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05 19:57:41

1樓:趙庚白

現有關資料普遍都將《周易·繫辭上》中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句話提出來單獨翻譯,認為「形而上與形而下」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認為法則是無形的,稱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稱為形而下。解讀古文最忌斷章取義,這句系詞是《系詞上》最後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並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與上文成因果關係,前因是「書不盡言,言不盡意。

」後果是「聖人立象以盡意,」進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裡的「形」通「型」。是模型,值得學習的典型的意思。

「上」是崇尚,提倡的意思。「道」古文同「導」。是引導的意思。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為「發表,宣告」之意;「器」是「器重,重視」之意。連起來大意是說:由於一種專著不可能將作者所要表達的內容全部記載下來,所以作者決定用形象即典型的人或事物闡述他所要表達的內容,這些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其有引導作用,作者將這些典型在《易經》中發表是重視這些典型,與哲學術語根本沒有半點關係。

現將這句系詞詳細翻譯如下:

【原文】是故形⑴而⑵上⑶者謂⑷之⑸道⑹,形而下⑺者謂之器⑻。

【譯文】所以典型的人或事物能受到崇尚是因為這些典型能起到引導作用,典型的人或事物能在《經》文中發表是因為對這些典型重視。

註釋:⑴「形」通「型」。模型,值得學習的典型。

(模:楷式,榜樣。特指值得學習的先進人物。

;型:楷模,典範,典型。《詩·大雅·蕩》:

「雖無老**,尚有典型。」)《漢書·王莽傳上》:「儀形虞、周之盛。

」 《潛夫論·德化》:「儀形文王,萬邦作孚。」

⑵「而」能,能夠。《尚書·周書·呂刑》:「獄成而孚,輸而孚。」

「上」崇尚,提倡。《詩經·魏風·陟岵》:「上慎旃哉!」《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農除末,黔首是富。」

⑷「謂」通「為」。因為。《列子》:「亦不以眾人之觀易其情貌,亦不謂眾人之不觀不易其情貌。」

⑸「之」指示代詞。相當於:此,這,這個,這樣的,這種。《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道」後作「導」。引導。《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下」發表,宣告。《戰國策·齊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器」器重,重視。《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器之。」《後漢書》:「朝廷器之。」

2樓:玄易命理學院

八卦之中,乾坤相對,震與巽相對,離與坎相對,兌與艮相對,八卦對待成列,舉凡天地間兩兩相重,成為六位的卦,以應事實的需要,因而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都在其中了。陰陽兩爻,遞相推移,宇宙間的千變萬化

3樓:yiyuanyi譯元

形而上為之物,形而下為之器,上是意識形態法律,法規,下就是實體,高樓大廈

形而上出自《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的東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學方法,又是指思維活動.形而下則是指具體的,可以捉摸到的東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體.

形而上是指思維的和巨集觀的範疇,這與形而上學是不同的.

形而上也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譯:不存在於時間、空間的現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維,或是與生俱來的第六感才能感覺到的究極之物.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愛看小 1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的意思是 道,宇宙的本源,形而上的本體,超越一切世間存在,包括時空能量因果這些存在。器,有形的存在,大器者,名也,即文字文理真理公理,是道之載體。2 此內容出自 易經 繫辭 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 儒家哲學中指無形的或未成形體的東西,與表示有形的或已成形...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什麼意思

說簡單點,形而上是指虛空的 精神的,形而下是指具體的 物質的 我們傳統文化是宣揚行而上,因為孔孟老莊都是大思想家,中國文化一向主張修身養性,注重精神上的修煉,不鼓勵物質上的最求。而現在的社會是主張形而下,比如最求金錢 名譽 地位等。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是什麼意思 1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

“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是什麼意思

舊城南憶往 意思是 把圍著自己繞圈子的叫做 私 與 私 相背的叫做 公 原文節選 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以知之矣。今以為同利者,不察之患也,然則為匹夫計者,莫如修行義而習文學。行義修則見信,見信則受事 文學習則為明師,為明師則顯榮 此匹夫之美也。然則無功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