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隆中對中認為荊州是蜀漢統一天下的關鍵,到底對不對

時間 2022-11-06 20:45:15

1樓:鏡頭下的萬載

龐統言荊州是累贅,諸葛亮卻說是蜀漢統一天下之關鍵,孰高孰低?

說古論今三國事,拍案奇書小蟲子

東漢末年,董卓老賊利慾薰心,亂了漢家天下,終導致群雄並起,割據四方。有青雲之志的劉皇叔也試圖通過自己的方式延續漢祚,四處搜攬人才,招兵買馬,企圖抗衡爭雄江東孫氏和北方曹氏。

或因劉皇叔的個人魅力,或因劉備的漢室身份,或是因為自身發展的考量,臥龍諸葛亮鳳雛龐士元齊齊被劉備招致麾下,為劉皇叔爭天下出謀劃策。至於第一步之如何割據,臥龍鳳雛二人其實略有分歧:

《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隆中對》載言只要劉備「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大意便是隻要劉備能夠佔領荊州益州之地,然後和少數民族搞好關係,和江東孫氏搞好關係,若天下有變,便可以兵分兩路,一出秦川,一出荊州,繼而問鼎中原,這其中關鍵便是佔領荊州益州之地。

又說荊州之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四戰之所,更是兵家必爭之地,這意思十分明顯,就這荊州是割據第一步的重中之重,是將來蜀漢能夠一統天下的關鍵。

而《三國志·龐統傳》注引《九州春秋》載言,龐統曾經對劉備稱「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孫車騎,北有曹操,難以得志。今益州戶口百萬,土沃財富,誠得以為資,大業可成也!」

大意是荊州之地,人才少,可能也有兵民寡少的的意思,東邊有孫權虎視眈眈,北邊有曹操意圖不軌,實在不是個能夠得志的所在,堪稱累贅,而益州相比就比較樂觀了,這算是將諸葛亮重荊州的謀略給否定掉了。

那麼問題來了,二人意見相左,究竟孰是孰非,又孰高孰低呢?

光說不練假把式,到底能不能得志那還得實踐出真知:劉備從孫權處借得荊州,然後據而不還,精挑細選了自己的左膀右臂關二爺鎮守荊州,關二爺咬著牙守荊州近十年無虞,最終卻還是免不了大意失荊州的命運,就連關二爺也搭了進去,人地兩失,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如此來看,龐士元對荊州之地的判斷,看的確實比諸葛亮更遠更準,而據《資治通鑑》言,劉備最終還是被龐統給說服了,所謂「備以為然。乃以留諸葛亮、關羽等守荊州,以趙雲領留營司馬,備將步卒數萬人入益州。」

大意便是,劉備認為龐統說得對,於是讓諸葛亮和關羽一同守荊州,劉備率領著數萬人克定益州去了。

便是諸葛亮和龐統其實意見相同,都要跨連荊益,只不過是有先有後的問題,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們是這樣認為的呢?

2樓:神秀娛樂

諸葛亮這個想法是很正確的,因為荊州人口很多,而且地盤面積也很大,如果蜀國當年沒有丟掉荊州,而是拿穩了,那麼蜀國的人口和地盤就不會是三國中墊底的,也就不會亡得那麼快。

3樓:你到底敢不敢

我覺得這個說法非常的正確,而且當時荊州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能夠奪得荊州,也就象徵著能夠擴大自己的實力。

4樓:羊裡個羊個羊

如果沒有「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劉備就可以多活幾年,一統天下的很可能就是蜀漢。

《隆中對》載言只要劉備「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5樓:楓哥浪跡湖北

我認為這是不對的,後來效力於劉備賬下的龐統,就提出了荊州不能要的方針,可惜當時劉備沒有聽從。

6樓:技術小輝

對。因為荊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優越,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所以諸葛亮隆中對中認為荊州是蜀漢統一天下的關鍵,是對的。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亮點,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有七個亮點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第一,分析當今天下的形勢 第二,提出擁有自己的根據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前提 務實精神 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第三,諸葛亮用官渡之戰的事實告訴劉備 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會不會謀 務實精神 操已擁百萬之眾,挾...

《隆中對》《出師表》與諸葛亮

希望對你有幫助 隆中對 選自 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 三國志 的作者是陳壽。隆中對 的提法並不是陳壽在 三國志 中提出的,而是後人加的,還有一種提法叫 草廬對 陳壽 233年 297年 西晉安漢 現四川南充 人,史學家。二十五史中 三國志 的作者。隆中對 的事情發生在建安十二年 207年 劉備三顧茅...

求諸葛亮的出師表和隆中對,求《出師表》和《隆中對》的全文??

一支小白胡蘿蔔 前 出 師 表 諸葛亮 臣亮言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陟罰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