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中的「通」和「同」有什麼區別嗎

時間 2021-05-23 16:12:44

1樓:恭芸芸黎弘

【通】本義:沒有堵塞,可以通過。順。暢。

通,達也。——《說文》

往來不窮謂之通。——《易·繫辭》

推而行之謂之通。

坎為通。——《易·說卦》

道遠難通。——《國語·晉語》。注:「至也。」

基本解釋:

1.沒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風。~天。~氣。~宵。~行。~過。~衢。貫~。四~八達。曲徑~幽。

2.懂得,徹底明瞭:~曉。~徹。~今博古。~情達理。

3.傳達:~令。~訊。~報。~告。~知。~緝。~諜。

4.往來交接:~敵。~商。~郵。~融。~假(jiǎ)(漢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溝~。

5.普遍、全:~才(指知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的人)。~論。~體。~身。~讀。~常。~病。~盤。普~。

6.男女不正當的性行為:~奸。私~。

【同】本義:聚集,聚。

同,合會也。——《說文》

同重體合類。——《墨子·經上》

同人親也。——《易·雜卦》

六曰同衣服。——《周禮·大司徒》

基本解釋:

1.一樣,沒有差異;相~。~一(a.一致,統一;b.共同的一個或一種)。

~儕(同輩)。~庚(同歲)。~年。

~胞。~人(a.在同一單位工作的人;b.同行業的人)。~仁(同人)。

~仇敵愾。~工異曲。~室操戈。

情~手足。

2.共,在一起(從事):共~。~學。~步。殊途~歸。~舟共濟。

3.和,跟:~流合汙。

4.姓。

2樓:衡順慈蒼洮

兩個字在這裡應該是沒有區別的。因為首先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一種文言用字現象:通假字。

通假字指的是古人用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替代本來要使用的那個字,即本字。那為什麼不用本字用替代字呢?再瞭解一下:

古人造字,每一個字代表一個意思,但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固定要表達的意思,這時古人往往會借用一個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那麼借用的同音字即是通假字,通假字代替的那個字叫本字。另外通假字在讀音方面,就規定讀通的那個字的音。

即本字的讀音。因此,通和同應該是一樣使用,沒有區別。舉個例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說」是通假字,通「悅」,愉快的意思。讀音是yue.

文言文翻譯中的「通」和「同」有什麼區別嗎?

3樓:匿名使用者

兩個字在這裡應該是沒有區別的。因為首先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一種文言用字現象:通假字。

通假字指的是古人用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替代本來要使用的那個字,即本字。那為什麼不用本字用替代字呢?再瞭解一下:

古人造字,每一個字代表一個意思,但有一些字還在形成當中,沒有固定要表達的意思,這時古人往往會借用一個和『它』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那麼借用的同音字即是通假字,通假字代替的那個字叫本字。另外通假字在讀音方面,就規定讀通的那個字的音。

即本字的讀音。因此,通和同應該是一樣使用,沒有區別。舉個例子: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裡「說」是通假字,通「悅」,愉快的意思。讀音是yue.

4樓:匿名使用者

通,是通假,同,是和什麼一樣,是一體兩字,多種寫法。通假,是一個字代表另一個字。同,則是兩個完全一樣。

5樓:匿名使用者

通是通假字,字不同意同。同包含另一種意思,或者另一個字。

古文翻譯中「同」與「通」的區別

6樓:楊文卓是帥哥

「通bai」是指通假字,本字和文

du中實際使用的字只存在同zhi音關係,臨時借用而dao已.比如惠與專慧,與與歟等屬等.

「同」是指異體字或古今字,表文中所用之字同某個字寫法不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同,比如同與仝,訛與譌.或者行文中所用的字是古代的寫法,後來這個字有了別的寫法.比如說與悅、反與返等.

中學階段一般不要求區分得那麼仔細,只要能知道某個字在古文中使用可能與另一個字功能相當就行了.

7樓:匿名使用者

用「同」的表示兩個字是古今字或異體字。

如:「益」同「溢」;「然」同「燃」等是古今字。

「涙」同「淚」等是異體字。

用「通」的表示是通假字。

8樓:

「同」是指兩個字是異體字,是同一個字的不同寫法。「通」指通假,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類似借用。

9樓:滄海芥舟

某字「同」某bai字,是同一個字有不同寫du法的情況。

孔乙己zhi說dao,「回」字有四種寫法,你知道不回知道?

就是某字「答同」某字的情況。

某字「通」某字,是借用了其它字的情況。

記得以前我們初中老師說過,通假字吶,就是古人寫錯別字……咱不能叫它錯別字,只好叫通假字啦。

學術解釋樓下兩位已經說得很完整了,我就不攪和了:)

文言文翻譯中的「通」和「同」有什麼區別嗎

10樓:匿名使用者

【通】本義:沒有堵塞,可以通過。順。暢。

通,達也。——《說文》

往來不窮謂之通。——《易·繫辭》

推而行之謂之通。

坎為通。——《易·說卦》

道遠難通。——《國語·晉語》。注:「至也。」

基本解釋:

1. 沒有阻礙,可以穿過,能夠達到:~風。~天。~氣。~宵。~行。~過。~衢。貫~。四~八達。曲徑~幽。

2. 懂得,徹底明瞭:~曉。~徹。~今博古。~情達理。

3. 傳達:~令。~訊。~報。~告。~知。~緝。~諜。

4. 往來交接:~敵。~商。~郵。~融。~假(jiǎ )(漢字的通用和假借)。串~。溝~。

5. 普遍、全:~才(指知識廣博,具有多種才能的人)。~論。~體。~身。~讀。~常。~病。~盤。普~。

6. 男女不正當的性行為:~奸。私~。

【同】本義:聚集,聚。

同,合會也。——《說文》

同重體合類。——《墨子·經上》

同人親也。——《易·雜卦》

六曰同衣服。——《周禮·大司徒》

基本解釋:

1. 一樣,沒有差異;相~。~一(a.一致,統一;b.共同的一個或一種)。

~儕(同輩)。~庚(同歲)。~年。

~胞。~人(a.在同一單位工作的人;b.同行業的人)。~仁(同人)。

~仇敵愾。~工異曲。~室操戈。

情~手足。

2. 共,在一起(從事):共~。~學。~步。殊途~歸。~舟共濟。

3. 和,跟:~流合汙。

4. 姓。

古文翻譯中「同」與「通」的區別

11樓:歸利葉茅子

某字「同」某字,是同一個字有不同寫法的情況。

孔乙己說,「回」字有四種寫法,你知道不知道?

就是某字「同」某字的情況。

某字「通」某字,是借用了其它字的情況。

記得以前我們初中老師說過,通假字吶,就是古人寫錯別字……咱不能叫它錯別字,只好叫通假字啦。

學術解釋樓下兩位已經說得很完整了,我就不攪和了:)

請問文言文中 以 翻譯成『用』跟『把』有什麼區別?

12樓:sui風如影

儘管復"把,用″都是介詞制,但用法不同。"把″表示對bai象,「du用″表示方式。用現代漢語來zhi

分析就不會dao產生疑惑了。比如「我用鋼筆寫字″和「我把鋼筆丟了″,"用″和"把″是不能互換的,文言文也是如此。如《送東陽馬生序》中「人多以書假餘″,「以衾擁覆″。

前句的以表示"借″的物件,譯為"把″。後句的以表示"擁覆″的方式,譯為"用″。全句是"用被子將全身蒙蓋″,如果把"用″譯成"把″,就不通順了。

13樓:匿名使用者

詞性不同,比如用被子包好和把被子包好是不一樣的意思

14樓:闢歌韻商聽

翻譯成「用」,「以」的後面經常接的是名詞或者代詞。翻譯成「用來」,版「以」後

權面接的常常是分句,表示目的關係。

例如:請以劍舞。(鴻門宴)「以」是介詞,翻譯成「用」。

作《師說》以貽之。「以」是連詞,翻譯成「來」。

"也、與、矣、在"在文言文中怎麼翻譯?用法是什麼?

15樓:匿名使用者

也:需要看句子本身的性質。

1、屬於判斷句的,「也」起加強肯定判斷的作用,如「知我者,兄也。」

2、屬於疑問句的,「也」起加強「問」的作用,如「所為者,何也?」翻譯時,根據句子屬性,可譯成啊!呀!嗎?呢。

3、語氣較輕的,可以不譯。如「李毅者,蜀人也」,譯成「李毅,蜀地人」即可。

矣:本義是完了。

1、作助詞時,一般表示時態完結,如「酒罄矣。」意思是酒喝光了。

2、一般情況下,都可以翻譯為「了」,如果是感嘆句,還可以在「了」的後面加「啊」,如「吾老矣!」可以譯成「我確實老了啊。」

與:yǔ

1、給予.《鴻門宴》:「則~一生彘肩。」

2、結交;交好.《六國論》:嬴而不助五國也。」

3、朋友;同類者.《原毀》:「其應者,必其人之~也。」

4、通「舉」.整個;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5、和.《愚公移山》:「吾~汝畢力平險。」

6、介紹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方,相當於「跟」、「同」等.《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

7、介紹比較物件,相當於「跟……相比」.《柳毅傳》:「洞庭之~京邑,不足為異。」

8、為;替.《兵車行》:「去時里正~裹頭。」

yù1、贊同.《中山狼傳》:「固君子之所不~也。」

2、參與;參加.《餚之戰》:「蹇叔之子~師。」

yú1、表示疑問、反詰或感嘆,相當於「嗎」、「吧」、「啊」.這個意義後來寫作「歟」.《齊桓晉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聞~」 br> 【與國】友好的國家。

文言文中虛詞「以」翻譯成「用」和「用來」有什麼區別?詞性是動詞還是介詞

16樓:曉龍修理

一、詞性不同

1、「用」

:這裡「以」作動詞。

2、「用來」:這裡「以」作連詞。

二、用途不同

1、「用」:這裡「以」表動作。

2、「用來」:這裡「以」表目的。

以拼音:yǐ

釋義: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加以[jiā yǐ]

表示給予。

2、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4、以內[yǐ nèi]

方位詞。。

5、難以[nán yǐ]難於。

17樓:劉立偉

翻譯成「用」,「以」的後面經常接的是名詞或者代詞。翻譯成「用來」,「以」後面接的常常是分句,表示目的關係。

例如:請以劍舞。(鴻門宴)「以」是介詞,翻譯成「用」。

作《師說》以貽之。「以」是連詞,翻譯成「來」。

18樓:徐瑾孺

要看「以」後面的詞的詞性。是名詞則翻譯為「用」,是動詞則翻譯為「用來」

19樓:朱維鴻

這要根據文言句子來翻譯,你可以套用這兩個意思,哪個翻譯起來通順就用哪個!

文言文中通假字的「通」和「同」有何區別

只求甚解 通 表示通假字,是指 寫錯或印錯的字 通 作者本來要寫的字 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 文中的古體字 等同於 現代漢語中的某字 二是表示異體字。即同音同義不同形的字。 通 表示通假字。同 表示古今字或異體字。文言文中,通假字有時是用 通 哪個字,而有時用 同 哪個字,請問有什麼區別呢 10 二...

文言文《避暑》和《糊塗》的翻譯,文言文《糊塗官》的原文 翻譯,急!!!

掩耳盜鈴 出處 呂氏春秋 自知 原文 範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鍾者。欲負而走,則鍾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鍾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惡人聞之,可也 惡己自聞之,悖矣。譯文 晉國的大夫範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隻鍾,想要把它揹走。只是鐘太大,沒法背。於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鍾又轟轟地響起...

將相和課文的文言文翻譯,文言文將相和全文

將相和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常常進攻別的國家。有一回,趙王得了一件無價之寶,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寫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拿十五座城換這塊璧。趙王接到了信非常著急,立即召集大臣來商議。大家說秦王不過想把和氏璧騙到手吧了,不能上他的當,可是不答應,又怕他派兵來進攻。正在為難的時候,有人說有個藺相如,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