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小學生學會提出數學問題的,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時間 2021-11-04 13:20:40

1樓:新野旁觀者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

愛因斯坦也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由此可見,讓學生敢於提問、學會提問、善於提問,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都有益處。

在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怎樣才能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下面結合我們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敢於提問

在傳統教學的影響下,學生習慣於解決教師或教材提出的問題,而不習慣也沒有機會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下發現並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最重要的部分。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索,是學習的內驅力。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特點,有意識地設定“問”的情境,使學生形成認知衝突,主動地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例如:教師在教學“圓錐的認識”時,出示一工地上圓錐形沙堆的影象後,問學生:

你們看到這堆沙,想提出什麼問題?學生思考後,提出瞭如下問題:沙堆的形狀叫什麼?

沙堆的體積是多少?這堆沙有多重?沙堆的佔地面積是多少?

等等。儘管本節無法一一完成這些問題的解決任務,但這些問題是學生通過自己的積極思考提出來的,思維處於最佳狀態,渴望將這些知識弄明白,因而能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探索。

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採用講故事、猜謎語、遊戲、比賽等形式,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的實物內容聯絡起來,激起學生心理上的疑問,形成懸念問題。也可以藉助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問題情境,因為多**輔助教學,圖、文、聲、像並茂,充分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無窮魅力。它那形象生動的畫面,言簡意賅的解說,悅耳動聽的**,使學生時刻保持旺盛的學習興趣,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圖形的認識”時,教師先出示利用各種不同顏色的圖形組合成的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再利用多**的動畫功能使他們動起來,學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在學生欣賞這幅紙貼畫,感受畫面美的同時,然後說說謊圖中有些什麼,從而激發學生產生深入瞭解的慾望:“是用什麼圖形拼成的?

”“我們也來做一幅吧”。進而爭先恐後地提出了許多數學問題。

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讓學生善於提問

1.讓學生會觀察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是智力牟基礎,是主探索的一種形式。認識始於觀察,觀察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外界的資訊要通過觀察源源不斷地輸入大腦,在數學教學中,教課開創設的問題情境就是學生觀察的資訊源,只有通過觀察才能有認知的能力、分析的能力以及歸納概括的能力。

比如,一位教師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教學時,他把一個大蘿蔔和一把刀帶到了課堂,學生起初感到莫名其妙。這是一個問題情境,到底教師要做什麼呢?一個個懸念浮現在學生的腦海裡,學生仔細觀察,拭目以待。

開始教師先削蘿蔔,第一刀削出一個面,接著垂直這個面又削出第二刀,又削出第二面和一條稜,然後垂直這兩個面又削出第三刀,產生一個尖尖的頂,這時學生興趣盎然,精力集中,學生腦海裡的“?”號也在逐漸變化,一刀出面,二刀出稜,三刀出頂,若是用刀垂直各個面繼續削下去,會是怎樣呢?學生究現了問題。

2.引導學生動手操作

操作是自主探索的一種重要形式。皮亞傑指出:“要認識一個客體,就必須動之以手。

”操作活動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環節,它既是認知的源泉,又是思維發展的基礎。通過動手實踐,讓學生去發現問題。比如,在教學“5”的組成時,教師讓學生通過擺小棒發現了“5”的組成問題。

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推導”時,學生根據問題情境,通過“剪、拼”轉化過程,發現了“如何把平行四邊形剪拼成已學過的長方形”,為進一步學習做好鋪墊。

3.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和想象,啟用他們的發散思維,通過猜想可以使學生發現數學問題。所謂猜想就是一種根據一定的知識基礎對某一問題進行聯想和推測的一種思維方式。如果在教學中,教師能很好地運用猜想這一思考形式,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如教學“乘法結合律”時,讓學生先複習加法結合律,再讓學生猜想乘法的結合律是什麼。學生通過猜想,“乘法的結合律和加法的結合律一樣嗎?”使學生髮現可以用這種思維方式去探索,從而發現和提出“什麼是乘法的結合律師”這一問題。

4.讓學生學會分析與綜合

從結論出發,追溯到必須知道的條件;或從條件出發,逐步推匯出結論。如,要求這個問題,必須知道哪些條件?根據這些條件,可以解決什麼問題。

當然,我們應當要求學生不要為提問面提問,要逐步提高問題的質量,儘可能清楚明白地表述問題,鼓勵學生“問得深”、“問得妙”,提出抽象程度較高、較深刻或具有獨創性的問題,使提問切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自主探索的形式還很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針對某個問題情境,未必只使用一種形式,有時會幾種形式人同使用,那樣會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的含義,使學生髮現的問題更準確。

三、組織學生合作交流,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數學問題

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已從問題情境中發現了許多數學問題,由於每個學生的知識背景和生活經驗不同,探索的方式和思維的策略會不同。因此,每個學生所發現的問題也就會不同。誰的問題符合問題情境的要求?

誰的問題最具有授受內容的代表性?誰的問題便於理解等等,還需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來理解問題。因此讓學生在小組內,同桌間各抒已見,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心中的疑惑是極其必要的。

同時,在合作交流中,讓學生認真傾聽對方的思路和想法,學會比較、分析,通過比較,有所創新。

總之,讓學生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化、隨意性。教師要把握好教學中的每個環節,讓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進而發展他們的應用意識。

2樓:匿名使用者

提高教學質量的方法頗多,我們要因材施教,實事求是地採取適合本校條件、情況的具體措施來完善常規教育教學。然而,提高自我,研究課標,活化教材,融洽師生關係,活躍教學氣氛,優化課堂結構,狠抓落實,始終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只要付諸具體行動,持之以恆,我們的教學就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3樓:何秋光學前數學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

、生生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師生關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就勢必會使課堂氣氛緊張,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怕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而不敢提問、不願提問。相反,如果教師能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互動交流,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負重心理,為教師和同學們開啟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

聽名師上示範課時,筆者常常感嘆:他們所面對的都是當地的學生,教師和學生互不相識,為什麼能通過短短的課前幾分鐘時間,他們就和學生融洽地相處,並使他們踴躍發言、大膽提問呢?筆者認為,除了這些老師具有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外,還在於他們能尊重每一位學生,能把學生真正看成是發展中的人,並真心地和學生平等交流。

這樣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會感染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體驗到了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沒有心理負擔,即使說錯了也不會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營造積極、寬鬆、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才會調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勇敢地提出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

二、為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想提問

在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啟用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提問。

首先,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如果有了興趣,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就會越來越想學、越愛問。這就要求教師要整合課程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和創造,把靜態的課程內容變為能引起學生注意的動態資源,創設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思考。

例如,在學習代數式時,一位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猜數遊戲,他先讓學生在心裡想一個數,然後說出用這個數的6倍加上12的和再除以3的商,最後,教師說出學生在心裡想的數是多少。幾個回合下來,學生感到很神奇,學習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他們不禁要問老師:

“真的就這麼神嗎?老師到底是怎樣猜到的?心裡想的數是不是和結果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由此,自然地進入代數式的學習,在學習中,學生會對用代數式表示數量間關係的意義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教師要預設提問的時間和空間。當學生對學習內容難以理解或理解出現偏差時,教師要放慢教學節奏,為學生適當地預留出思考的時間和提問的機會,讓學生相互提問、共同討論交流,使他們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提高認識、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會提問

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創造性思維的發生往往是從懷疑開始的。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對培養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著力營造質疑問難的氛圍。比如,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說出一個不完全正確的命題,引導學生去分析、去質疑,或抓住課堂上生成的有討論價值的資訊,讓學生去分析、質疑、提問、討論。使學生敢於向老師或同學質疑,把學生質疑問難當作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養的重要手段,使之逐漸養成敢於質疑、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把學習過程看成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而養成習慣,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提問。

四、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使學生樂於提問

大多數教師都有這樣的感覺:低年級的課堂往往比高年級的課堂生動活潑、富有朝氣。低年級的學生總有提不完的問題,而越到高年級,學生的問題就越少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待學生提問的態度有關。當學生提問不當而受到老師的譏諷時,學生就會關閉自己的心扉,不願在課堂上發言或提出問題。如果老師注意不到這一點,學生思維的主動性就會漸漸喪失,學生就會變得不愛思考也不會思考了。

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一是在學生應答或提出較高質量的問題時,教師要及時予以表揚;二是在學生應答或提問不夠正確時,教師要注意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不能一概否定,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一想,從另一個角度去稱讚學生,使之覺得雖然自己提得不夠正確,但也引起了老師和同學的關注,證明自己提出的問題還是有價值的。由此,他以後就一定會更加慎密地思考,通過精心組織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但是,在評價學生時,教師的感情一定要真摯,語言要得體、豐富多彩,既要恰當指出學生的不足或錯誤,又要讓學生體面地坐下,切忌表面化、程式化的評價。

生活中的小學數學問題,數學問題,小學

紙筒橫截面是個圓,圓的周長其實就是未粘之前紙的長度,所以重疊幾釐米就縮短几釐米。答案為 1 重疊1釐米縮短1釐米,重疊2釐米縮短2釐米,重疊3釐米縮短3釐米,重疊4釐米縮短4釐米,紙筒側面接頭處重疊長度的變化與橫截面周長的變化規律是重疊幾釐米就縮短几釐米。2 成正比,1 1 重疊1釐米縮短1釐米,重...

小學數學的問題,小學數學問題?

首先要明白一斤等於10兩,一斤等於2.2元即10兩等於2.2元,那麼求1兩多少錢,就是總的價錢除以總的重量,就可以得出每一份的重量,即2.2 10 0.22元 兩。 甬江觀點 先把除法的意義學懂。把一斤平均分成10分,每份就是1兩,是不是10除以10 1兩?那麼2.2元的東西,算每一份的 是不是 也...

小學生如何學好數學,小學生怎麼學好數學的?

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 多聽 聽課 多記 記重要的題型結構,記概念,記公式 多看 看書 多做 做作業 多問 不懂就問 多動手 做實驗 多複習 多總結。用記課堂筆記的方法集中上課注意力。其他時間中,一定要保證學習時間,保證各科的學習質量,不能偏科。每天要保證足夠的睡眠 8小時 保證學習效率。安排適當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