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探索能力

時間 2021-09-01 09:28:30

1樓:辰星

語言是思維的柺杖」,離開語言的思維是虛晃無力的。在科學探索活動中,教師應重視組織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發現。他能使幼兒理清思路,更清晰的瞭解某些事。

2樓:蒲公英娃娃時代

幼兒可以參加的科學活動主要是科學實驗課,既鍛鍊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又增長他們的見識,同時鍛鍊了孩子們的探索能力。

讓孩子多瞭解生活中的科學奧祕。

比如想讓孩子們瞭解慣性力,可以蒐集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場景,小孩在跑步的時候被臺階或石頭絆倒了,孩子的腳突然停止了,而上半身還在慣性的作用下,繼續往前運動,導致我們摔倒了。當孩子看到這個,就會明白,被綁倒也蘊含著科學的奧祕。

培養孩子處處留心皆學問的精神。

我們生活中到處都有科學的影子,牛頓就是因為被蘋果砸了以下,就開始深入思考,蘋果為什麼能從樹上落下來,而不飛到天上去,廣泛的思考,一切有重量的物體,都從上面往下落,最終發現了著名的萬有引力定律。

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好奇心。

如在製作水果電池這個實驗中,用到孩子經常吃的水果,橘子、蘋果、梨等,電線,作為正負極的銅片和鋅片,能夠發亮的小燈泡或者二極體,讓幼兒自己動手,將導線和銅片、鋅片和二極體連線在一起,插入到水果中,孩子們就會發現二極體亮了,同時他們的腦袋也亮了。

3樓:知96916閉贗

科學現象五彩繽紛,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兒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慾望。幼兒科學教育是科學的啟蒙教育,我們應以科學素質早期培養為宗旨,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的興趣,鼓勵和培養幼兒對科學的求知慾和探索慾望。因此,教師要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教育領域中進行科學教育契機的捕捉,從而能隨時瞭解幼兒的興趣所在,能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更有效的開展科學教育活動,並從中培養幼兒的科學探索能力。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探索能力

如何培養幼兒在科學活動中的探索能力

4樓:匿名使用者

科學教育不應侷限在讓幼兒獲得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幼兒樂於探索的意識和創造力。在實踐中,科學思維方式決定孩子未來學習的高度,科學啟蒙必不可少!孩子需要的,是一次啟迪智慧人生,贏在起跑線上的機會!

方法/步驟

一、適宜的環境

教師應創設一個尊重和支援的環境,讓幼兒樂意與操作材料相互作用,主動建構知識經驗。例如,有一次,有一個幼兒帶了幾個核桃到幼兒園來吃,可他打不開,這時,另一個幼兒拿來了鑷子又是夾又是敲的,雖然這種辦法並不可行,但我們沒有去幹預,而是以接納、尊重的態度鼓勵他繼續嘗試。雖然這個孩子最終沒能開啟核桃,但他卻獲得了「核桃圓溜溜的夾不住」「鑷子好像沒力氣」等感性經驗。

1、根據活動需要,提供豐富的、便於幼兒操作與觀察的材料。例如,在「如何讓杯中的紙放進水裡不會溼」的活動中,為了使幼兒觀察底部塞有紙團的杯子倒放在水裡是會產生什麼結果,我們提供了透明的杯子以及透明的容器,使幼兒清楚地看到了這一奇怪現象:明明杯子完全放進了水裡,但杯中的紙團卻一點也沒有溼,從而引發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2、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提供蘊含教育的材料,例如,在「沉與浮」的活動中,孩子們猜想輕的物體會浮,重的物體會沉。於是,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白果、硬幣、回形針、花菜、蘿蔔、大木塊等材料,最後的實驗結果與他們的設想大相徑庭。又重又大的木頭、花菜浮在水面上,而又輕又小的回形針卻沉在水裡。

通過反覆操作,他們逐漸認識到「物體的輕重不能決定物體的沉浮」。

二、 動手做——學會探索

科學教育的核心是讓幼兒充分經歷**、發現的過程,發展**、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不僅關注知識本身的價值,更要讓幼兒在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自身的能力。

1、親歷探索過程,學習用科學的步驟解決問題

科學活動的過程一般為提出假設——動手操作——記錄資訊並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四個環節。例如,在「怎樣讓泡沫板沉下去」的活動中,幼兒首先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假設:「把石頭壓在上面」「用重的磁鐵壓住它」,然後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

結果幼兒發現石頭會滾動,壓不住。在此基礎上,幼兒又提出新的假設,即「用膠帶把石頭綁在泡沫板上」並進行實驗,結果泡沫板還是會浮起來。分析原因後,幼兒再次作出假設:

「再加幾塊石頭,」結果實驗成功了。接著,幼兒對於實驗中所觀察到的事實(包括自己解決問題的策略)進行記錄,並得出結論:放上很重的石頭可以讓泡沫板沉到水裡。

最後,幼兒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現。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科學研究中解決問題所經歷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這種學習方式不僅可以提高幼兒做事的條理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幼兒學會用科學的步驟來**和解決問題。

2、在不斷探索中,學習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

學習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培養幼兒科學素質的基礎。老師應引導幼兒運用一些科學的方法,如比較、測量、重複實驗等,來解決探索活動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在活動「怎樣讓紙跑得更遠」中,幼兒需要比較、測量每次實驗中紙「跑」出的距離。

有些幼兒認為「把紙折成飛機可以飛得遠」,但實際上紙飛機有時會改變方向,甚至會朝相反的方向飛。這時,就需要用重複實驗的方法來驗證。學會科學的方法,不僅可以使探索活動更加科學有效,而且有利於幼兒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 記錄和交流——總結探索過程

在科學活動中,記錄資訊、表達交流是兩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幼兒把實驗中的現象或探索結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向同伴彙報自己的探索過程,並就某些問題交流討論,這對於幼兒總結自己及他人的經驗。

1 、自我總結,有助於幼兒加深理解和認識

幼兒的活動記錄可以說是一份粗淺的科學報告。幼兒在「撰寫」「科學報告」時,需要不斷回憶探索過程,這是幼兒對自己操作的總結,它能夠促使幼兒進一步思考。例如,在「讓泡沫板沉下去」的實驗中,一個幼兒先畫了一個小長方形,上面有兩個圓;又畫了一個大長方形,上面有許多圓。

他解釋說:「小泡沫板,放兩塊石頭就可以;大泡沫板,要放好多塊。」最後他通過記錄把操作經驗整理成了一個結論:

要使兩塊大小不同的泡沫板沉到水裡,所放的石頭數目(重量)應該不同。

2 、集體交流,有助於幼兒學會合作學習

集體交流能夠生動地再現每個幼兒的探索過程,使幼兒從同伴的活動中受到啟發,學到有益的經驗和方法。例如,在「怎樣開啟核桃」的活動中,某個幼兒設想用鋸子可以開啟核桃,便在設想一欄打了鉤,但實際操作未獲成功,便在操作一欄裡畫了叉。另外一個幼兒則在兩欄中都打了鉤。

教師就有意識地請這兩個幼兒彙報自己的操作過程,引導大家思考:「使用同一種工具,為什麼有人開啟了核桃,有人卻失敗了?」幼兒在討論中發現,兩人雖然使用同一種工具,但由於使用方法不同,結果也不同。

這樣的交流可以幫助幼兒反思自己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同伴是怎樣解決問題的,從而促進幼兒相互學習,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

總之,科學教育是幼兒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兒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孩子的科學精神和**精神、創造力精神。

如何在科學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

如何在一日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洗手習慣

clove砥礪前行 幼兒良好的洗手習慣的養成包括兩方面 首先要讓幼兒理解和掌握洗手的正確方法 六步法 再通過長時間一貫性的培養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手髒了自覺洗手 飯前便後主動洗手及洗手時節約用水等。在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洗手習慣之前,我們首先要檢查一下為幼兒洗手創設的環境是否適宜。硬體的設施裝置要完...

如何培養幼兒自我意識,如何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的自我意識

平時多讓孩子動手做自己的事情,能夠獨立讓孩子完成的儘量不要幫他做,這樣子就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還有動手能力,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只能培養出來啃老族,所以現在對孩子在培養方面狠一些在生活方面好一些對孩子的以後發展都非常的有好處,希望可以幫到你。能夠獨立讓孩子完成的儘量不要幫他做,這樣子就可以慢慢培養...

如何培養孩子的快樂情緒,如何在遊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快樂情緒

王者驢傲天 一 快樂的情緒可以相互感染。孩子的快樂,能夠給家長帶來快樂,孩子也能夠從家長那裡獲得獲得更多的快樂。快樂的與人交往相處,能使孩子養成健康的個性,從小善待他人,信任他人。二 孩子營養充足 身體健康 狀態好,才能快樂。平時給孩子準備的食物營養搭配要合理,少吃高油脂 多糖的食品,那些食品對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