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舉中鄉試是什麼意思,鄉試什麼意思 古代科舉中鄉試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14 23:27:11

1樓:殷曄充薇

1.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

2.鄉試由天子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屬本省生員、貢生、監生(包括未仕者和**未入流者)經科試合格,均準應試,原則上包括州府縣學中經過科考名列第

一、二等級的生員以及三等的前三名,但實際上凡經過科考,錄科、錄遺合格的考生均可以應試。

3.鄉試由朝廷選派翰林、內閣學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鄉試,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各朝所試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學政是不能主持鄉試

4.鄉試多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為秋試、秋闈。科舉考試中的常科是定期舉行的,除非國家發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試時間不會變動。

5.各省多在城東南建立貢院,作為鄉試的考場,大門正中懸掛「貢院」二字大匾。

6.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

2樓:風流禹二

鄉試是明、清時在各省省城和京城舉行的科舉考試。照例每三年舉行一次,通過鄉試將成為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讀書人成了舉人才有資格進入更高層次的會試。

3樓:娘惹

我們在私塾上了幾年學後,要參加鄉試,考過了就是舉人了,成知識分子了,小學畢業了

鄉試什麼意思 古代科舉中鄉試是什麼意思

4樓:蘇冰堰

鄉試,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之一。

鄉試由天子欽命的主考官主持,凡屬本省生員、貢生、監生(包括未仕者和**未入流者)經科試合格,均準應試,原則上包括州府縣學中經過科考名列第

一、二等級的生員以及三等的前三名,但實際上凡經過科考,錄科、錄遺合格的考生均可以應試。

鄉試由朝廷選派翰林、內閣學士赴各省充任正副主考官,主持鄉試,考試主要考《四書》、《五經》、策問、八股文等,各朝所試科目有所不同。各省的學政是不能主持鄉試

鄉試多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為秋試、秋闈。科舉考試中的常科是定期舉行的,除非國家發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試時間不會變動。

各省多在城東南建立貢院,作為鄉試的考場,大門正中懸掛「貢院」二字大匾。

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

古代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室試、殿試,那麼它們的排列順序是什麼?

古時候科舉裡連中三元是什麼意思?為何會有這種說法?

5樓:呆呆聊雜談

科舉裡面的連中三元就是指考試的名次都是第1名,古代科舉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的,需要通過層層選拔。

如果要走仕途,學子們要先參加院試,院試中了以後會被封為秀才。有了秀才的名頭才能參加鄉試,如果鄉試中了就會由秀才變成舉人,如果中了鄉試第1名就會被稱為解元。

中了舉人之後可以參加會試,中了會試之後就可以由主人變成貢士,如果中了會試第1名就被稱為會元。有貢士的頭銜就可以參加殿試了,殿試是由皇帝親自督考,學子們都要到京城裡來考試。清朝雍正時期,殿試的考試地點就在保和殿內,可見皇上對於科考制度的重視。

考完之後卷子都要交由皇上批閱,如果中了的話就會被評為進士,進士出身一般都會入朝為官的。殿試中考中第1、2、3名的叫鼎甲三元,即狀元、榜眼和探花。狀元只有一名,榜眼若干名,探花也是若干名。

連中三元的意思就是同時中了鄉試的第1名解元,會試的第1名會員,還有殿試的第1名狀元。如果能連中三元,不但能在殿前行走,還能受到皇帝的重用,**厚祿不在話下。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說法,就是學子們想討個吉利。每當學子在科考之前,身邊的親人朋友都會上廟裡祈福,希望孩子能連中三元,以光耀門楣。

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比喻這個人學識非常豐富、才高八斗,也只有學識豐富的人才能連中三元。但在古代能連中三元的人是鳳毛麟角,雖然中狀元、解元、會元的人比比皆是,但能在這三個考試中全部拔得頭籌的是少之又少。

所以連中三元也是每個學子的殷切希望,大家都希望自己是那個幸運的人。

6樓:說教育

古時候科舉考試中的連中三元,是指這個人在三場考試中都拿了第1名,表示這個人非常的厲害。

有這個說法是因為元在日期中表示1的意思,連中三元就是表示他連續拿了三次第一。

7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考試是有等級的,要一層層的往上上,不能一步登天,首先要通過鄉試,通過鄉試再去會試,通過會試才有殿試,連中三元的意思就是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取得了第一名。缺一不可

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8樓:地下水汙

法令、算術、書法、文才、政論,這些都曾是科舉考試的題目,到了後來的明清時期則考八股文。

在我國唐朝時期,科舉制度相對完善,當時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 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

所謂的明經,考的就是背書。開啟四書五經任意一本,任意翻開一頁,蓋上其他字只漏出一行,然後讓補全這一行後邊的幾個字。然後隨意挑一句話,讓考生解釋其中的意思。

想考過這一科,基本上得把所以課本都全文背下,想靠運氣過關是很難的。

而進士是最重要的一科,這一科考的是寫詩做文章,還有對時政的點評。這一科也是最難得的,最能考察出一個人的文化水平和能力到底如何。想過這一關,光靠死讀書死背書是不行的。

到了宋朝科舉進行了改革,把背書和作詩給取消了。只考時政問答,提出對時政的想法然後給出解決辦法,最後再從四書五經中挑一句話讓考試寫一篇作文。

到了明朝,是科舉制度最鼎盛的時期,這個時期的科舉是最嚴密,難度最高的。這個時候八股文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成了最重要的考試手段。

所謂八股文,就是要求考生寫文章的時候嚴格按照要求來。對文章的字數、句子長短,每一句的聲調等等都有嚴格要求,這種情況下寫文章就沒那麼簡單的。

9樓:歷史奇聞匣子

古代科舉考試有鄉試、會試、殿試,「高考」放在古代是哪個級別?

10樓:地煞

科舉考試的內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測試的內容是經義,《詩》《書》《禮》《易》《春秋》,五經裡選擇一定的題目來進行寫作。題目和寫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

八股文中有四個段落,每個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後來又叫八股。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它關係到一個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舉考試中進士升官。所以在**中說:

「當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須講漢唐。」「漢」是指漢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詩,漢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詩歌也好,都不如當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當時的人們都一門心思地撲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開科舉考試的大門。

科舉制,又稱科舉、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

科舉制極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係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後期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了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束縛思想。

科舉制從隋朝(一說唐朝)開始實行,直至清光緒卅一年(2023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對中國在內的漢文化圈諸多國家,以及西歐國家啟蒙影響深遠。

11樓:匿名使用者

1.童生

經解、史論、

詩賦、性理、孝經論、算術、時務。(基礎語文,基礎算數,男女區分,孝順,歷史,時事)

2.秀才

八股文、詩賦、小論。(初中語文)

3.舉人

四書、五經、孝經、太極圖說、通書、西銘、正蒙、策論。(高中語文)4.貢士

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春秋、詩經、尚書、禮記。(大學語文,為人處世,道德禮儀,歷史)

5.進士

帖經、墨義、詩賦(研究生語文)

6.探花

經義、論、和策、武術(政治,格鬥,騎馬,射箭,劍術,破案推理)7.榜眼

孫子兵法、管子·輕重、鹽鐵論。(經濟學,辯論,外交,兵法)8.狀元

禮、樂、射、御、書、數(整體的一個考察,除了語文,禮儀,算數,射箭,還多加了**和駕駛戰車)

鄉里別什麼意思,“鄉”是什麼意思?

塔木裡子 鄉里別 就是指從農村來的鄉下人。一般用來笑話別人。城市農村化,是農村城鎮化程序中的伴生現象,包括城市勞動力構成的農村化和居民思想觀念的農村化,轉變這一現象要切實幫助進城務工農民和失地農民,使他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國城鎮化是涉及經濟 社會 政治 文化 人口的一個綜合性 整體性 全方位的轉型...

鄉書何處達中的何是什麼意思,鄉書何處達是什麼意思

何的意思是 何時。鄉書何處達出自唐代詩人王灣的 次北固山下 原文如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釋義 鬱鬱蔥蔥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碧波盪漾的江上正好行船。潮水漲滿,兩岸之間水面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夜幕還沒有褪盡,旭日已在...

古代說的乏了是什麼意思,乏 在古代漢語中是什麼意思

暴走少女 古代說的乏了是倦了 累了 困了 想去歇息一會兒了。乏,讀作 f 凡從乏之字中含有的乏,意義都是削減 減損。例如,貶字從貝從乏,意為 價值減損 降低 又如,眨字從目從乏,意為 目力輸出減少 再如,砭字從石從乏,意為 石刀用以減損瘍腫的體積 還有,泛字從水從乏,意為 水量因溢位而減損 等等。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