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相」與「普遍性」的差異,「共相」與「普遍性」的差異?

時間 2022-05-12 14:20:10

1樓:白壽塵水崑崙

網際網路發展到部落格時代,「個性解放」開始成為時代精神。

新生事物初起,少不了眾多**分析發出的懷疑之聲。認清部落格運動的前途,關鍵要從理論上證明個性存在價值。

然而幼稚的部落格總是誤把理論當作自己的敵人,甚至不屑於為他們辯護的理論。

他們幻想用四則運演算法則說清高等數學,實質是不肯為自己的理想付出繁難努力。

在人類思想主流的廣闊背景中,我注意到,斯特勞森的《個體》與卡尼曼的「前景理論」,為個性價值的證明,提供了一種超越工業化的思路。他們一個從哲學角度,一個從經濟學角度,同樣地證明了作為個性的個體價值,相對於普遍價值的優先性。我們應特別注意從前人已有的優秀思想財富中獲得思考動力。

一個蘊含網際網路2.0時代商業祕密的話題

理論上經常把個性主義混同於個人主義,把體驗混同於經驗。其實,經驗通向個人,體驗通向個性。體驗和經驗,在英文中是一個詞,幸好漢語把他們分開了。

在部落格實踐中,許多人至今還沒有區分出個人與個性的不同,其實,部落格**準確地說應叫做個性**,而非個人**,不是個人辦的大眾**。

斯特勞森的《個體》與卡尼曼的「前景理論」,好在不是講個人主義問題,而是在講個性的價值基礎。突出表現為,他們在談論感性問題時,分別通過圖式(schema)和框架(frame)的概念,擺脫了經驗主義的侷限。在個性主義理論中,對個性價值的肯定,是通過圖式或框架,聯接個體參照點與普遍價值的過程。

對卡尼曼來說,表現為「價值是效用相對於參照點的得失」這個命題;對斯特勞森來說,表現為「通過圖式將共相聯絡於殊相」這個命題。二者基本是一個意思,斯特勞森相當於哲學界的卡尼曼;卡尼曼相當於經濟學界的斯特勞森。

我認為全部網際網路2.0時代的商業祕密,就隱藏在他們的這一思路中。

真正的個體在**

如果說,農業經濟的基礎是經驗主義,那麼工業經濟的基礎可以說就是理性主義。理性主義強調理性價值的中心地位。在經濟學中,這種理性表現在價值上,就是指效用。

在哲學上,就是指共相。從表面上看,西方傳統十分重視個人。比如,效用這種理性價值,是通過個人行為測出的;共相也是聯絡於殊相的。

但實際上,不代表理性的個人,在西方工業化傳統中,一直沒有任何地位。斯密說的自利利他,實際上是把社會性作為自利成立條件的,所謂合理的利己主義,首先是合乎理性。經濟人理性所涉及的個人選擇,也首先是以是否得到社會(市場)承認為先決條件的。

也就是說,在工業化條件下,個人已經完全社會化、理性化了。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真正的個體在**呢,它還有沒有地位呢?對於經濟學來說,與效用相對的價值,如快樂和痛苦,實際是個體價值所在。它沒有被「社會平均必要」化,具有非同質,不可比的特性。

因此在主流經濟學中,是受到排斥的。對於哲學來說,與共相相對的殊相,是個體價值所在。然而,殊相一直被當作經驗物件,被排斥在理性之外。

將價值區別於主觀,將殊相區別於經驗

現在,真正的問題被引伸出來了:將價值區別於主觀,將殊相區別於經驗。這是第二次現代化啟蒙理性的核心。

整個工業化期間,人類思維的一大盲區,即所謂洞穴之見就是,在經濟上,將價值混同於主觀;在哲學上,將殊相混同於經驗。 50年代的斯特勞森與當前的卡尼曼是第一批突破了這種工業化洞穴之見的人。據說飛機只有突破一層象霧一樣的音障,才能從音速世界,進入超音速世界。

人類只有突破這種思維上的「音障」,資訊革命帶來的個性化時代才能真正到來。

按照羅素的邏輯語言學派的觀點,殊相與指稱殊相的邏輯語言,是一回事。殊相不同於其指稱語言的細微之處,是可以忽略不計的。換成馬歇爾的語言,就相當於認為,個性化價值,與測度個人偏好形成的效用,是一回事。

前者由於太主觀,太不可通約,所以在經濟學討論中,是沒有意義的。羅素的觀點,如果「換算」成經濟學觀點,就相當於馬歇爾的水平,將價值混同於效用。

顯然,羅素與馬歇爾都有同樣的歷史侷限,而他們自我始終沒有感覺。那就是,他們所迷信的排斥個體差異的價值觀念,其實只是人類在工業化狀態下,對大規模生產方式的不自覺的感知。他們從沒有想到過還可能出現工業化以外的進步狀態,比如個性化生產。

因此,他們不可能把對於真實殊相、個體價值這類物件,置於體系的核心來加以考慮。斯特勞森和卡尼曼的不同就在於,他們一個在個性化時代到來前,一個在個性化時代到來後,感知到了時代主題的變化。

個性價值與理性價值的轉化中介:圖式和框架的作用

方向明確了,進一步的問題就相對簡單了。那就是證明個性價值,與個人選擇或社會選擇的理性價值之間的轉化關係。對經濟學來說,就是證明無個性差異的理性價值(效用),與個性化最終價值(快樂與痛苦)之間的轉化關係;對哲學來說,就是證明真正的殊相與共相之間的關係。

這時候,圖式或框架的獨特作用就顯示出來了。

康德最先指出「圖式」概念在聯接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江怡概括康德的圖式定義,稱它為"使感性經驗具有普遍意義的形式條件",算是較形象的。個性化面對的是雜多,雜多也是感性的物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實際已經考慮過我們今天個性化問題的難點。

這就是:感性經驗本身只是特殊的、個別的、具體的,它本身並沒有給我們提供任何超越具體事物的內容,不具有任何普遍性。但我們卻往往可以從這些具體的經驗中得到普遍的知性概念和範疇。

一定存在某種介於感性與理性之間的機制在起作用。這就是圖式的作用。

回到康德:圖式的緣起

康德意義上的"圖式",一方面是外在的客觀物件作用於我們的感官所形成的可能性條件;另一方面是把任何範疇應用於一切可能物件所必須具備的普遍條件。康德把各種圖式與感性直觀形式結合起來,或者說,以感性的直觀來闡述圖式的基本規定。

斯特勞森和卡尼曼,可以說徹底地發揮了這一主張,從而建立起了通向個性主義的價值基礎。對於斯特勞森來說,建立描述的形而上學的目的是要"展現概念框架的某些一般的和結構性的特徵,我們根據這種概念框架思考特殊的事物"。對於卡尼曼來說,回到邊沁,是為了通過框架將馬歇爾以降的理性價值(效用)同感性的價值錨定在一起。

斯特勞森批評羅素,區分出了殊相與基本殊相的不同,後者作為框架圖式,為認知提供了本質直觀的可能,為實踐提供了個性化可能。基本殊相應當是一切殊相中最為普遍的、最為抽象的、最具有概括性的東西,但它卻不等於抽象的共相。當斯特勞森把物質物體和人作為基本殊相的時候,他心目中的"物質物體"和"人"就是物質物體和人的"原型"。

斯特勞森把這叫做"單一的、統一的圖式"。

框架的意義

圖式這個哲學概念,對應的經濟學概念是框架。這是理解個性主義「所以然」的核心。卡尼曼與特韋爾斯基編輯的名著《選擇,價值與框架》(我曾說過要翻譯,但版權被上海人搶先了,至今未見出版),講的就是價值與框架的關係。

斯特勞森《個體——論描述的形而上學》,講的也是價值與框架的關係。

圖式和框架,指的是一種介於感性與理性之間,具有感性形式和理性內容的中介。如果說,經驗處理的是資料,那麼框架就是後設資料結構;如果說理性處理的知識,那麼框架就是隱性的知識。個性主義理論提出圖式和框架問題的初衷,是為了達到兩個目的,一是讓個性價值包容理性價值於自身之內,以此區別於經驗主義;二是讓個性價值區別於抽象理性,以此區別於理性主義。

這是一種深度計算,為第三次浪潮找出了一條既不同於第一次浪潮(經驗),也不於第二次浪潮(理性)的獨立價值基礎。它介於二次浪潮的理論中點上,是揚棄兩次浪潮的理論結果。

個性化的實踐者,正是由於不理解這個所以然,因此動不動就把網際網路2.0時代引向傳統意義上的「個人」,而偏離了各種「先進」的發展方向。

部落格必須證明自己,馬上賺錢其實說明不了什麼,首先要贏得的是價值認同。如果人們不認同部落格旗幟上「個性解放」的標識,就不可能在現實中容納部落格的特立獨行;如果人們不認同當今個性解放的獨特時代特徵,就不可能理解它未來的新意所在。

我以為,如果說在第一次現代化中提出個性解放是為了反封建;那麼在第二次現代化中提出個性解放,針對的是大規模同質化的傳統工業化,意義在於為「以人為本」注入「21世紀牌」代表先進文化的內容。

理論雖然抽象,但如果它對應的現實問題明確而有價值,就會發揮作用。而忽視理論的人,一定是短期行為者。

2樓:

相?——真相。共相,共同的定義,共同的根據。普遍性,其一:共相的表現罷了;其二:單相的流行。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運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係的原理,結合當代大學生實際談談對人生的感悟

cici圈兒 其實理論就是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你只要結合大學生實際生活談談就好 結合實際談談你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係的理解 abc高分高能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係的方 意義 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係。1 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並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

怎麼理解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關係

金牛咲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 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個矛盾的各個方面都有其特點,主要與次要就是相對的特殊性 各個具體事物的矛盾及每一個矛盾的各方面在發展的不同階段也各有特點。矛盾的普遍性有兩層含義 其一,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之中 矛盾無處不在 其二,矛盾存在於每一個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 矛盾無時不有...

資訊的依附性,例項,資訊的傳遞性 普遍性 不完全性 時效性 依附性的例項都有哪些?

獵奇搞笑菌 資訊的依附性 資訊必須依附媒介才能傳播.即資訊要藉助於某種符號表現出來如 文字 聲音 影象等,而這些符號又要依附在紙張或別的物質上,如磁帶 磁碟 光碟上。比如告訴別人資訊必須通過嘴 或者通過紙筆寫出來,有的資訊也必須通過報紙 電視 網路等傳播.總之,資訊不能直接傳播,必須依靠媒介物體.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