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工作的部署與實施應遵循科學規律

時間 2021-08-30 09:41:31

1樓:中地數媒

一、地質工作要堅持調查與研究相結合

地質工作的實踐性特點,決定了地質工作必須堅持調查與研究相結合,調查與研究相結合是各國地質調查機構的一條基本工作原則。地質調查與研究相脫節的問題,是在我國地質工作發展的程序中,往往將地質勘查隊伍作為與工廠相同的生產單位對待和管理,在隊伍體制、管理體制上人為地將地質工作中的調查與研究分割開來,對這種源於計劃經濟體制的調查與研究分離的現象,只能在實踐中,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逐步解決。

隨著地勘隊伍體制改革的推進、地質工作的發展、地勘隊伍技術人員技術水平的提高和高學歷地質技術人員比例增加,以及地質科研單位的技術人員 ( 研究員、博士) 深入到地質調查和勘查工作的實踐中去,極大地提高了地質工作的水平。

實踐表明,實現地質工作調查與研究相結合,需要在對地質工作認識的觀念上、在地質工作管理體制和執行機制上、在人員隊伍的培養和素質提高上有創新性的轉變,而這些轉變需要有一個過程。必須正確認識地質工作是科學工作,不是簡單的生產性勞動; 需要把地質科研人員 「推向」地質工作的主戰場,為他們創造條件,野外工作需要他們,同樣他們更需要到野外去工作; 要將 「一把土」、「一塊石」、「一個點」的地質科學研究轉移到踏實的野外調查研究中來。同時要加強對野外第一線技術人員的在職培養,將野外調查的具體工作納入科學研究的範疇,在實際工作中培養、提高地質技術人員的水平。

依託地質調查專案培養人才,將科研院校的地質教學和科學研究納入地質調查工作中,是逐步扭轉研究與調查脫節的好途徑。

二、地質工作的部署與實施要遵循科學規律

各地區的地質條件和礦產賦存情況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一定要把我們全盤工作置於已知地質規律的基礎上。馬克思說,「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因而,在部署和實施地質工作時,應該認識地質工作的性質和特點,要遵循科學規律。

地質工作部署要解決 「需要與可能」的矛盾。由於地質工作的物件是地球,地域特點決定著地質工作的區域特點,因而在部署每一種地質工作時,都需要認真研究區域地質條件及其特徵。而地域的差異、地質條件的差異是 「永恆的」,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從需要和可能出發部署地質工作。

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巨集觀決策上違背地質規律的部署將會給國家經濟造成重大損失。20 世紀中後期我們提出過要 「扭轉北煤南運、南磷北調」的口號。

在具體工作部署中就出現了不顧區域特點、不顧地質條件的轟轟烈烈的全國性的鐵礦會戰、南方找煤、北方找磷。在具體工作實施中 「會戰」形式就體現了領導層的決心,但事與願違,成果有限,與人們的願望和實際需求差之甚遠。

這樣的事例,不但表現在區域的差異上,同時也表現在對地質條件的認識上。當國外在尋找綠巖帶金礦、卡林型金礦上有了大的突破,我們還沒有深入地研究其地質特點的時候,就比較盲目地提出在我國尋找綠巖型金礦和卡林型金礦,並在全國工作部署時做出了決策,掀起了一股熱潮,一時間全國到處都是綠巖型金礦和卡林型金礦,這在客觀上阻礙了我國特色的礦床學理論的創新。以後的實踐證明,只有按照地質科學規律,通過實踐才能有所創新。

成礦系列和成礦體系理論的發展就是佐證。

遵循地質工作規律同時表現在地質工作的具體安排和操作上。地質勘查工作「以鑽探為綱」,就是不瞭解地質工作的特點和認識規律造成的。指揮者將地質工作完全視同為生產,將考核的指標單一地確定為鑽探工作量,不顧地質條件,不顧地質的需要、可能和施工順序,一味以完成鑽探工作量作為考核目標,在一個時期內造成極大的浪費,也挫傷了地質技術人員的積極性。

而後,在工作部署中有時又走向另一個極端,忽視了地質工作探索性的特點,在礦產勘查中不敢上工作量,特別是不敢上鑽探工作量,要求 「孔孔要見礦」,「一孔定終身」。在區域地質調查中一味地要有新的 「重大發現」、「突破性進展」。在全域性部署上的 「失誤」和具體工作上的不符合科學規律的安排,同樣會給地質工作造成重大損失。

三、地質工作的部署與實施要遵循科學程式

地質認識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地質調查、礦產勘查、水源地勘查、工程勘察、地質環境勘查根據工作目的和工作程度都要按照一定的階段開展。這種階段的劃分是地質工作者幾代人實際工作經驗的總結,是經歷了困難和挫折的科學提升,以規範、規程指導各專業工作的實施。在正常情況下,地質勘查應遵循以下規律:

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粗到細,由小比例尺到大比例尺,先典型剖面後一般剖面,由面到點和點面結合,先地質物化探後鑽探,先實驗室試驗後生產試驗等。

諸如區域地質調查一般是先完成小比例尺調查,逐步開展大比例尺調查。目前我國 1∶100 萬、1∶50 萬、1∶20 萬的區域地質調查已實現了全覆蓋,對我國的地質礦產條件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在此基礎上再部署 1∶ 5 萬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對選定的地區進行詳細調查和研究。

礦產勘查劃分為預查、普查、詳查、勘探和礦山生產勘探多個階段。

這種科學程式是符合人們的認識不斷深化的思維程式。在特定情況下地質工作可以超越階段部署,比如在礦產勘查中由普查直接到勘探階段,一些礦床的邊探邊採等,但這一類的工作部署也必須在有科學認識的基礎上實施,不能想當然。

不遵守地質工作程式會產生盲目性,加大地質工作的成本,更會增加地質成果的使用風險。

四、地質工作部署中要處理好基礎地質、方法技術和應用地質之間的關係

近年來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受到重視,社會資金大量湧入礦產勘查,在礦產勘查、水文地質等應用地質工作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勘查技術工作方面突飛猛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為我國的經濟建設提供了礦產資源與地質資料保障。但是,就基礎地質及相應的研究工作而言,則仍然相對薄弱,無論是資金強度還是相對比例都很低,所謂的勘查投入不足,是在相對於基礎地質工作方面的資金結構性不足。基礎地質的薄弱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與世界先進國家相比,甚至與印度、韓國、巴西等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基礎地質工作程度顯得很低; 二是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在地質基礎理論方面缺乏重大成果。例如,我國 1∶5 萬地質填圖面積為 12 萬平方千米,僅為可測面積的 20%,海洋地質調查則顯得更為落後,國外發達國家及印度、韓國等已完成 1∶ 20 萬海洋地質填圖,而我國剛開始兩幅 1∶100 萬海洋地質填圖,差距之大令人憂慮。

地質工作專業結構合理、協調發展,是地質學和地質工作發展的基本問題之一。

五、地質工作的部署與實施要正確理解經濟社會效益

地質工作是具有經濟和社會屬性的工作。特別是礦產勘查工作其經濟屬性更為突出。因此地質工作要講求經濟和社會效益。

這是地質工作特點所決定的,是地質工作歷經幾百年的發展而仍然具有活力的原因。但是,對於其經濟社會效益的理解和認識必須基於對地質工作的理解。不理解其效益特點,就會在部署和實施地質工作時不顧科學規律,盲目追求所謂的經濟效益,或者盲目地追求所謂的科學意義。

礦產勘查工作的 「經濟形象」在近年來社會上反應最為強烈。礦業權的市場化,直到 「招拍掛」和 「經營礦業權」的發展,將礦產勘查成果變成了注重「權」的經濟社會效益,違背了礦產勘查的科學規律和對礦床的認識規律,一味追求所謂的 「經濟效益」,極大地損害了地質工作的形象,也挫傷了社會投資者對礦產勘查開發的積極性。

六、科學管理是保證地質工作質量的根本

從本質上講,地質工作是一項知識性很強的科學技術工作,技術標準是實施地質工作的技術基礎,也是保證地質工作質量的技術準則。由於地質工作學科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相關技術標準數量大,內容多而複雜。因此,任何一項地質調查和勘查工作都要按已建立的技術標準或規範實施。

我國在 「大躍進」和 「文革」時期一度出現忽視和取消技術標準,簡化報告編寫,對礦產質量缺乏嚴格把關,甚至提出取消全國礦產儲量委員會等情況,造成的損失現在都沒有完全消除。那個時期的 1∶20 萬區域地質調查報告的簡化,使得具體的區域地質調查地質資訊量大幅度縮水,區域地球化學調查資料的可靠性遭到質疑,礦產資源儲量資訊出現了水分。進入改革發展的市場經濟時期以後,一個階段也曾出現過認為市場不需要嚴格的技術標準的誤區,放棄或弱化了地質工作技術標準。

從地質工作規律的角度來講,基於地質工作是認識性的工作,人們由於思維方式、知識水平、資訊積累程度的差異,對相同的地質現象的認識和判斷就有差異,技術規程、規範就是力圖統一工作方法、內容和技術要求,以保證地質工作的質量。

在我國,建立技術標準是地質工作管理部門的重要職能之一 ( 國外主要是行業協會) ,是地質工作技術管理的主要依據,是保證地質工作質量的主要手段,是地質工作按照科學規律實施的保證。

七、地質隊伍素質是保證地質工作質量的關鍵

由於地質工作主要是依靠人的認識和分析完成的,因此地質工作隊伍是知識密集型的集體,是高學歷人員高度集中的隊伍,人員素質在保證地質工作質量中起著關鍵性、主導性的作用。近些年來,野外一線技術人員素質的下降必須引起重視。地質工作是實踐性、探索性很強的工作,無論在認識上還是資訊獲得上都需要有一個積累的過程,正如孫大光部長曾經指出的,地質工作出人才大致要在40 歲左右。

但是,目前浮躁的情緒也在影響著我們的技術隊伍,有些年輕的技術人員對技術標準的認識不足,造成地質工作質量的下降。

在建立高素質地質工作隊伍、提高人員素質方面,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有豐富而寶貴的經驗。地質專業大學生大量的野外實踐,教學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可以培養地質技術人員的地質情結和大幅度提高野外實際工作能力。在地質工作部署中可同時部署相關的科學研究工作,實行 「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的地質工作組織方式。

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由於地質工作的萎縮,人員素質下滑問題日趨嚴重,尤其是地質工作一線技術人員的素質問題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野外觀察能力下降、忽視地質研究工作等。除專業素質外,職業道德素質也出現問題。

在現階段需要加強專業學科隊伍建設,特別是建立一支精幹的地質基礎學科( 地層、構造、岩石、古生物) 、區域地質、礦產地質 ( 分礦種) 專家隊伍,體制上要有相應的機構保證,執行上要有穩定的專案支援,管理上要防止急功近利,思想上教育科學家要耐得住寂寞,待遇上需要有所提高。

當前科學技術發展迅速,特別是資訊科技深入到地質工作的各專業,滲透到地質工作的各個環節,貫穿於地質工作的全過程,因此對在職的地質技術人員和管理幹部的再學習、再教育的問題也十分迫切。

八、國際合作與交流是地質工作發展的重要條件

地質學科的特點和地質工作的屬性決定了國際合作與交流是地質工作發展的重要條件之一。地球是一個整體,一個地區的地質發展史是全球地質發展史中的一部分,中國的地質條件與全球的地質構造條件是不可分的,國界並沒有將地質構造單元劃分開。全球性的特提斯成礦帶一直是跨國界的巨型成礦帶,阿爾泰成礦帶則跨俄羅斯、哈薩克、中國和蒙古。

在研究地球發展史時我們不能不關注距離我們很遠的澳大利亞,而研究斑岩型銅礦時,我們又不能不研究智利的銅礦帶等。這是符合地質工作規律的,世界地質工作的發展史是一部國際合作的歷史。

當前經濟全球化,更需要開展國際化合作與互動。地球的資源是全人類共同的資源,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首先是資源全球化,必須客觀面對礦產資源全球分佈不均勻的特點,積極推動世界各國相互合作、互通有無,實現共同發展。這就需要從地質工作的發展規律來重新審視我國地質工作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20 世紀 50 年代,中蘇合作給我們帶來了整套的區域地質 ( 測量) 調查的工作方法、礦產資源的勘探方法和儲量體系,為新中國地質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我們與西方發達國家開展了地質合作交流,把先進的地質理論 ( 如板塊構造、地球動力學等) 、勘查技術方法、地質工作管理經驗等,引入我國地質工作之中,促進了地質工作的發展。進入 21 世紀以來,「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戰略的實施,為我國地質工作走出國門提供了機遇。

新形勢下我國地質工作的國際化任務更加繁重。

今後,在開展國際合作交流中要充分利用我國的地質特點和對方的特長,把重點放在戰略重點領域上和急需解決的地質問題上或優先發展方向上,發展互利互惠的多邊和雙邊跨國合作與交流活動。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結合我國獨特地區的地質條件,建立或發展地質科學理論,培養一批新型地質人才,佔領國際前沿領域,提高我國地質科學的地位,使我國儘快由地質大國轉變為地質強國。

地質與地質調查概況,地質勘查與地質調查的區別和聯絡

地質調查 geological survey 泛指一切以地質現象 岩石 地層 構造 礦產 水文地質 地貌等 為物件,以地質學及其相關科學為指導,以觀察研究為基礎的調查工作。地質勘查是地質勘查工作的簡稱。廣義地說,一般可理解為地質工作的同義詞,是根據經濟建設 國防建設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對一定地區內...

地質羅盤黑針指什麼,地質羅盤的使用與讀數

地質羅盤黑針指南方,白色的指標指北方 很好記得,白對北嘛 地質羅盤的使用與讀數 浪跡天涯地質人 當然是白色指向北方,如果你測走向的方法是正確的話,白針指向63表示走向為63 也可以說北偏東63度,當然這時加上180 即243 也是岩層走向,即南偏西63 這兩種說法都是正確的 205 就是南偏西25 ...

礦山地質環境與礦山地質災害的區別

當前礦山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的悖論與尷尬 3.1當淺部採空區地表現狀穩定,現狀評估判定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小,危險性小時,而根據北方的概率積分法推導公式及推導的經驗常數 分析相對深部的擬採範圍 也是深厚比增大範圍 卻作出誘發地質災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險性中等的 評估判定 有的採空區已佔礦區面積的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