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魏明帝曹叡早年很長時間沒能被立為太子的主要原因是

時間 2022-03-12 12:00:21

1樓:邋遢旅人

古代,母以子貴,子亦以母貴。

因為甄皇后本身是被曹丕殺死的。這是曹叡一直沒有被立為太子的原因。

曹丕病重時,確立繼承人,由於曹叡是嫡子,所以就接圌班了。

雖然甄皇后原先的老公是袁熙,但畢竟甄皇后是曹丕的大老婆,而曹丕殺了甄皇后之後的大老婆郭女王並沒有生出兒子來。

曹丕的其他兒子都是小老婆生的。

古代,很講究嫡庶分際。一般情況下,庶子幾乎沒有繼承權。除非嫡子太不肖,或是庶子太出色。

2樓:匿名使用者

他娘是甄宓,被曹丕賜死了

曹睿之後誰繼位

3樓:貞觀之風

是魏明帝曹睿之的養子曹芳。

曹芳(232-274年),字蘭卿。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三任皇帝,239-254年在位。

曹芳於青龍三年(235年)被封為齊王,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後繼立為帝。

根據《魏氏春秋》記載,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為曹彰之孫,後來曹芳成為魏明帝的義子。

4樓:匿名使用者

烈祖 明皇帝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

魏哀帝齊王(厲公) 昭陵縣公 曹芳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曹芳(232-274年),字蘭卿。三國時期曹魏的第三任皇帝,239-254年在位。為魏明帝曹睿之養子。

根據《魏氏春秋》記載,曹芳可能是任城王曹楷之子,為曹彰之孫、曹操之曾孫。曹芳是魏明帝的義子,但自小在宮中成長的曹芳,出生來歷一概不詳。

魏青龍三年,封為齊王,於239年被立為太子,當年登基即帝位,年僅八歲。改年號景初,公元240年改年號為正始,即位後由大將軍曹爽、太尉司馬懿共同輔政。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罷廢曹爽(之後滅三族),獨掌軍國大權,改年號為嘉平。

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師把持朝政。李豐、張緝等意圖罷黜司馬師,改由夏侯玄輔政,事發,三人被滅族。公元254年,曹芳被司馬師以失德為由廢去帝號,貶為齊王,另立曹髦為帝。

司馬師、司馬昭相繼掌權。晉國立國後封曹芳為邵陵縣公,晉武帝泰始十年(274年),薨,諡厲公。

5樓:匿名使用者

廟號 諡號 封號 名字 在位時間

無 高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騰

無 太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嵩

太祖(世祖追封) 武皇帝(世祖追封) 無 曹操高祖(世祖) 文皇帝 無 曹丕 (魏國建立者,220年稱帝,在位7年)

烈祖 明皇帝 無 曹睿 (226年即位,在位13年)無 魏哀帝齊王(厲公) 昭陵縣公 曹芳 ((239-254)在位,在位15年)

無 廢帝 高貴鄉公 曹髦 ((254-260)在位,在位6年)

《三國志》中有司馬懿的傳嗎?

6樓:子諭曰

沒有,編撰三國志的時候是在晉朝,司馬懿屬於晉朝太祖。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代的斷代史,同時也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三國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吳志》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2023年)三書已合為一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7樓:

沒有,關於司馬懿的事,在三國志中都記錄在其它人的傳中。晉書中有司馬懿的傳。

8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司馬懿傳在《晉書》裡,而且是本紀。他算皇帝。

魏文帝曹丕是一位足智多謀的人,當時他把皇位傳給了誰?

9樓:青妍知識屋

1、曹丕將皇位傳給了曹睿。

2、人物簡介

曹魏烈祖明皇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魏文帝曹丕長子,母文昭皇后甄氏,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位皇帝,公元226年-239年在位。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文學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

3、人物成就

他在位期間,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定。除軍政以外,曹丕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

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10樓:你好嘛

曹丕把皇位傳給曹叡。黃初七年(226年)五月十六日,曹丕病篤,立曹叡為太子,遺詔曹真,司馬懿,陳群,曹休共同輔政。

曹叡(204?-239年1月22日),即魏明帝,字元仲,豫州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第二任皇帝(226年至239年在位)。魏文帝曹丕長子,母為文昭甄皇后。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於洛陽,時年三十六歲,廟號烈祖,諡號明帝,葬於高平陵。曹叡能詩文,與曹操、曹丕並稱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其散文二卷、樂府詩十餘首。

11樓:

曹丕把皇位傳給了他和甄宓的兒子曹叡,也就是後來的魏明帝

12樓:匿名使用者

東海王曹霖,然後他兒子高貴鄉公曹髦為太子,大魏可興盛。

魏明帝曹叡身世之謎:歷史上曹叡是誰的兒子

13樓:匿名使用者

曹睿是誰的兒子?金性堯先生所著《三國談心錄》一書,首篇即是《魏明帝生父之謎》,金先生在文中引述了一個極具想象力的觀點——魏明帝曹叡並非曹丕親生。關於這個觀點,現將金氏原文摘錄如下:

甄氏總算生下一個明帝,能為其屈死的亡母報仇,但這裡卻又留下一個很有興趣的疑問,即明帝的父親究竟是誰?後人為此而議論紛紛,因為甄氏原有前夫的,這疑問倒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史為證。

據《魏志·明帝紀》所述:景初三年春正月,「帝崩於嘉福殿,時年三十六」。如果由景初三年上推三十六年,明帝的生年應是建安九年,但曹丕之納甄氏,也在建安九年八月,甄氏怎麼會生下明帝呢?

如果確是曹丕所生,至早應是建安十年。裴松之就說過:「魏武以建安九年八月定鄴,文帝始納甄后,明帝應以十年生,計至此年正月,整三十四年耳。

時改正朔,以故年十二月為今年正月,可強名三十五年,不得三十六也。」近人冒鶴亭先生《疚齋日記》因而說:「則明帝為袁氏血胤矣。

」盧弼《三國志集解》也說:「竊謂承祚(陳壽)此文,實為曲筆,讀史者逆推年月,證以甄夫人之賜死,魏明之久不得立為嗣,則元仲(曹叡之字)究為誰氏之子,可不言而喻矣。」

盧氏的意思是說,陳壽原是知道應作時年三十五的,如今偏寫上「時年三十六」,這就是故意給讀者以暗示:明帝是袁家種子。

冒鶴亭先生系近代著名學者,而著有《三國志集解》的盧弼,在三國學界更是享有盛譽,這二位均認為魏明帝並非曹丕親生,而是甄氏前夫袁熙之子,其論斷顯然有相當的權威性。但由於這一觀點並沒有足夠的史料來作支撐,因此不能算作蓋棺定論,說到底還只是「一家之言」,金先生在文章的末尾也提到了另外的觀點。

為方便讀者,這裡一併將相關文字摘錄如下:

陸侃如《中古文學系年》,釐訂諸家之說,定曹叡生年為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卒仍為景初三年(公元239年),年三十四。即是說,曹叡是曹丕生的。作三十六,是承祚誤記,別無深意。

至於金先生究竟認同哪種觀點,由於文中並未明言,後學自然也不敢臆測,從文章標題《魏明帝生父之謎》看,或許是認為這個問題難以定論,尚需存疑吧。

但經過考證後,冒、盧之說貌似有理,實則無據,有極大的臆測成分,其實只需仔細研讀《三國志》相關原文及裴注,是不難得出「魏明帝曹叡確係魏文帝曹丕親生」這個結論的。

根據《魏志·明帝紀》記載:明皇帝諱叡,字元仲,文帝太子也。生而太祖愛之,常令在左右。年十五,封武德侯,黃初二年為齊公,三年為平原王。

如果假設曹叡於景初三年正月丁亥駕崩時確實是三十六歲,經過反推之後將會得出如下年表: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  曹叡一歲 為甄氏所生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 曹叡十五歲 封為武德侯

黃初二年(公元221年)  曹叡十九歲 封為齊公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  曹叡二十歲 封為平原王

景初三年(公元239年)  曹叡三十六歲 駕崩

不妨再參照一下《魏志·文帝紀》中關於曹叡受爵的相關記載:(延康元年)五月戊寅,天子命王追尊皇祖太尉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封王子叡為武德侯。

曹丕繼位魏王后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這年十一月他逼漢獻帝禪位,並改元黃初,因此,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黃初元年事實上是同一年,即:曹叡被封為武德侯是在黃初元年(公元220年),這一年曹叡十五歲。

而按曹叡三十六歲駕崩所推出的年表卻顯示他是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被封為武德侯的,與《魏志·文帝紀》中的記載整整差了三年。難道《魏志·文帝紀》弄錯了?

建安二十二年時,曹操身為魏王,尚未辭世,王太子曹丕除了官拜五官中郎將以外,並沒有受爵,連曹丕尚無爵祿,那他的兒子曹叡被封作武德侯顯然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相反,如果到了延康元年,曹丕繼位魏王,假天子之名追尊先祖,同時將自己的兒子封侯則是順理成章的事情,《魏志·文帝紀》的相關記載應該是準確無誤的。

按照《魏志·文帝紀》的記載推算,曹叡應生於建安十年五月至建安十一年五月之間(黃初元年五月封其為武德侯時,已有十五歲,則其生辰必在建安十一年五月前),即使取極限值計算,甄氏懷孕的時間最早也要在建安九年七月,而在這一年五月,曹操已經圍攻鄴城,此時袁煕遠在幽州。

至此,不難得出結論,曹叡駕崩時年三十六的說法,是絕難成立的,更遑論什麼曹叡系袁氏之後了。

儘管魏明帝曹叡的身世已不再成謎。但還是留下了一個問題——為什麼《魏志·明帝紀》會將曹叡駕崩時的年齡記作三十六歲呢?難道陳壽做錯了一道這麼簡單的算術題?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必要提及一下陸侃如先生的觀點。

金先生在其文末提及的陸侃如先生,是著名的國學大家,所謂「釐訂諸家之說」,儘管不知道陸先生是如何個釐訂法,但定曹叡生年為建安十一年,很有可能也是依《魏志·文帝紀》的記載來作的推算。只是,陸先生將曹叡辭世年齡算作三十四歲,尚有值得商榷之處。

因為曹叡雖然卒於景初三年,但具體時間卻是這一年的正月丁亥,如果曹叡生於建安十一而且其生日不是在正月的話,那麼從建安十一開始推算,他駕崩時應當只有三十三歲,需要明確一下的是,這個三十三歲是指三十三虛歲,也就是將他在建安十一年出生時算作一歲,如果換算成公曆的話,這時的曹叡其實只有三十二週歲,還沒有滿三十三週歲。(事實上,由於曹叡曾經在景初元年,根據有司的奏呈「以為魏得地統,宜以建醜之月為正」,將這一年的三月改為四月,曹叡死後,繼位的曹芳又將曆法改了回去,因此,他駕崩的那個月,如果按先前的歷法算,其實應該是十二月。)

因此,在計算曹叡生卒年時,是不宜將景初三年也算作一歲的,陸侃如先生算作三十四歲,顯然是將公元239年也計算在內了。如果不算公元239年,曹叡駕崩時當是三十三歲。

如果曹叡果然生於建安十一年二月至五月間的話,那麼再作一個大膽的推測:因為「三」字第一筆為一橫,誤看作「一點」是極有可能的,第二筆為與「六」字第二筆同,而第三筆又是一橫,誤看作「兩點」也是有可能的。即,所謂的「年三十六」很有可能乃是「年三十三」之訛,古人將「三十三」誤抄成「三十六」,這或許才是造成曹叡身世成疑的真正原因。

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是什麼?

三國志是傳記,是以描寫人物為主線的,比如 蜀書 劉備傳 吳書 呂蒙傳 等,所以才說是 志 而三國演義是根據以往的歷史寫的 是以故事的發展為主線的.它們有些地方會不一樣,比如三國演義中關羽單刀赴會,而三國志中是魯肅單刀赴會 三國志是24史之一的正史,而三國演義是 三分假七分真 三國志是24史之一的正史...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簡介,《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區別是什麼?

在 三國演義 全書出現以前,中國各類 一般都篇幅短小,有些甚至只有幾十個字。三國演義 是中國第一部長篇 中國 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 三國志 裡面的人物眾多,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

三國時代在史記裡有記載嗎,三國志裡面到底有記載趙雲嗎

沒有。史記 是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 二十四史 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合稱 前四史 三國 220年 280年 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