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 羞惡之心 辭讓之心和

時間 2021-06-14 22:03:49

1樓:盒哈哈

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這句話出自孟子的經典如儒家作品《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原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譯文:同情心,人人都有這種思想;羞恥心,人人都有這種思想;恭敬之心,人人都有這種思想;是非心,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同情心,仁慈的;羞恥心,原則;恭敬之心,禮貌的;是非之心明智的。

仁、義、禮、智,不是由外界贈給我的,我當然有它的,不想了。

《孟子》,《四書 》之一。戰國中期孟子及其**萬章、公孫丑等著,為孟子、孟子**所作。最早見於趙岐《孟子題辭》:「此書,孟子之所作也,故總謂之《孟子》」。

《漢書·藝文志》著錄《孟子》十一篇,現存七篇十四卷。總字數三萬五千餘字,286章。相傳另有《孟子外書》四篇,已佚(今本《孟子外書》系明姚士粦偽作)。

《孟子》章節目錄: 《梁惠王章句》 《公孫丑章句》 《滕文公章句》 《離婁章句》 《萬章章句》 《告子章句》 《盡心章句》

2樓:飛俠

恭敬之心, 是非之心 。

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原文: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華夏族,今山東人。他是孔子之孫孔伋的再傳**。相傳他是魯國姬姓貴族公子慶父的後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代表作《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王顧左右而言他》已編入初中語文教科書中,《寡人之於國也》編入高中語文教科書中。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 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

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善於養生氣功,「善養吾浩然之氣「。月牙山人(朱金城)【孟柯正氣歌】:

浩然正氣道義中,至大至剛直養通;充塞宇宙外無大,其內無小太素功。後世追封孟子為「亞聖公」,尊稱為「亞聖」。其**及再傳**將孟子的言行記錄成《孟子》一書,屬語錄體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萬章共同編寫完成。

3樓:告訴我帳號密碼

這就是人和動物的區別,人有的而動物沒有,不是硬體的區別,而是軟體的區別,而這種軟體(能力)是上帝賦予人類的。如果說人類是進化來的,那麼只有硬體上的區別,也就是量的區別,而不是本質的區別,所以證明人如果是進化來的,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不承認進化論,就得接受創造論,這是人不願意接受的。

因為人要做自己的王,所以打心裡不願意承認創造論。這就是自大的表現,驕傲的表現,茫茫人海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浩瀚的宇宙中 人又算得了什麼,太微不足道了。

這個道理只有聖經能解釋。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翻譯

4樓:很多很多

翻譯:同情心,人人都有。

出處戰國·孟子《告子章句上》

原文節選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 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 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 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 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 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翻譯孟子說:『從天生的性情來說,都可以使之善良,這就是我說人性本善的意思。至於說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歸罪於天生的資質。

同情心,人人都有;羞恥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 是非心,人人都有。

同情心屬於仁;羞恥心屬於義;恭敬心屬於禮;是非心屬於智。這仁義禮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給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過平時沒有去想它因而不覺得罷了。所以說:

『探求就可以得到,放棄便會失去。』

人與人之間有相差一倍、 五倍甚至無數倍的,正是由於沒有充分發揮他們的天生資質的緣故。

《詩經》說:『上天生育了人類,萬事萬物都有法則。老百姓 掌握了這些法則,就會崇高美好的品德。

』孔子說:『寫這首詩的人真懂得道啊!有事物就一定有法則;老百姓掌握了這些法則,所以崇尚美好的品德。」』

5樓:匿名使用者

對弱者,對別人的痛苦和不幸表示同情、憐憫和關懷的心理,是每個人都有的。對惡人惡事,我們都有羞愧的心,這樣的心理,是人人都有的。謙讓的心理,也是人人都有的。

分辨是非對錯的心也是人人都有的。惻隱之心,表現了一個人的仁慈。羞惡之心,表現了一個人的大義。

恭敬之心,表達了一個人的禮儀。是非之心,表達了一個人的理智和智慧。仁義之心,不是外物給我的,是我本來就有的。

是我思考出來的,所以說,朝著這些去努力,我就會有,如果不在乎,不去思考這些,那麼就沒有了。

無惻隱之心 非人也 這篇文章的原文和譯文。

6樓:白鷺丹楓

這句話出自孟子的《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

原文是: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於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苟能充 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譯文是:

孟子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先王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才有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

用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施行不忍傷害別人的政治,那麼治理天下就會像在手掌中轉動它那麼容易。之所以說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的心,(根據在於,)假如現在有人忽然看到一個孩子要掉到井裡去了,都會有驚恐同情的心情——不是想借此同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要在鄉鄰朋友中博取名聲,也不是討厭那孩子驚恐的哭叫聲才這麼做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

同情心是仁的開端,羞恥心是義的開端,謙讓心是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種開端卻說自己不行,這是自己害自己;說他的君主不行,這是害他的君主。

凡自身保有這四種開端的,就懂得擴大充實它們,(它們就會)像火剛剛燃起,泉水剛剛湧出一樣,(不可遏止。)如果能擴充它們,就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擴充它們,那就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

7樓:匿名使用者

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的要「要」通什麼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敬恭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翻譯

佛說世界萬物皆有因果,你認為呢,世間萬物皆有因果什麼意思?

國學祕籍 佛說 萬事皆有因果,三件事不要再做了 有一定的道理!有些人相遇了!但是馬上會散!有些人相遇見了,分開了,過幾年又見面了! 善惡到頭終有報,因前身的因造就了今世的果,只是這都是個人的感覺了 相不相信自己心裡最清楚了。 這眼前便是奇蹟 佛是真語者。諸佛如來,語無虛妄。每一個結果,都是有原因的。...

有人認為人類穿衣服是為了漂亮,也有人認為人類穿衣服是為了遮羞,您怎麼看,理由是什麼?二選一!(不要

人類是由原始人進化而來,最早穿衣服就是為了遮羞避寒,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喜歡漂亮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也是人的本性使然嘛 蘇厚子 人類在漫長的發展改變過程中,衣服是文明與漂亮的外衣。 人類毛系退化,穿衣服就是為了保持體溫 人類穿衣服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例如外界物體的傷害,其他動物類的侵犯,同...

你認為人真正成熟的標識是什么,你認為人真正成熟的標識是什麼?

想法上就是不再那麼純粹的看任何問題,學會了變通,理解自己的不容易,也理解別人的不容易。變得圓滑卻又不失稜角,變得世故卻心境澄明。行為上懂得察言觀色,說話不再逞一時口舌,有一定的目的性。即會在不同的時間場合說得體的話,也會聽得出別人的言外之意。會很想很想一個人,卻永遠不再提起。會很想很想做一些事,卻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