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為什麼分為春秋,戰國。為什麼要把三家分晉之前稱為春秋,之後稱為戰國

時間 2022-01-12 13:35:16

1樓:波利姿

春秋時期 由於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於是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差不多。 戰國時期 因為這個時期周天子已經無力控制諸侯,於是諸侯國互相吞併,從春秋時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變為十幾個諸侯國。由於這個時期戰火紛飛,又因為這段歷史見於《戰國策》。

所以叫做「戰國」。 有關戰國的起始年份,史學家一直存在各種爭議。司馬遷因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前476年(周元王元年),而北宋成書的編年史《資治通鑒》則以三家分晉一事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而定戰國始於前403年[2]。

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兩種觀點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曆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34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瞭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

也有學者認為,前453年三家滅智,七國爭雄局面已經形成,應該以此作為戰國的開始。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 我認為戰國時期地主階級形成,開始渴望政權。

奴隸制度趨於瓦解。田氏代齊,三家分晉,便是卿大夫等新興的地主階級地奪權,七國雛形形成。加之這時經濟階級基礎的不同,導致各國戰爭性質的趨於封建化,不是為求奴隸,而是人口和土地了,為此將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時期。

2樓:極品擼哥姑底

東周名義上是周朝,實際上是諸侯混戰,相互兼併爭霸的時期。春秋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封建社會逐步確立的時期。 韓趙魏分晉以後,天下大亂。

隨後田氏代齊,以及各國之間進行的變法運動使得春秋的諸侯爭霸日益激烈,終於出現了戰國七雄的局面。 在歷史上是這麼定義的。 但這並不意味著三家分晉的影響足以大到產生這種轉變的程度,它只是一系列事件中標誌性的一個。

3樓:明振銳

因為孔子的書《春秋》而決定的,從東周初到《春秋》記錄的時間末叫「春秋時期」,剩下的叫「戰國時期」

4樓:伏綺懷

戰國時期我國開始逐步進入封建社會了 那時只剩下7個比較的國家 他們不斷的發生戰爭所以就戰國求採納

5樓:解脫

好像是因為《春秋》的歷史寫的是前一階段,《戰國策》的歷史寫的是後一階段

東周為何要分為春秋和戰國?

6樓:匿名使用者

兩個時代是不一樣的。春秋的主題是大國之間的爭霸,戰國的主題是滅國戰爭。

至於為什麼分為春秋和戰國,是史家為了區分的方便,用《春秋》和《戰國策》來為這兩個時期命名。

7樓:

由於戰爭的原因造成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

8樓:在湯山揮手的通心菜

這可能是同時兩個國家的存在,

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家分晉有哪幾家

9樓:落魄的水手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春秋晚期,晉國的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專權。公元前490年,趙氏擊敗範氏和中行氏。公元前458年,範氏和中行氏的土地盡為韓、趙、魏、智氏四家瓜分。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聯合擊敗智氏,平分其地,分別建立韓、趙、魏三個政權。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三家為侯國,正式承認了他們諸侯的地位。《資治通鑑》記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

經過春秋時期長期的爭霸戰爭,許多小的諸侯國被大國併吞了。有的國家內部發生了變革,大權漸漸落在幾個大夫手裡。這些大夫原來都是王室貴族,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他們積極對外征戰,就這樣,他們的勢力越來越大。

一向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韓、趙、魏、智、範、中行)把持,另外還包括郤、欒等大家族。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範、中行)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

這四家中以智家的勢力最大。

春秋末期,越國滅亡吳國,勾踐率軍北上舉行諸侯會盟,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智伯瑤執政後,對三家大夫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說:「晉國本來是中原霸主,後來被吳、越奪去了霸主地位。

為了使晉國強大起來,我主張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戶口來歸給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呢?」

三家大夫都擔心失去土地後,自家的實力會下降,都不願獻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齊,韓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萬家戶口割讓給晉公;魏桓子也懼怕智伯瑤的威力,也把土地、戶口讓了。

智伯瑤又問趙襄子,趙襄子不答應,說:「土地是上代留下來的產業,到手的東西說什麼也不能再交出來。」

智伯瑤回報晉出公,晉出公命令智家和韓、魏兩家一起發兵攻打趙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瑤率領中軍,韓家的軍隊擔任右路,魏家的軍隊擔任左路,三隊人馬直奔趙家。

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就帶著趙家兵馬退守晉陽(今山西太原市)。

沒有多少日子,智伯瑤率領的三家人馬已經把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吩咐將士們堅決守城,不許交戰。逢到三家兵士攻城的時候,城頭上箭好像飛蝗似的落下來,使三家人馬沒法前進一步。

晉陽城憑著弓箭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沒有能把它攻下來。

有一天,智伯瑤到城外察看地形,看到晉陽城東北的那條晉水,忽然想出了一個主意: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要是把晉水引到西南邊來,晉陽城不就淹了嗎?他就吩咐兵士在晉水旁邊另外挖一條河,一直通到晉陽,又在上游築起壩,攔住上游的水。

這時候正趕上雨季,水壩上的水滿了。智伯瑤命令兵士在水壩上挖開了個豁口。這樣,大水就直衝晉陽,灌到城裡去了。

城裡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淹沒在水裡,人們不得不把鍋掛起來做飯。可是,晉陽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瑤,寧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智伯瑤約韓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勢。他指著晉陽城得意地對他們兩人說:「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牆一樣能攔住敵人,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順從地答應,心裡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韓家的封邑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伯瑤的話正好提醒了他們,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到晉陽同樣的命運呢。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後,城裡的情況越來越困難了。趙襄子非常著急,對他的門客張孟談說:「民心固然沒變,可是要是水勢再漲起來,全城也就保不住了。」

張孟談說:「我看韓家和魏家現在追隨給智伯瑤,也不是心甘情願的,我想辦法找他們兩家說說去。」

當天晚上,趙襄子就派張孟談偷偷地出城,先找到了韓康子,再找到魏桓子,約他們反過來一起攻打智伯瑤。韓、魏兩家正在猶豫,經張孟談一說,自然都同意了。

第二天夜裡,過了三更,智伯瑤正在自己的營裡睡著,猛然間聽見一片喊殺的聲音。他連忙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溼了,再定睛一看,兵營裡全是水。他開始還以為大概是堤壩決口,大水灌到自己營裡來了,趕緊叫兵士們去搶修。

但是不一會,水勢越來越大,把兵營全淹了。智伯瑤正在驚慌不定,一霎時,四面八方響起了戰鼓。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一齊衝殺過來。

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和淹死在水裡的不計其數。智伯瑤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三家的人馬逮住殺了。

韓、趙、魏為了免除後患,開始率軍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殺智伯家族二百餘口,天下震驚!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三卿。

韓、趙、魏三卿聯手攻打晉出公,出公無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結果病死在路上。 晉出公死後,宗室姬驕被立為國君,史稱晉哀公。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打那以後,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歷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10樓:匿名使用者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

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為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司馬光將其列為《資治通鑑》的開篇之作。

11樓:東吳小校顧一城

韓、韓虔

趙、趙籍

魏、 魏斯

春秋戰國的特點是什麼,春秋戰國時期有什麼特點

娛樂解說課 政治 新興地主階級迫切要求建立強有力的 集權以維護其政治和經濟利益.經濟 井田制的瓦解 封建生產關係的產生.思想 由於統治階級放鬆思想控制,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軍事 各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資源互相吞併,連年戰爭 春秋戰國時期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221年 東周在戰國後期 前256年 被...

東周分春秋和戰國的依據是什麼?春秋和戰國時期周王室和其他分封國的關係怎樣

西周滅亡後,王室東遷,開始了東周時期。由於王室的實力極大衰弱,強大諸侯成為歷史主角,這個時期通常劃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的紀年是和孔子修訂的 春秋 這本書有關,這本書是孔子擷取魯國的史書而成,按理應該和這本書的起始終止年份對照,但是考慮到一些其他因素,一般認為,春秋 前770年 前476年 戰國 前4...

春秋戰國時期的杭州叫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士有誰?

塗鵬天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 揚州之域 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 今浙江紹興 曾乘舟航行經過這裡,並舍其餘杭 杭 是方舟 於此,故名 餘杭 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 禹杭 其後,口語相傳,訛 禹 為 餘 乃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