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三國時人才特別多

時間 2021-05-04 14:21:48

1樓:我愛歌子

有點片面吧 春秋戰國時期的人才也多啊 只是可能你知道的太少了吧就比如說孔子的那些徒弟 你敢說誰是省油的燈? 我來自邯鄲 原趙國首都 最初我也只認為趙國也就廉頗 藺相如 趙武靈王 這些人而已 可是我讀了相關史料後 才發現趙國當時也有很多人才 一國尚且,別說戰國七雄了還有春秋更別說了 所以那時的人才也不會平均下來很少

還有就是你說的原因 首先戰國當時的歷史記錄 還沒形成後世那種固定的格式 所以可能很多有用的人才都被埋沒了 而未被記錄

而且關鍵三國時期只需要記錄三國一共不到百年的歷史,所以寫的自然很詳盡了,尤其在演繹烘托後,可能一些不是人才的人都**才了,舉個例子(無別的意思)趙雲 如果你看三國志知道他的地位不高 但是到演義裡呢?不是神的化身嗎? 所以那時的人才和中國古代歷史的任何時期一樣的

2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相比較三國人才並不比戰國等一些年代多 可能由於三國演義 和三國志 的影響 使得這些個歷史人物 都為人們所熟知 所以覺得多 如果從史書記載來看 三國人物數量 相對還是很少的 畢竟只經歷了那麼幾十年

3樓:仲崖

因為有三國演義**,要沒有**東漢末年誰知道誰誰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時代的史書 變成了通俗讀物 所寫的人物事蹟就會在相對的放大

其實各朝各代都會有十分優秀的人才 英雄 豪傑 。。。他們只能大多寂寂無名 或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5樓:匿名使用者

人才其實沒多少個,那些人都只是一般性的,春秋時期湧現的人才都是真正的人才,三國時的出色的一流的人才只有諸葛亮之類的,三國裡劉備之所以要得到諸葛亮,應為當時他的身邊都是一般性的謀士,並無特別才能,春秋時的人才和三國時的要從質量上看,也許的確是因為後代了史書比較多了才感覺人才多,早先的時候能留下名字在史書中的,都是非同一般的人才了

6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你要考慮到前朝漢朝,漢朝在各個方面,包括政治,教育,軍事,官位制度等已經有了較為完善的系統性,而且最重要的是,漢朝第一個有了「盛世」。使得各方面又有了一次較高的飛躍。

春秋戰國,由於是亂世加時間長,人才自然多。但是三國呢?亦是亂世,然而上文已說道,漢朝是盛世。

而且儒家思想也已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種子。故初期,以救國的人才居多(諸葛亮)。後期(赤壁後),大部分人對漢室已無留戀,故以建國人才居多,但也不乏救國者。

然而春秋戰國這完全是建國,所以都出人才,三國更多。(ps:前提是你說的人才泛指各國幕僚與武將)

7樓:飄過

治世,出名得完成規定動作,等規定動作完成自己已七老八十了;亂世,出名多自選動作,自選動作引人注目。

8樓:落花流水竭無情

適時造就英雄 人才在於挖掘 因為當時的情況是當時的諸侯不得不為才使用所以有好多金子發光了

9樓:我心向錢

因為當時是亂世,國家需要人才救國。

10樓:水如天

現在也有人才,不過沒有大危難,人才也踏踏實實的生活阿。呵呵,還是平世好啊。

11樓:匿名使用者

其餘時間基本無史書記載

12樓:匿名使用者

亂世出英雄啊朋友,此話一點都不假啊

13樓:仗貳和尚

主要還是《三國演義》的功勞,使三國曆史老少皆知,而其他歷史階段的人和事知道的,感興趣的人少

14樓:濠橋水母

亂世才有建功立業的機會啊,要不諸葛亮在清朝參加個科舉,諡號文正也好,文忠也好,就不出名了……

15樓:匿名使用者

人才需要廣告,三國演義的風靡使得三國人物家喻戶曉。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戰爭連年,所以人才輩出。

三國殺為什麼沒人玩了,三國殺為什麼都沒人玩

向向桃 1 遊戲平衡性問題。遊戲平衡性的問題著重表現在5人 8人軍爭和2v2模式吧,因為這些模式可以使用的武將比較多,包括標準包 風火林山 一將成名1 5 sp 界限突破 原創6,尤其軍爭模式還可以用神將。三國殺剛出的時候也不難上手,標準包裡面的武將技能簡單且各人物之間平衡,09年和10年陸續出了風...

學習三國曆史,為什麼要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分開

三國演義 是明朝羅貫中根據 三國志 和民間的傳說故事改編而成的演義 而 三國志 是西晉史學家陳壽寫的三國曆史,是中國 二十四史 之一。另外像 隋唐演義 後漢演義 十六國演義 等等,他們與 三國演義 一樣,都是後世參考正史寫出來的,性質是屬於 具有很強的閱讀性,不過裡面的內容虛構的成分較多,如果要了解...

為什麼三國殺中陸遜是神將,三國殺陸遜為什麼說是神將教教主?很厲害嗎?

橘汁又撒了 因為陸遜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品質高尚。陸遜 183年 245年3月19日 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 軍事家。建安八年 203年 入孫權幕府,歷任海昌屯田都尉 定威校尉 帳下右部督。因受孫權賞識得以發揮卓越的軍事才能,地位漸至隆崇。建安二十四年 219年 陸遜參與襲取荊州。蜀章武二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