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古代關於年齡的名稱,如女子十三 四歲叫豆蔻,求各個年齡階段的代稱

時間 2025-07-08 02:45:11

1樓:浦榮花娰汝

襁褓」是不滿週歲的嬰孩、「孩提」是兩三歲幼童、「始齔」是七八歲小童,「總角」、「垂髫」則是童年的泛稱。

豆蔻年華———十三歲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歲。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歲,會把頭髮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歲,又稱「待字」或「待字閨中」。語出《後漢脊祥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

弱冠———二十歲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為二十歲,須行冠禮,表示已成年,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二十歲的女子則稱為「桃李年華」。

而立———三十歲。語出《論語·為政》:「子曰:『三十而立』。」能夠獨當一面,堅守自己志向。

不惑———四十歲。語出《餘橘論語·為政櫻毀搏》:「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壯年也稱為「強仕之年」、「春秋鼎盛」。

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叫法分別是?

2樓:乾萊資訊諮詢

古代女子年齡的雅稱:古代女子13歲,別稱「豆蔻年華」。古代女子20歲,別稱「桃李年華」。

古代女子30歲,別稱「半老徐娘」。古代女子40歲,別稱「人老珠黃」。古代女子50歲,別稱「知命之年」。

古代對女子的稱呼「女士」,源於《詩經》「釐爾女士」,孔穎達疏「女士,謂女而有士行者」,比喻女子有男子般的作為和才華,即對有知識、有修養女子的尊稱。

女流」,《儒林外史》第41回記載:「看她是個女流,倒有許多豪傑的光景。」這是對舊時女人的泛稱。

女郎」,古樂府《木蘭辭》中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句。寓有「女中之郎」的壯志之意,也是對年輕女子的代稱。

古代年齡稱謂,豆蔻指的哪個年齡段呢?

3樓:教育朵朵老師

古代年齡稱謂「豆蔻」是指。

十。三、四歲的女孩子。「豆蔻」一詞出自於唐代詩人杜牧的《贈別》詩: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捲上珠簾總不如。」

該詩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形容體態輕盈、十三歲左右的少女。後來人們就用「豆蔻年華」來形容妙齡少女。古代人對於年齡的劃分也有不同的說法,非常文雅。

「豆蔻"原本是一種初夏開花植物。二月正是含苞期,豆蔻花未大開時就顯得非常豐滿,故俗稱為「含胎花」,以其形如含羞處子之身,杜牧用早春二月枝頭含苞待放的豆蔻花來比擬體態輕盈、芳齡。

十。三、四的少女,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傳至今。後世使用「豆蔻年華」一語形容少女。

因此「豆蔻」也就成為少女的象徵,陸游 《小園春思》的詩有云:「小軒愁入丁香結,幽徑春生豆蔻梢。」 所以不論是古代詩人或現在的文人,往往都喜歡用「豆蔻」來比喻少女。

杜牧的這首《贈別》不但紅了「豆蔻」二字,其名句「春風十里揚州路」還紅了當代某位文學工作者——十里春風,不如你。文藝作品當然美好,但實際上杜牧是寫給青樓女子的,用「豆蔻」來比喻少年歌姬情竇初開的模樣。

美則美矣,在老古董眼中,終歸是無法入流。不像如今的人對這些都看得挺開的,即便是抄襲了「春風十里」,當代人依舊覺得只是化用,只要享受感覺就好。

總之呢,「豆蔻」就是指女孩子十三四歲的年紀,隨著成百上千年的沉澱,這個稱呼已經洗去歡場鉛華,可以用來形容所有女孩子這個年齡階段。

以上就是關於古代「豆蔻」的年齡段的答案,希望對您有幫助!!

4樓:樂曉江湖

豆蔻指的是十三四歲的年齡段,並且只用來形容女子,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七言絕句《贈別》。

5樓:養生丫丫

古代年齡稱謂,豆蔻指的是十三四歲的女孩的年齡段,「豆蔻」這個稱呼並不常用,是因為它雖然十分美好,卻出自文學範疇,用「豆蔻」來比喻少年歌姬情竇初開的模樣,它表達的意思是用來形容古代的一些藝人長得比較漂亮,蓋過了那些輕柔的春風。

6樓:愛心的學姐

在古代的時候,指的就是十三歲左右的女孩子,還沒有成年,也是最好的年紀。

各個年齡的別稱 比如15歲叫什麼豆蔻,要麼就是16歲,還有什麼三十而立

7樓:溫嶼

幼學之年。10歲 舞勺之年。13歲 志學之年。

15歲(單髻。及髻。抓髻。

而立。壯室之年。30歲強仕之年。

春秋鼎盛。40歲 艾老。服官政。

50歲杖鄉之年。耆年。60歲 杖國之年。

致仕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齯齒。

鮐背。凍梨。黃髮。

90歲。破瓜之年。瓜字初分。碧玉年華。女子16歲風信之年。花信之年。24歲。

在我國傳統醫學文獻裡,關於「天年」(人類自然的年壽)的記載---如黃帝《素問.上古天真論》道:「盡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靈樞經.天年》三度提到人的天年為「百歲」,還說「人之壽百歲而死」;又如《尚書.洪範篇》以百二十歲為壽---推算人的自然年齡在一百至一百二十歲間,此與現代科學的測算大致相符,說明人類的自然壽命,是可以活到百餘歲的。

但是遺傳、自然環境、文化教育、天災人禍、疾病、意外事故及個人生活方式和習慣等因素影響,往往使人天年不遂,留下遺憾,故一般祝壽之辭,多以堅定之喻,獻上祈願。通俗者,若「壽比南山」、「壽比松齡」、「日月長明」、「福如東海」等。其實在這些制式外,社交場合中有些長壽的象徵性用語,更富隱喻之雅趣呢!

喜壽」指七十七歲:草書[喜]字看似七十七,故借指七十七歲。「公尺壽」是八十八歲:

將[公尺]字拆開彷如八十八的模樣,故借指八十八歲。「白壽」指九十九歲:一百減一為九十九,[白]是借用百字少一橫,以此借指九十九歲。

茶壽」呢,稍稍難解,[茶]字的草頭看似二十,餘者可拆成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故借指一百零八歲。

另外,「六十歲」有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的說法;「七十歲」又稱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國之年;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的是「八、九十歲」;期頤之年,則是「百歲」了。

始齔---指剛到換齒的年齡,約。

七、八歲左右。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

及笄之年---十五歲(女).

二八年華---十六歲。

花信之年---二十四歲。

春秋鼎盛---壯年時期。

而立之年---三十歲。

不惑之年---四十歲。

知命之年---五十歲。

耳順之年---六十歲。

花甲之年---六十歲。

懸車之年---退休之年。

從心之年---七十歲。

古稀之年---七十歲。

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古代十三,四歲的女孩叫豆 蔻年華,那這個年紀的男孩在古代叫什麼

8樓:建園學子

你好:13,14 男孩稱謂舞勺之年。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9樓:葉隨風飛

是舞勺之年,是男孩13-15歲,出自《禮記。內則》

勺在古代是指一種樂舞,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

古代的年齡稱謂除了豆蔻年華,你還需要知道……

10樓:鮮活且善良丶桃花

12歲-金釵之年;

15歲兄喊-及笄之年;

16歲-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桃李年華;

24歲-花信年華;

30歲-半老徐娘;

20歲 - 弱冠之年;

30歲 - 而立之年;

40歲 - 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 - 知命之年、半百之年、大衍之年或團;

60歲 - 花甲、平頭甲子、杖鄉之年、耳順之年、還歷之年;

70歲 - 古稀之年、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懸車之年;

80歲 - 杖朝之年;

90歲 - 耄耋[mào dié]之年;

100歲 - 期頤之年;

想想古時候,三十歲的男人是而立之年,三十歲的女人卻已經半老徐娘。

現在又改變了多少?

都說三十歲的男人一枝花,是成家立業的大好時候。

三十歲衫塵橘的女人變成了人們口中的大齡剩女,說好聽一點是新時代的獨立女性。

古代女子每個年齡段的叫什麼,古代女子不同年齡段的稱呼

空白 1 歲牙牙 象聲詞,嬰兒學語的聲音。如牙牙學語,因亦指小孩過程子開始學話。清袁枚 祭妹文 兩女牙牙,生汝死後,才周晬耳。周晬,指嬰兒週歲。2 2歲 孩提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 孩提包 或 提孩 的,韓愈詩中就有 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句。孩提 指2 3歲的兒童。3 8歲 總角...

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叫法分別是,古代女子不同年齡段的稱呼

beling不琳 古代女子各年齡段的叫法主要有 1 生小 指幼年的時候。孔雀東南飛 中就有寫道 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 2 總角 總,聚束 角,小髻,意為收發結之,即兒童的髮髻向上分開的樣子,俗稱小丫角,因此稱童年時代為 總角 3 髫年 在古代,女孩7歲稱 髫年 出自唐代楊炯的 明威將軍樑公神道碑 ...

關於唐朝女子服裝,唐朝女子各種裙子的名稱

在小龍山思考的普洱 襦裙服 是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著長裙,佩披帛,加半臂 即短袖 的傳統裝束。女著 就是女扮 胡服 女子著胡服的形象或見於石刻線畫等古蹟。較典型者,即為上戴渾脫帽,身著窄袖緊身翻領長袍,下著長褲,足登高腰靴。唐代大袖衫 唐朝流行女子穿 胡服 胡服 就是西域人的服裝。腰帶形式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