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入仕和捐官二者差別有多大呢?

時間 2025-04-20 14:10:15

1樓:哀霜的心

通過正兒八經科舉實力做官的,自然日後的發展比較好,可以做到一些比較重要的職位,也容易被皇帝賞識。

捐納做官的人,大多都是閒職,即使有權的官位,也不可能給安排捐納做官的人。

2樓:自己起名字

科舉入世代表著你有一定的才能能夠在官場上發揮你的才能。而捐官只會給你乙個無足輕重的小官。

秀才、舉人、貢士、進士,在古代分別能當多大的官?

3樓:南南愛娛樂

秀才能上當時的機關學校,也就是縣、府學校學習,舉人相當於省級機關招考的公務員,貢士就是舉人參加****禮部考試錄取的學生,進士都是可以做京官的,相當於通過處級幹部遴選考試。

4樓:你還好嗎

秀才沒有辦法當官,但是在平時的生活中有一些特權;舉人只能在地方上當乙個小官;貢士要比舉人要高乙個等級,要進行殿試;進士可以在朝廷中任職了,可以擔任乙個**官職。

5樓:飲茶魯南

二甲進士一般留在**,進翰林院。三甲的外放,進入基層工作。但最起碼也是七品知縣。

6樓:網友

文忙文忙,這是學歷。

請問:古代的科舉制度是怎樣的?秀才,舉人,進士,貢生是什麼關係?

7樓:煙雨飄香劍

中國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官吏大約是從隋代開始的,在中國曆時一千三百多年。

1、院試:有稱郡試、道試。是參加過縣試、府試後的童生取得生員資格的考試。由朝廷所派**主考。考中者稱秀才,才有資格「入泮」(進學)學習。

2、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舉人」,以有做官的資格。第一名稱「解元」。由於是直隸和各省舉行的地方考試,所以又稱鄉闈。

3、會試:每三年一次會集各省舉人在京城舉行的考試。考中者稱「貢士」(或「中式進士」)。第一名稱「會元」(「會魁」)。

4、殿試:亦稱「廷試」,是皇帝在殿廷親自對會試考中的貢士所進行的面試。按成績分為「三甲」(即三等)。

一甲:三名,叫「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亦稱「殿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三人同稱「三鼎甲」。

二甲:若干名,均叫「賜進士出身」。

三甲:若干名,均叫「賜同進士出身」。

如果某人在鄉試、會試、殿試中均考取第一名(即解元、會元、狀元),就叫「連中三元」。

有時,皇帝感到缺乏人才而決定臨時增加一次科考,稱之為「恩科」。

舉人和進士做官區別 哪個地位高

8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1、除了前途的差距,即便舉人跟進士處於相同等級的官職上,進士地位也比舉人高。因為過去官場受科舉千年文化的影響,形成了以考中科舉的時間、級別等方式作為區分。如果考中狀元,就比探花地位高。

道理是一樣的。

2、科舉經過千年發展,到明、清時,才較為完善。在當時,那些能在省裡熬出頭的,被稱為舉人。能夠通過京城、皇帝考核的,則被稱為進士。從舉人到進士,很多人一輩子都考不上。

3、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一生不得志。對於朝廷來說,就可能是個隱患。中國歷史上,因為科舉不中,轉身造反的,並不在少數。如果是一般的秀才,倒還不怕。反正他們大多能力一般。

4、可是舉人不同。他們能在省裡脫穎而出,本身能力不會太差。沒有考中科舉,也許是運氣差,或者本身無法適應科舉。這些人要是長期得不到任用,時間長了,就會堵塞淤積,出現問題。

5、另一方面,廣闊的國土疆域,需要足夠數量的地方**,幫助朝廷治理。也可以更好推動**的更新換代。所以,在清朝乾隆時期,曾專門推出乙個叫「大挑」的制度。

舉人和進士在中國古代的官職和俸祿怎麼樣

9樓:網友

當上了舉人,就已經正式踏入了「官」的行列。雖然官不大,也就是個七品八品的官職,等於副縣長一類,但是對於古代百姓來說,已經屬於「大老爺」行列的人物了。

進士和舉人雖然只差一等,但差距是相當大的。進士的起點是舉人的終點,進士上榜之後,最慘的待遇就是發配地方當縣令,而舉人如果退休的時候能夠當上縣令的話已經算是燒高香了。一般來講,乙個進士就算再沒用,再無能,運氣再差,一輩子不進**,最次也能在地方上混個五品知府退休,相當於市委書記。

而大部分的進士,十幾年幾十年官當下來(一般來講也就是一二十年的,因為二十多歲中進士人實在不多),混個布政使(省長)平平常常,能力強一點的當個巡撫(省委書記)綽綽有餘。如果進了**的話,一輩子進士下來,混個三朝元老退休,追封個三公三孤或者太子太師少傅(副國級到正國級)很平常。也就是說,在古代中了進士,大概率註定了你這輩子的結局是實權省部級到副國級幹部,如果成績好的話(一甲或者二甲前幾名),基本可以確定出閣拜相,實權國級幹部了。

古代科舉是怎麼排級別,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

科舉指歷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方式。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科舉。從隋代至明清,科舉制實行了一千三百多年。清朝與明朝略有不同,在初級考試中又增加了歲式和科式。正式的科舉考試仍分為 鄉試,會試,殿試。鄉試 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 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 闈,考場...

古代的科舉考試是怎麼防作弊的,古代科舉考試怎樣防作弊?

牛牛的天空下 唐代用彌封方法,以防作弊 宋代考試更見嚴正,主考官是臨時差的,受命後要即到貢院,稱為 鎖院 而閱卷時又用彌封 謄錄 糊名等方法,防止作弊徇私由於科舉考試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一生的富貴榮華,因此不少人均企圖以作弊以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最常見的作弊有三種,一是賄買 即賄賂主考官以獲取好...

古代科舉考試分幾個等級,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分四個階段 和

古代科舉制度分為六級 童生 第一級縣試 剛開始學習的小孩。相當於高中畢業,因為他們可以算是有學問的人。秀才 第二級府試 最低階的考試合格者稱為生員,也叫秀才。相當於高中畢業。舉人 第 院試 生員 秀才 應三年一度的鄉武,合格者稱為舉人。相當於大學生或研究生,因為他們畢竟是從眾多的秀才中脫穎而出的。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