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感情上有什麼分別

時間 2021-10-15 00:07:38

1樓:伊蓮夏荼

1、出處不同

copy

《前出師表》指諸bai

葛亮的《出師表》,出自du於《三國志·諸葛

zhi亮傳》卷三十五。而dao《後出師表》載於三國時期吳國張儼的《默記》,具體是否為諸葛亮所作,仍有異議。

2、創作時間不同

《前出師表》是諸葛亮作於三國時期(227年),而《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比《前出師表》晚了一年。

3、創作背景不同

《前出師表》是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後出師表》則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為消除各方阻礙,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獻給後主劉禪的表文。

4、側重點不同

《前出師表》以開導後主劉禪的昏庸為主,《後出師表》以審時度勢堅定出師的決心為主。較前表而言,後表的重點放在了表達軍事方略以及對此次北伐持有反對意見人的駁難上。

2樓:低語的耶西

後出師表是偽作,不是諸葛亮寫的。

【諸葛亮前出師表】(《後漢文》)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

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

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

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

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

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

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

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

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

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

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

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

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

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

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之

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

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諸葛亮後出師表】(《後漢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

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

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

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

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

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

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

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拂孫、

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

偽定一時爾。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

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

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

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

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

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

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

鞠躬盡,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後出師表】(《後漢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

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

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

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

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

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

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

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拂孫、

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

偽定一時爾。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

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

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

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

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

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

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

鞠躬盡,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初中課文上的出師表是前出師表

【諸葛亮前出師表】(《後漢文》)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

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

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

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

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

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

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

眾議舉寵以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

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

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

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

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

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

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

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

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之

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

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云。

【諸葛亮後出師表】(《後漢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

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

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

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

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

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

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

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拂孫、

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

偽定一時爾。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

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

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

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

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

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

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

鞠躬盡,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諸葛亮後出師表】(《後漢文》)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

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

是故託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

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

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

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

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

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

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拂孫、

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

偽定一時爾。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

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

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

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早圖之,

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後

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

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料。臣

鞠躬盡,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出師表內容,出師表內容是什麼???

前出師表 臣亮言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

出師表與後出師表的對比閱讀急需

cjh丿 前出師表 本篇文章論述了將帥統兵打仗應有的行為準則。文章借敘述古代帝王向將帥授權儀式上,君臣間的一段對答,說出了將帥統兵打仗應有的行為準則。將帥的答詞正是將帥的行為準則,這裡既講了臨戰指揮問題,也講了用人 律已和決策問題,講述十分詳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將帥當著君王的面說出了 進退惟時,軍...

關於《出師表》出師表的全文

不矛盾,因為前面一句是從當時總體形式來分析蜀國的總體不利形勢,用於引起下文議論觀點。後一句是說明七擒孟獲之後,南方已定,形勢利於伐魏。出師表 中第一段中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是面對當時的的總形式對蜀國而言的。而後面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是講蜀國對當時的總形式而言的。這是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