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排行與職位,佛教中是如何劃分等級的?

時間 2021-05-23 02:59:50

1樓:cyan小蠅

佛法的修學,到阿羅漢果;『阿羅漢』,『菩薩』實質上與現代教育制度的學位名稱相同,例如大學畢業,授給您一個學士學位,在佛陀教育裡面的學位就叫做『阿羅漢』,『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因為您已經真正證得正覺,正覺就是您對宇宙人生,思想,見解,行持,絕對是正確的,正如三皈所說的『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時就得到正覺的果位,尊稱為阿羅漢。再升一級是『正等正覺』,等於佛而不是真正成佛,比佛差一級,由此可知正等正覺雖然覺悟沒錯,但跟佛還是不能相等,正覺是小乘,正等正覺是大乘。大乘學位的名稱是『菩薩』,再往上去就是成佛,『佛』也是學位的名稱,是佛陀教育中最高的學位,在得到最高究竟圓滿的智慧,絲毫缺陷也沒有,就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更上了,所以這個學位的名稱為『佛陀』,如我們現代教育所稱的博士。

『佛』是博士,『菩薩』是碩士,『阿羅漢』是學士,這是三個階段修學的果位,也就是佛法修學的目的。總而言之,我們把它歸結起來講,它是覺悟明瞭宇宙人生的實相,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通達,具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

知道了吧,既講究眾生平等那麼就無真正意義上的職位一詞了!

佛教中是如何劃分等級的?

2樓:愛了你五年

擴充套件資料

1.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雲南傣族等地區的上座部佛教)。 漢傳佛教,是以地理位置劃分的佛教派別,流傳於中國,為北傳佛教中的一支,主要以大乘佛教為主。

2.自藏傳佛教出現後,南傳、北傳佛教兩支的劃分漸漸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劃分法。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同屬大乘佛教,而漢傳佛教還包含了小乘佛教的宗派。

參考資料:佛教

3樓:因緣法

佛教中的等級,與世俗社會的等級完全不同的。它是以修行所達到的層次來劃分的。它的標準是以內心的煩惱的清淨程度、菩提心的發心程度(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福報積累的多少程度、智慧證悟的程度來劃分的。

又因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因此分類和標準也是不同的。

小乘佛教共有四個果位,分別是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和阿羅漢。須陀洹是小乘佛教修行證得的第一個果位。小乘佛教認為,一個凡夫要修成阿羅漢果,前後要經歷四個位次,也就是四個果位。

換句話說,就是斷一分煩惱,證一分真理。

第一果為須陀洹,意為預流果,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開始見到佛道,進入聖道之法流。證得須陀洹果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只會在須陀洹和三善道(天道、阿修羅道和人道)之間輪迴。

第二果為斯陀含,意為一來,謂凡夫在斷見惑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欲界思惑共有九品,斯陀含只斷除了前六品,尚有三品沒有斷盡,因此還需要在人間天上再受生一次,故名一來。

第三果為阿那含,意為不還,意是在斯陀含的基礎上進而斷除欲界思惑後三品,不再還來欲界受生,故名不還。

第四果為阿羅漢,意為斷盡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見惑和思惑,究竟無餘,得不生之聖果,受人天供養。

以上四個果位中,前三果稱「阿羅漢向」,指尚在修行階段,而趨向於阿羅漢果的聖者;也就是說前三果的聖人煩惱尚未斷盡,尚需繼續修行。唯有阿羅漢斷除三界見思二惑,無需再修,無需再學,是四果中的究竟果位。

但是大乘佛教卻不這樣認為,認為阿羅漢遠未達到佛教的終極,視阿羅漢為「自了漢」。在大乘的修道位次上,最高果位是佛,其次是菩薩,然後才是羅漢。

4樓:心語無塵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開悟之後有羅漢、菩薩、佛之分。

聖嚴法師開示:從本質上說,佛教是主張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權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層次上說,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由於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女的九種等級,那就是:

近事男、近事女、近住男、近住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比丘、比丘尼。

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於寺院的在家男女,稱為近住;受了十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沙彌及沙彌尼;受了具足(全部)大戒的出家男女,稱為比丘及比丘尼;式叉摩尼是由沙彌尼至比丘尼之間的必經階段,為時兩年,目的是在察驗女子的曾否懷孕,以及能否習慣於出家的生活而設。

5樓:阿彌陀佛正法

阿彌陀佛不要把世俗的看法去看佛教。佛教沒有等級劃分,但根據修行的狀態和境界有不同。

出家:比丘、比丘尼、在家:優婆塞、優婆夷

佛教果位:

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菩薩,佛。

法界:十法界(六道和四聖法界),一真法界,常寂光。

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

另外圓教把修行的境界詳細說了52個,如下圖

6樓:匿名使用者

佛、菩薩、(阿)羅漢的根本區別: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

菩薩:自覺、覺他

(阿羅漢):自覺;

也就是說,三者之中佛的境界最高,已功德圓滿;菩薩次之,羅漢最低。

具體解說如下(來自

羅漢,是阿羅漢的簡稱,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就叫阿羅漢果。修持佛法的人達到了脫生死,即不再生死輪迴就叫阿羅漢。我國漢族地區佛寺常塑有十八羅漢像,其實本應是十六羅漢。

據佛經上說,佛陀曾囑咐他的十六位**不入涅盤,住世濟人。西元二世紀師子國(今與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記載了十六位羅漢的姓名,這本書由我國玄奘法師譯出。後代畫家畫像時不知為什麼卻畫成了十八羅漢,據推測可能是把慶友與玄奘也畫了進去,但在標姓名時,雖把慶友標為第十七位住世羅漢,卻重覆地把第一位羅漢的名字標在第十八位羅漢上。

宋代即有人指出這一錯誤,然而十八羅漢卻已經在我國廣泛流傳開了。

菩薩,是梵文菩提薩埵(讀朵)的簡譯音。菩提意思為覺悟,薩埵意譯為有

情意的生物或眾生。大乘佛教認為,以阿羅漢果為修行的目標還不夠,應修持佛果,即達到成佛的境地。但在成佛前,應先作菩薩,即一面修持佛果自度,一面教化眾生,度眾生到極樂彼岸。

佛經中常提到的及在我國漢族地區影響較大的菩薩,有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王菩薩和彌勒菩薩。

佛,是佛陀的簡稱,梵文的意譯。意思為覺者,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覺有三個意思:

自覺、覺他(使眾生覺悟)、覺行圓滿。據稱,阿羅漢辟支佛(佛教的另一出世果位)缺後二項,菩薩缺後一項,只有佛才三項俱全。小乘佛教所說的佛一般是指釋迦牟尼,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

大乘佛教認為,三界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之沙。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音同觸ㄔㄨˋ)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從佛身上說,還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

佛教裡住持,方丈,首座等等是職位級別嗎?有幾種職位,怎樣區分?

7樓:匿名使用者

一、佛教和道教的住持是寺院和道觀的當家、負責人。漢傳佛教名詞。原為久住護持佛法之意,是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431353863

掌管一個寺院的主僧,佛教傳入中國後借用這一名詞。

二、方丈原為指中國古代仙人居住的島嶼。

中國道教全真派名詞。道經說:「方丈乃人天教主,度世宗師,演龍門之正法,撐苦海之慈航,作全真之模範,律門之綱領,非有道之師,不可立也。

」禪宗據《維摩詰經》說,身為菩薩的維摩詰居士所住的臥室雖僅僅一丈見方,卻能容納二千師子之座,有不可思議之妙。

三、首座,四大班首之一,其地位僅次於方丈和尚,常由叢林中德業兼修者充任。首座是東、西兩序的首領,其職掌是代住持統領全寺僧眾,即「表率叢林輔翊住持。分座說法,開示後昆。

坐禪領眾,謹守條章。

齋粥精粗,勉諭執事。僧行失儀,依規示罰。老病亡歿,垂恤送終。凡一眾事。皆得舉行,如衣有領,如網有綱也」(《百丈清規證義記·兩序章首座》卷六)。

8樓:匿名使用者

有的寺廟裡沒有方丈,由監院來主持事務,這裡稱其為住持。方丈為一寺之首,下面分別有:監院、知客、執事......由此可見,方丈、監院、知客等為「職稱」,住持、首座則是「職務」。

9樓:蓮池清漪

回答的很詳細,收益非淺。

佛教寺廟裡的職務有那些?稱謂是什麼?負責什麼?

10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寺廟職務性身份稱謂如下:

上座:原始佛教將僧人依戒臘年限之長短分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後轉而為寺院職務之稱。

上座為一寺之長,主要是弘講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後稱為方丈或住持。也用於對有德行之僧或僧臘較高者的尊稱。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負責一寺實際事務。唐代以後也稱寺監或監院。

維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眾僧雜務,調和僧眾糾紛,辨別度牒真偽等。又負責僧眾紀律事務。唐代以後維那成為叢林八大執事之一,主要負責宗教儀軌、佛事唱唸等。

住持:為一寺之長,有護持佛教令久住世之意。

方丈:即住持。因其所居之處為「方丈」室,故而得名。

首座:為全寺修行之模範,掌禪堂中號令之權。

西堂:為西堂首座,輔助方丈教導修行的僧人。

後堂:為後堂首座,負責後堂修行之事務。

堂主:居首座之下,負責禪堂、唸佛堂之事務。

監院:負責協助方丈或都寺監理寺院總務。古稱監寺、院主、主首、寺主,後為特尊住持而改稱此名,俗名當家。大寺可設數名監院。

當家:為監院之俗稱。

知客:為客堂負責人,掌管全寺接待事宜。大寺可設數名知客。

僧值:又稱糾察,管理清規執**況及僧眾威儀。

典座:為廚房、齋堂負責人,管理僧眾伙食及信徒供齋等事務。

寮元:為雲水堂負責人,管理來寺掛單僧侶的事務。

衣缽:為方丈室負責人,幫助住持處理一些日常事務。

書記:掌管寺內文書往來之事。

化主:一、指叢林中負責向施主募化的僧人。

二、意為教化之主人,通常指叢林之住持。

侍者:指服侍住持之僧人。大叢林住持可有多位侍者,分為燒香侍者、書狀侍者、請客侍者(幫助接待客人)、衣缽侍者(幫助掌管住持錢物)、湯藥侍者(負責住持的飲食、醫療雜務)、衣物侍者(幫助漿洗衣物)等。

此外,大叢林中通常還設有副寺(管財會)、直歲(管農作)、知藏(亦名藏主,管藏經樓)、知浴(又名浴主,管浴池)、知殿(又名殿主,管殿堂香火、衛生)、莊主(管莊田、領地)、園主(管菜地,或稱菜頭)、塔主(管理塔院)、門頭(負責門衛)、磨頭(管理磨坊)、淨頭(管環衛)、毛頭(管理髮)、司庫(又名庫頭,掌管倉庫)、參頭(司掌法事禮儀)等等。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職務性身份稱謂在中國特別多,也很重要。自南北朝建立僧官制度以來,各個朝代按行政區劃設立了許多的僧官,名目繁多,如僧正、僧主、沙門統、昭玄統、僧錄、僧統等等,現已不適用了。近代社團組織興起,佛教界也建立了各級佛教協會和居士林等組織,於是佛教徒中有了會長、副會長、祕書長、林長、幹事、主任等頭銜,這與各界沒什麼差別,故不需贅述。

人們遇到比較多、易於混淆的是負責寺院管理的和從事佛教法務的職務性稱謂,下面就略作介紹。

早期佛寺的管理一般由上座、寺主、維那三綱負責。自唐代禪宗大興,百丈禪師創立叢林清規以來,天下風行,叢林制度日益健全,寺院執事也越來越多,按東西兩序排列,大叢林的執事可多達48位甚至上百位,方丈以下主要的有四大班首(首座、西堂、後堂、堂主)、八大執事(監院、知客、僧值、維那、典座、寮元、衣缽、書記)

佛教從中國傳播到日本的僧人是,日本佛教和中國佛教有什麼區別?

過客只能奔跑 鑑真。天寶二年 743 鑑真和他的 祥彥,道興等開始東渡。十年之內五次泛海,歷盡艱險,由於海上風浪 觸礁 沉船 犧牲以及某些地方 的阻撓而失敗 尤其是第五次遭到惡風怒濤的襲擊,在海上漂了14天,最後漂到海南島的振州 今崖縣 返途時突發眼疾,62歲的鑑真大師雙目失明,他的大 祥彥圓寂,邀...

佛教中的玉帝與道教中的玉帝有什麼區別

東方不敗 佛經是沒有 玉帝 一詞,玉帝是道教中之神靈,一般來說佛教徒認為忉利天主帝釋天或者大梵天王,就是玉帝。根據鄙人上師修證了知,忉利天主帝釋天或者大梵天王可以說是玉帝,也可以說不是玉帝。玉帝的本地是佛,他有數個佛號,現在列出其中兩個 天鼓雷音如來 清淨自然覺王如來。他從本地的法身佛,化現為報身 ...

蓮花對佛教意味著什麼,佛教中蓮花的意義是什麼?

心先生活 在翻讀佛經書籍時,人們又常常會見到佛經把佛國稱為 蓮界 把寺廟稱為 蓮舍 把和尚的袈裟稱為 蓮服 把和尚行法手印稱為 蓮華合掌 至於和尚手中使用的 念珠 也是用蓮子串成。佛經說,用蓮子作念珠比用槐木珠要好,同樣掐念一遍,所得之福,可多 千倍。蓮花與佛教的淵源極深,可以說有佛教的地方就會有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