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也曾提出攻打西川,為什麼龐統來了,劉備才願意實施計劃呢?

時間 2025-07-22 01:15:13

1樓:帳號已登出

因為劉備不想要諸葛亮帶兵去打,而且又不是那麼信任,要問問龐統的看法才行。

2樓:無伴懶看花

因為劉備需要諸伏雀葛亮為他坐鎮漢中。早早攻打西川的話,諸啟燃葛亮分身乏術,所悄廳虛以劉備不願意在那個時候攻打四川。

3樓:柏晗愛分享

因為之前不具備攻打西川的實力,還有條件,現在才準備好了。

劉備取西川時,為何不帶諸葛亮,卻帶了剛剛加入的龐統呢?

4樓:手機使用者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就為劉備制定了取西川的遠景規劃。赤壁之戰後,劉備佔據了荊州。有了荊州之地做根據地,劉備與諸葛亮都覺得是時候取西川了。

然而,剛好這個時候,西川的張松,也因曹操的怠慢,轉而將西川全境地圖獻給了劉備,為劉備入川鋪平了道路。

令人不解的是,跟隨劉備入川作戰的軍師,不是該計劃的策劃者,而是剛剛加入劉備集團的龐統副軍師。後來,龐統隨劉備入川之後不久,在落鳳坡就掛了。龐統作為運籌帷幄的軍師,為何會衝鋒陷陣呢?

那樣的軍事行動,像魏延、黃忠這類的戰將足可勝任,他只需要坐在中軍帳裡喝喝茶等候結果就行了。

龐統的「犧牲」,完全打亂了劉備的計劃。無奈之下,劉備只能火速從荊州調諸葛亮來支援西川大局。劉備雖然打仗水平稀鬆平常,但他很會看人,諸葛亮看不透馬謖,但劉備看得透。

可見,劉備眼睛很毒。為什麼劉備知道龐統沉不住氣,還要帶他,而不是帶沉穩謹慎的諸葛亮入川呢?猜想,不外乎如下幾點原因:

一,領兵打仗,龐統的能力超過諸葛亮。正史裡的公論,諸葛亮長於內政,拙於用兵;而龐統恰恰相反,他是領兵打仗的奇才。此去西川,不是去治國,而是去攻城略地,是去斬關奪隘,和劉璋拼孫子兵法,所以,帶龐統比帶諸葛亮更合適。

二,在沒打下西川之前,荊州是劉備的安身立命的根據地。所以,從劉備的內心而言,守荊州甚至比打西川還重要,因為荊州市他最後的地盤,一旦有失,劉備大軍將無處容身。所以,找乙個穩重、信得過的人鎮守荊州,就顯得尤為重要。

那麼最佳人選,當然就是諸葛亮了。諸葛亮和劉備一起吃苦受累的時候,龐統還在江東周瑜那裡呢,論資歷,論革命友誼,龐統顯然不如諸葛亮。

三,龐統剛剛加盟劉備集團,亟需證明自己,亟需取得劉老闆的信任,急需要立功。所以,以他沉不住的性格,必定沒少在劉備面前強力推薦自己。

四,跟隨劉備的老將也不服龐統,龐統剛剛加入,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功績,必須儘快立功,才能在軍中樹立威望。因為當年諸葛亮也是那麼過來的。取荊州已經是諸葛亮的功績了,那麼取西川應該是自己的立功機會了,不然他這個副軍師也就沒有威信了。

就這樣,劉備就帶龐統入川立功去了。龐統要是不早死,要不然,三國曆史可能會改寫,劉備也許會成為第二個劉秀。

為什麼諸葛亮跟劉備,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

三顧茅廬的真誠和劉備劉皇叔打出恢復漢室的口號,再加平時劉備實行為民服務的仁政的信譽比較高,也是當時世之英雄 非劉表,劉璋之輩 可以發揮諸葛亮的才能,再加劉備為人謙遜,仁義,易接受別人的意見 最關鍵的是諸葛亮多年飽受戰亂之苦的感觸讓他想盡早與民休養,維護和恢復漢室的國家統一,而不想讓曹操這樣的奸雄篡奪...

諸葛亮為什麼北伐失敗,諸葛亮北伐為什麼都失敗了

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後失敗了,演出了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的歷史悲劇。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 張飛 趙雲 馬超 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 興復漢室?這裡有天時也有人謀二方面的問題!分五點來說吧!第一 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

千古名相諸葛亮(上)諸葛亮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相?

諸葛亮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一相?原因是他聰明睿智,足智多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雖苟存亂世,但心懷天下,未出茅廬,已經知道三分天下。他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又足智多謀火燒赤壁,巧借東風,無不體現他高超的智慧。劉備征討東吳,於猇亭之戰大敗而歸,在白帝城託孤。告訴諸葛亮,如果將來自己的兒子劉禪沒有能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