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屯田以軍屯為主還是民屯

時間 2025-06-27 01:35:49

古代是以民屯還是官屯

1樓:海獵

屯田又被稱為營田,是國家強制農民或士兵耕種國有土地,徵收一定數額田租的一種農業生產形式。

屯田出現很早,漢武帝在擊敗匈奴後 ,就曾在在黃河河套以至河西張掖、酒泉一帶屯伏純田,有戍卒60萬人,規模很大。

當時屯田,主要是解決軍隊的糧食和給養問題,因為當時運輸能力低下,屯田可以就近解決邊疆軍隊的糧草問題。

後來,曹魏、唐、宋、明都進行過屯田。

屯田有軍屯與民屯之分,即使是民屯也大多采蘆猜用軍事編制。

而現在北方之所以屯、營很多,是明初那次「大槐樹移民」活動留下的歷史烙印。

明朝初期,由於長年的戰爭(包括靖難之役),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地人口大量減少,土地荒蕪,甚至出現了千里無人煙的慘狀。

為開墾荒田,恢復生產,明朝開始強制移民。

當時,就北方來說,山西受戰爭破壞較小,四境安寧,缺譁咐而且多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特別是汾河沿岸廣大地區,地沃水足,人煙尤為稠密。

於是,明洪武、永樂年間, *便大量從山西南部遷民。

山西移民主要**於太原、平陽二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今天的太原、臨汾、晉城、長治等地。

而當時位於交通要道的洪洞縣就成了重要的移民集散中心之一。

當時的官府在洪洞縣城北的廣濟寺設局住員,負責給集中起來的移民編號發放「憑照川資」,強制移民遷往冀、魯、豫、皖各地。

大量移民到達遷居地後,在當地**的監督下,以屯、營為基本單位定居下來。

為了防止移民在遷入地聚族而居,形成新的家族勢力,影響社會穩定,明朝的移民條律還規定,凡同宗同姓者不能同遷一地。

移民遷入後,多以姓氏為村莊、屯名,也有以故土的縣名為名的,有的以負責管理屯田的**的姓氏為名,如丁官屯、隨官屯、李營、屯留營、長子營、霍州營等。

這些多是 **組織的官屯或民屯,當然也有軍屯。

為幫助他們儘快恢復生產, *向他們免費提供農具、種子和耕牛,減免賦稅,耕地由 **根據人丁的數量統一劃撥,有的給50畝、有的給80畝,許多地方甚至規定「任其開墾,畝數無定額」。

並且規定這些土地均歸開荒者為永久產業。

哪些朝代推行屯田?

2樓:漫閱科技

史書記載,秦朝向嶺南和河套等地區移民實邊,漢朝還大規模地在北部、西北邊疆推行屯田,唐、元、明、清朝都在邊疆大規模地推行了屯田,這已在本書的「邊防」部分有所介紹,這裡不再贅述。因此,無論是形式上有何不同——明清以前的軍屯、民屯,抑或是明清時期出現的商屯、旗屯、遣屯和回屯,還是在直接目的上有何差異,但在當時都收到了保衛邊防和開發邊疆的雙重效果。

司軍屯有什麼作用,明朝軍事屯田為什麼迅速發展了起來?

3樓:30秒不

乙個作用就是可以快速的徵兵,大大的擴大了軍隊的規模,再就是閒暇時間可以進行耕種,也解決了糧食的問題。

快速發展起來和當時的政策有很大關係,有那些犯人的加入。

4樓:牧馬人

明朝的軍事論壇也是因為邊疆醞釀路程太遠,而讓一些軍事在邊疆等兩岸自給自足也是特別好的現象,所以明朝就使用了這個辦法在當地屯糧駐軍。

5樓:二哈的可愛主任

進行軍屯一般是為了防止外來的國家來攻打時以備不時之需,在平常也可以進行務農,可以種植糧食,作用挺大,這個有利於保家衛國,保衛領土,造福百姓,所以迅速發展。

軍隊屯田是始創於什麼時候?

6樓:漫閱科技

軍隊屯田是始創於西漢的一項重要國防措施。國家以駐屯兵士務農,保證軍糧自給。軍隊有警則戰,無事則耕,攜桐「內有亡費之利辯正坦、外有守禦之備」,既可省去轉運徭役,又能開墾邊疆國土。

對軍隊屯田最先予以詳細論述的,當是西漢宣帝時,後將軍趙充國所上清敏的《屯田制羌疏》。

歷代屯田的規模是什麼樣的?

7樓:漫閱科技

歷代屯田規模不一。漢武帝在黃河河套以至河西張掖、酒泉一帶屯墾戍卒六十萬人。唐代屯田襪團主要在遼東至隴右的北方邊界,有五萬頃左右。

宋代屯田不多,北宋真宗時有告漏橘四千二百餘頃。元代在各行省普設屯田,不下十八萬頃。明代搜模達於極盛,「東自遼左,北抵宣(府)、大(同),西至甘肅,南盡滇、蜀,極於交址,中原則大河南北,在在興屯」,約達六十四萬餘頃。

清代除保留漕運屯田外,裁撤衛所屯軍,八旗和綠營諸兵都仰食於官府,只在蒙古、新疆和西南苗疆所在設有若干屯田。屯田制度進入尾聲。

評價明代的軍屯改革

8樓:戀勞

明代的軍屯改革評價:

1.明代軍屯的建置主要是設衛分軍屯田,並制定幾種極為重要的屯田法令,完備當時的軍屯制度。主要體現在軍屯的新增上 ,洪武以後增設的軍屯,其性質不外乎是腹裡軍事據點、少數民族地區的軍事要塞、水陸交通樞紐以及邊防地區,隨著軍屯的創設,衛所也有所改變和增設。

2.根據明代初年的軍屯法令,在屯地上進行生產的,是由各衛所撥出來的一部分旗軍,也叫屯田正軍,有別於屯田軍餘。旗軍撥屯分數主要是遍地三七守屯,腹裡二八,但這也經歷了乙個發展過程。

在開始的時候,屯守分數是沒有嚴格準則的,因時因地都有些差別,直到洪武二十一年,更定屯田法,守屯分數只有兩種:十之五和五之四,衝要衛所旗軍屯守中半,其餘的二分守城,八分屯種。其後,屯田法又有所改變,「詔天下衛所軍以十之七屯田」,七分屯種,三分守城這三七比例合乎一般所知的邊地守屯制度,但並未被嚴格執行。

到了永樂二年,再次更定屯田法,只給了個原則,各地因地制宜。總體上看,明代衛所旗軍屯守分數一般的發展趨勢是屯田軍士分數逐漸減少,到宣德時期開始破壞,最後是名存實亡。

3.按明朝的軍政制度,正式軍役由特定的軍戶擔任,每軍戶出正軍一名,攜帶軍餘一名,在營生理,佐助正軍,供給軍裝,這個軍餘是不當軍差的,也免雜差役,主要開種土地供給正軍和自養自食。軍餘開種的土地不僅是荒地,也開墾新地,但這與屯地無關,軍餘交納的也不是屯田子粒,因此,軍餘不做防守正軍,也不做屯種屯軍。

但是,到了明朝後期,軍餘不僅被派做屯軍,而且還被挑選操備,成了防守的旗軍。這主要是因為屯軍失額,明代**才採取了抑配軍餘派種和頂種的辦法。派種多是因為有多餘土地或是在營空閒軍餘多,而頂種則是因為屯軍失額、土地拋荒,頂種是一種以軍餘代替正軍,進行屯田,交納屯田子粒的制度,不僅意味著軍屯制度的破壞,也代表著對軍戶的剝削加重,軍餘撥屯還直接影響了正軍的生活和軍事制度的健全,加重人民供軍的負擔,破壞了軍屯的生產力。

4.軍屯分地是為保證屯軍進行生產,每軍授給一定畝數的屯地,一般都稱為『分』,由於各衛所土地肥瘠程度不同以及遠近不同,軍屯分地一分的畝數不一樣。不僅如此,屯軍實在耕種的分地畝數和法令上規定的也不完全一致。

在此,王毓銓特地分析了分地短額的原因,他提出,雖然有了定製,但也存在未撥補的軍屯分地,以及『虛撥』現象,除此之外,總兵等官佔奪,屯軍欺騙、典賣屯田也是短額的原因。

明代軍屯是怎樣實施的?

9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明代軍屯,集中於邊區,尤其是遼東?薊州?宣府?

大同?榆林?寧夏?

甘肅?太原?固原等9個邊陲要地,史稱「九邊」?

這9個軍事重鎮,既是重兵固守的要地,也是軍屯的重點地區?

1404年,明**定屯田官軍賞罰條例,多者賞鈔,缺者罰俸?並對洪武時創立的屯田佈告牌重加詳定,令每屯設立紅牌一面,列則例於上?明代在實施屯田的過程中,首先強調軍屯,並且在實施軍屯的同時,發展民屯作為輔助?

民屯之興始於1370年,朱元璋接受鄭州知州蘇琦建議,決定移民墾田?明初轟轟烈烈的民屯就開始了?

曹操屯田政策,曹操當政期間屯田是誰提出的

曹操為了解決軍糧問題,於公元196年開始在許縣屯田。後來又下令在各郡國屯田。屯田分民屯和軍屯兩種。民屯的屯田民由國家撥給田地,按軍事編制。地租率 用官牛的,官得產糧的六分,民得四分。不用官牛的,對分。屯田民有國家組織 保護,還供給耕牛 種子等,又無徭役苛擾,可以安心生產。史載,建安元年 196年 是...

餘近日以軍務倥傯全文翻譯,餘近日以軍務倥傯解釋

小貝貝老師 明 宋濂 餘近日以軍務倥傯 白話釋義 我最近軍務事情紛繁緊迫,吃睡不安。我們家本是知書達禮名門貴室,勤奮和樸實是我處世立身之道,有恆心又是勤勞樸實的根源。我雖然在軍隊中,還天天寫字一頁,看書二十頁。看後,用紅筆圈批,每天必定了結這些功課為自己定下的好習慣。偶然遇到事情繁忙,雖然第二天補充...

魏武帝曹操招募農民屯田後當年得谷多少?

答曰 魏武帝曹操。招募農民屯田後當年得谷萬噸。三國志 武帝紀 中記載 天子之東也,奉自梁欲要之,不及。冬十月,公徵奉,奉南奔袁術。遂攻其梁屯,拔之。於是以袁紹。為太尉,紹恥班在公下,不肯受。公乃固辭,以大將軍讓紹。天子拜公司空,行車騎將軍。是歲用棗祗 韓浩等議,始興屯田。這一年曹操採用棗祗 韓浩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