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稱號的演變

時間 2021-12-19 19:22:24

1樓:七月在野

我們稱呼夏朝的君主時,一般採用的是朝代名+君主名。比如夏啟、夏桀等。也有采用朝代名+王+君主名,如夏王太甲。或者採用帝+君主名這種形式,例如帝啟、帝相、帝不降等。

商朝時期,君主的名號喜歡用帝+帝號來命名,如帝外丙、帝仲壬、帝太甲、帝沃丁、帝小庚、帝小甲、帝雍巳、帝太戊等等。比如大家熟悉的商紂王,就叫做帝辛,其實紂王是姓子名受。紂是周朝追諡的諡號。

周朝開始採取諡號,天子和諸侯死後,由後任君主和大臣根據其生平事蹟擬定一個諡號。如周文王、周武王、齊桓公、魯莊公等。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認為諡號是以下議上,以臣議君,所以禁止採用諡號,自稱始皇帝,後者稱二世、三世乃至萬萬世。

漢朝建立後,恢復了諡號的做法。漢武帝的諡號就是「武」字,也稱做「孝武皇帝」,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全稱應該是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但是在漢朝的時候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只有有突出貢獻者才會 可見,唐朝皇帝的諡號普遍很長,唐宣宗的諡號更是長達18個字。

宋朝皇帝的諡號更是普遍達16個字之多。有廟號,所以這時一般以諡號來稱呼某位皇帝,如漢文帝、漢景帝、漢宣帝、漢昭帝。

一直到隋朝時,皇帝的諡號都不太長,一般都是一兩個字。所以,我們稱呼漢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稱呼其諡號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吳大帝(孫權)、漢昭烈帝(劉備)、晉武帝(司馬炎)、隋文帝(楊堅)、隋煬帝(楊廣)。

到了唐朝,由於唐朝皇帝的諡號取得越來越長,稱呼起來很不方便,加上,自唐朝開始,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這時以稱呼其廟號比較方便。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

宋朝皇帝的諡號更是普遍達16個字之多。

例如,真宗:應符稽古神功讓德文明武定章聖元孝皇帝

仁宗:體天法道極功全德神文聖武睿哲明孝皇帝

元朝皇帝的諡號雖然也較長,但是比唐宋皇帝相比則短了許多。比如元太祖成吉思汗的諡號為「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諡號為「聖德神功文武皇帝」。

自漢武帝建立年號以來,歷朝歷代皇帝都有年號,新皇即位都必須要改年號,即改元。到了明朝,延至清朝,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只用一個年號,所以可用皇帝在位期間的年號來指稱該皇帝。比如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康熙皇帝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明朝皇帝的諡號又延續了宋朝之風,普遍17個字。

例如,永樂帝:成祖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洪熙帝:仁宗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與前代相比,清朝的諡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清朝諸帝廟號諡號:

例如,太祖: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皇帝(努爾哈赤)--25字

2樓:

夏朝:一般採用的是朝代名+君主名。比如夏啟、夏桀等。也有采用朝代名+王+君主名,如夏王太甲。或者採用帝+君主名這種形式,例如帝啟、帝相、帝不降等。

商朝:君主的名號喜歡用帝+帝號來命名,如帝外丙、帝仲壬、帝太甲、帝沃丁、帝小庚、帝小甲、帝雍巳、帝太戊等等。比如大家熟悉的商紂王,就叫做帝辛,其實紂王是姓子名受。

紂是周朝追諡的諡號。

周朝:開始採取諡號,天子和諸侯死後,由後任君主和大臣根據其生平事蹟擬定一個諡號。如周文王、周武王、齊桓公、魯莊公等。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認為諡號是以下議上,以臣議君,所以禁止採用諡號,自稱始皇帝,後者稱二世、三世乃至萬萬世。

漢朝建立後,恢復了諡號的做法。漢武帝的諡號就是「武」字,也稱做「孝武皇帝」,漢武帝的廟號是世宗,全稱應該是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

一直到隋朝時,皇帝的諡號都不太長,一般都是一兩個字。所以,我們稱呼漢朝至隋朝的皇帝,一般都是稱呼其諡號最方便,如魏武帝(曹操)。

唐朝:由於唐朝皇帝的諡號取得越來越長,稱呼起來很不方便,加上,自唐朝開始,每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這時以稱呼其廟號比較方便。如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等等。

例如李淵諡號:高祖: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在這之後的宋元明清的時候都和唐朝差不多,十幾個字。

3樓:匿名使用者

夏代帝王生時稱「後」,死後稱「帝」。后稷、后羿等的「後」,都是君長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稱「王」,死後稱「帝」。

在商代,「後」開始成為君主配偶的專稱。 周代君主稱「王」。從周文王、周武王到周懿王,王號都是自稱。

諡法起於周孝王以後。諡號是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有褒貶之意。 即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

行出於己,名生於人」。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諡法有固定用字,如經天緯地曰文,克定禍亂曰武,布義行剛曰景,這是美諡;殺戮無辜曰厲,去禮遠眾曰煬,好祭鬼怪曰靈,這是惡諡;還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懷等。

戰國中期以後,周王的權力日益削弱,威信已無。各國的諸侯相繼稱王。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統一中國。

他認為:「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而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決定將三皇、五帝的名號合一,自稱「皇帝」。

從此,皇帝一詞就成為封建帝王的稱號。秦王政還廢除舊有的諡法,他自稱「始皇帝」,子孫繼位,為「二世、三世,至千萬世,傳之無窮」。這就是秦王政被稱為秦始皇的由來。

秦朝滅亡後,諡法制度又被恢復。在古代,對皇帝不能直呼其名,否則就是大不敬,即使對前代帝王亦是如此。在我國古代文獻中,對隋以前的皇帝多稱諡號,如漢文帝、晉武帝、隋煬帝等。

唐至元朝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宋真宗、元文宗等。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

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的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稱世祖,其子玄燁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

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如西漢十一帝,只有高祖、文帝、武帝、宣帝得入太廟奉祀。這也是古代文獻對隋以前帝王只稱諡號、不稱廟號的緣故。

唐代以後,典制不那麼嚴格,每個皇帝都有了廟號,人們也就以廟號稱呼皇帝。 明清以後,帝王的稱謂又為之一變。人們習慣上對明清兩朝的皇帝多稱年號,如永樂帝、乾隆帝等。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由漢武帝首創。他的第一個年號為建元。以後歷代的每一個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叫做改元。

明清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君國大事或重大祥瑞災異,幾乎都要改元。如漢武帝在位54年,先後用了11個年號;唐高宗在位33年,先後用了14個年號。明清兩代,每個皇帝不論在位時間長短,都只用一個年號。

如清聖祖在位61年,只用康熙年號。其中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明英宗。他因為先後兩次登基稱帝,所以用了正統、天順兩個年號。

由於明清皇帝在位不改元,所以人們習慣上用年號來稱呼皇帝。

歷史、歷史學、歷史教育,——這三者的聯絡與區別是什麼?

4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是以前 歷史學是 學問 歷史教育 就是 拿 古代的學問拿來忽悠

5樓:熄火的飛船

聯絡:都帶歷史兩個字,區別:字數越來越多

歷史和歷史學的區別

6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學bai

,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du行篩選和組合的知zhi識形式。歷dao史學,是個靜版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權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區別:歷史學:是對過去事件的研究;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歷史:是指過去的事件和對過去事件的系統闡述。

舉個例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歷史事件,屬於歷史。而對"玄武門之變"事件的背景,原因,結果,影響等的研究就是歷史學範疇。

7樓:孟軻南柯

歷史是一個概念,任何過往,已經發生的事情都可以成為歷史。歷史學是一門學科,一門研究歷史的學科。

8樓:來自南潯古鎮忠誠的霖雨

¥抄ifbobqzvcoq¥2023年亞洲盃決賽,東道主澳大利亞與太極虎韓國隊爭奪冠軍,澳大利亞在上半場尾聲取得領先,而韓國隊在下半場最後時刻由孫興民破門扳平比分。加時賽中,特洛伊西攻入制勝一球,澳大利亞2-1戰勝韓國隊首奪亞洲盃冠軍。

歷史與歷史學有何區別與聯絡,請舉例分析

9樓:王王王小六

區別:1、本質不同:歷史是已經發生的事實依據,歷史學是根據已經發生的歷史討論研究出它存在的價值、意義或者影響。

2、性質不同:歷史一般指的是人類社會歷史,而歷史學是一門學科,用來對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進行研究,發現規律。

3、研究的結果不同:歷史只是告訴人們發生的既定事實,而歷史學可以告訴我們從中得來的教訓或者經驗、影響。

4、傳播性不同:歷史本身不可以傳播,但是歷史學可以傳播。

聯絡:1、歷史是歷史學的基礎,沒有歷史,就沒有歷史學的存在。歷史學的建設依賴於歷史。

2、歷史學是歷史的外在表現。歷史學的任務就是通過歷史發現規律,**價值。

3、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髮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即歷史學。

4、歷史學是歷史的延伸。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充套件,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歷史學就是將這個軌跡描述並呈現出來。

擴充套件資料

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真實發生的事情是歷史,而通過這些歷史材料和事件,反映出的對我國遭受列強侵略、封建制度轉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程序、近代人民的抗爭等則是歷史學研究的範疇。近代人們的抗爭是鴉片戰爭等侵略歷史的延伸,是人們發展的軌跡總結,所以歷史學是歷史的延伸和表現。

10樓:悠然驚風

歷史學,是人類對自己的歷史材料進行篩選和組合的知識形式。歷史學,是個靜態時間中的動態空間概念。歷史學是由歷史、科學、哲學、人性學及其時間空間五部分有機組合而成。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程序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對映。

區別:歷史學:是對過去事件的研究;是一種精神生產實踐及其創造的屬於觀念形態的東西的統一體。

歷史:是指過去的事件和對過去事件的系統闡述。

舉個例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歷史事件,屬於歷史。而對"玄武門之變"事件的背景,原因,結果,影響等的研究就是歷史學範疇。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

有啊 錦衣衛嘛 就算沒有 也有刑司 等等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演變 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具體名稱表 1 春秋戰國 御史兼有監察的使命,但這個時期還沒有專職的監察機構。2 秦 建立御史大夫府為 監察機構,在地方設定監郡御史。3 漢 在 設御史府的同時,增設丞相司直和司隸校尉為 監察官,在地方設立十三部剌史,...

誰是中國古代最賢明的帝王

1 唐太宗。貞觀之治。為什麼世界那麼多地方叫唐人街。可見之影響。2 武則天。一個女人做到95之尊。就已經是奇蹟。更何況他任用賢能,重農桑。這才繼續了唐帝國的輝煌。3 忽必烈。元朝版圖世界第一。促成多民族統一國家。4 嘉靖帝。雖然他20幾年不上朝,通道教求長生,使黨爭日劇。但他始終把持住大明帝國的皇權...

了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怎樣的演變趨勢

最笨哲人 從文言到白話文的發展變化是最明顯的。詩歌從四言詩到五言詩再到七言詩。詩歌發展到詞再到曲。從筆記體到章回體。都體現了這個共同趨勢。 平民化,世俗化,個性化 我國古代文學發展呈什麼趨勢 文學發展的趨勢 隨著商品經濟的 發展特別是宋代以後,文學呈現出明顯的世俗化 平民化傾向。如明清之際 中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