊行為更有攻擊性,從而又強化了該兒童的最初的期望。

三、觀察學習的過程

觀察學習不要求必須有強化,也不一定產生外顯行為。班杜拉把觀察學習分為以下四個過程:

(一)注意過程

注意和知覺榜樣情景的各個方面。榜樣和觀察者的幾個特徵決定了觀察學習的程度:觀察者比較容易觀察那些與他們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認為是優秀的、熱門的和有力的榜樣。

有依賴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慮的觀察者更容易產生模仿行為。強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響個體決定觀察誰、觀察什麼。

(二)保持過程

記住他們從榜樣情景瞭解的行為,所觀察的行為在記憶中以符號的形式表徵,個體使用兩種表徵系統——表象和言語。個體貯存他們所看到的感覺表象,並且使用言語編碼記住這些資訊。

(三)複製過程

複製從榜樣情景中所觀察到的行為。個體將符號表徵轉換成適當的行為,個體必須:①選擇和組織反應要素。

②在資訊反饋的基礎上精煉自己的反應,即自我觀察和矯正反饋。自我效能感是影響複製過程的一個重要因素,所謂自我效能感,即一個人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執行產生一個特定的結果所要求的行為。如果學習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個任務,他們就不能繼續做一個任務。

(四)動機過程

因表現所觀察到的行為而受激勵。社會學習論區別獲得和表現,因為個體並不模仿他們所學的每一件事,強化非常重要,但並不是因為它增強行為,而是提供了資訊和誘因,對強化的期望影響觀察者注意榜樣行為,激勵觀察者編碼和記住可以模仿的、有價值的行為。

除了這種直接強化外,班杜拉還提出了另外兩種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1.替代性強化

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例如當教師強化一個學生的助人行為時,班上的其他人也將花一定時間互幫互助。此外替代性強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情緒反應的喚起。

例如當電視廣告上某明星因穿某種衣服或使用某種洗髮精而風度迷人時,如果你直覺到或體驗到因明星受到注意而感覺到的愉快,對於你這是一種替代性強化。

2.自我強化

自我強化依賴於社會傳遞的結果。社會向個體傳遞某一行為標準,當個體的行為表現符合甚至超過這一標準時,他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例如,補習了一年語言的學生為自己設立了一個成績標準,於是他們將根據對他成績的評價而對自己行為進行自我獎賞或自我批評。

此外,班杜拉還提出了自我調節的概念。班杜拉假設,人們能觀察他們自己的行為,並根據自己的標準進行判斷,並由此強化或懲罰自己。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有時知道自己幹得不錯並因此而自我欣賞,無視別人說了些什麼,同樣有時我們也知道自己做得並不是最好。

要作出這些判斷我們不得不對我們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期望。例如,在一次測驗中一個學生可能得了90分而沾沾自喜,而另一個學生則可能感到大失所望。

在課堂中,最明顯的教學莫過於新技能的教學。當然,教師本身也可當作如何解決問題、如何進行邏輯思維的榜樣,如說出他們的思維過程、好奇心、情緒控制、對其他人的尊重和興趣、良好的傾聽和交流習慣等,這些行為可引導學生具有相同的品質。相反,教師也可能以消極的社會行為誤導學生。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論不迴避人的行為的內部原因,相反,它重視符號、替代、自我調節所起的作用。因此,班社拉的社會學習論被稱之為認知行為主義。

自我效能感屬於積極心理學的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積極心理學說簡單點就是,不去關注那些讓你困惑痛苦的東西,而去發掘自己的潛能,讓自己過上快樂的生活。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在研究行為動機時提出的概念,它影響一個人的行為選擇,比如說:一個人認為自己有能力做成某事,就會產生巨大的動力。自我效能感雖然受到個體以往經驗的影響,但也可以通過深刻的自我認識來培養。

從某種意義來說,具有自我效能感的人也是積極心理學的踐行者。

提出多元智力理論的心理學家是誰,誰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慧理論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髮展學家霍華德 加德納 howard gardner 在1983年提出。後來耶魯大學斯滕伯格提出過智力三元理論。誰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論 多元智力 bai理論又叫 多元智慧理du論 zhi傳統的智力理論認 dao為人類的認專知是一元的 個體的智慧是屬單一的 可...

著名心理學家威廉 詹姆斯認為心理學上的「自我」包括哪三方面

呼延掣 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評價 社會比較和自我感覺三部分構成 1 反映評價,反映評價就是人們從他人那裡得到的有關自己的資訊。如果年輕的時候得到了肯定的評價,你就會有一個良好的自我概念。如果這種評價是否定的,你的自我概念就可能感到很糟糕。例如,在學期開始時,如果老師對一個學生說,你行,你一定會成為一個好...

自省式的人與心靈的交談是哪個心理學家提出的

滴擺的火龍果 心裡學家聖奧古斯丁提出來的。自省式的人與心靈的交談是聖奧古斯丁在 懺悔錄 中提出的一種時間觀念。聖奧古斯丁提出將過去某段時間所發生的事件 有關的人物,與及對這些人物和事件的情感反應作出記錄,檢視究竟自身的情感活動方向是否朝向上帝還是遠離上帝,這種 自省式的人與心靈的交談 有助人們看透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