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關於慧學的解釋

時間 2021-06-03 01:58:12

1樓:無盡意

戒定慧三學中的慧,並不是我們常識中的智商。慧是我們本性裡所具足的,它離開一切的分別執著。與世智辯聰完全不同!

1.一個沒有智慧的人,具體有哪些表現呢?

自私自利,斤斤計較,固執己見,分別執著異常嚴重。

2.一個學習能力很差的人,做什麼都失敗,無法解決實際問題,比如,學了很多年的電腦,還是不精修電腦,被人笑。

學習能力的強弱無關緊要,關鍵是要知道努力。「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3.上面提到的第二種情況,是很笨,但是能不能說他沒有智慧?我記得佛陀有個**特笨,記憶力差,但是也得道了?

以上所謂的「笨」與佛法中的智慧並不相干。佛陀**中最笨的**「周利盤陀伽」一樣成就了大阿羅漢!佛陀教他的方法就是一句偈子「守口攝意身莫犯,如是行人得度世」。

他能夠成就的原因,是他真的做到啦!

4.最後冒昧的問下,以佛陀的智慧,有沒有什麼東西難得倒他老人家呢?比如修電腦?

這種類似的問題,當年也有外道來問佛陀。竹林精舍的竹子共有多少片葉子?佛陀要不能知,我不皈依,若有這種智慧,我當率眾皈依佛陀坐下。

於是將所有竹子砍伐,發動所有人員來清點。最後的結果與佛陀所說完全吻合。所有人被佛陀的大智慧所傾倒。

佛言這種智慧是我們本有的,不是從外面學來的。佛性本有圓滿的智慧為何不能顯現出來?不外乎分別與執著,此二障把我們的佛性障蔽住了。

我們修行就是「業障消除,智慧增長」的過程而已!阿彌陀佛!

2樓:

首先,我要說,我不要什麼分。因為我只願以我所知為人解說真實之義。佛祖在世時從不因授人與法,而接受他人的佈施。

因法不因施而為人講。教育是無私的,孔子為何成為聖人?教育是無私的。

在你教人時你已得到你該得到的,你的智慧已在增長,無需再要。否則,非是真實知法之人。

1、一個沒有智慧的人,表現在他所行,所言,以及所思的愚痴。

2、佛祖常說,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佛祖說,不當專注術數,而不得脫於苦。當精修正法,脫於苦。

3、每個人的心趣不同,因此會依個人的心趣來評判是否有智慧。然何為真正的智慧?當知,依正道而行,終不被左右之事,之人所牽,所動。

就象佛祖講過的一個故事。說河中之木,如不被他物所阻,不被人所捉,那麼最終一定會到大海之中。正如佛祖所說,皆由苦而得樂。

從無有從樂而得樂。所以要想真正步入正道,一定是先有苦,有多方面的阻撓,只有過了種種關卡,才會於正道中堅定前行,直至達到目標。那些過程,就是一個在增長智慧的過程。

4、世間只有佛祖擁有一切智,所以不論何事,無有佛祖不知不明之事。知所以,電腦之事佛經無有記述,是因為,當時無有人向佛祖提出此問。無有人問,又不是法中之事,佛祖沒必要一定要說。

但法中之事,即使無人問,佛祖該說的,該講的,是一定要說要講的。

我已依我所知,為你解說。希望我所言,對你能有些許之幫助。

佛法之義,甚深!甚難!然如不能以常人之言,為人解說真實之義,眾人終難喜好。

3樓:大成

首先我們確認一下幾個詞的定義。智慧、智力、記憶力、學習能力。

您後面說到了周利盤陀伽的故事,那麼您這裡說的智力,是不是指的記憶力?以周利盤陀伽的成就來說,應該源於他對於上-師——也就是佛陀的信心,和對於修法的堅持。所以,記憶力差的所謂「笨」,不能說明這個人沒有智力。

如果只是記憶力差,但是他的領悟、分析等方面未必差,是吧?

學習某一項技能的能力很差,不說明他在學習所有其他技能上同樣不合適,即便是生活上的實際問題不能解決,也不代表他沒有在某些方面有獨特的能力,以及可以得到降服煩惱的般若智慧的可能。

再有,您對於智慧的定義是什麼呢?或者說指的在那方面的表現呢?慧學所表述的智慧,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揣測到的,也不是通常我們可以用iq衡量的,是基於嚴格的戒學所中得到的定境,而產生出的智慧。

可以說,我們的表現就可以自認為,也可以被認為是沒有智慧的人吧?

佛陀的智慧,就是十地菩薩也不能揣度的,佛陀看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觀奄摩羅果。

4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佛在菩提樹下開悟證的佛果後,他感嘆「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可知眾生的本來那個智慧是沒有差別,所以從根本上,不能說誰沒有智慧。打成兩截說,這裡的智慧不是您說的智力,你說的智力屬於世智。

第二,舉個例子,勉強說一下吧,人們常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勉強可以把智力說成當局人所有的,智慧是旁觀者所有的,下棋的兩人有贏輸,智力有高下,而作為高手的旁觀者,他明明白白知道下棋人的情況,誰贏誰輸已經在他的預料中,這是一種很巨集觀的大智。很勉強的舉例。都是打成兩截說的話。

從理上解就行了。

第三、釋佛他老人家是佛,佛的十號裡除了我們常見的「佛」的稱呼外,還有一個叫「正遍知」,這個應該可以回答你的第4個問題。電腦算什麼東西,比如會飛的天人,他沒必要知道怎麼造飛機,他自己就能飛,他可能會感覺人很可笑,造了那麼個東西。哈哈……

5樓:唯梅子

大乘佛法的綱領是:6波羅密。其中,

前4波羅密,屬於戒學。

第5波羅密,屬於定學。

第6波羅密,屬於慧學。

大乘佛法的慧學,實際也就是:般若波羅密。

對於般若的闡述,主要通過4種方式:

1.真相唯識派。2.假相唯識派。3.中觀自續派。4.中觀應成派。

其中,前面2派,屬於有派,是從「有」的角度,去闡述般若。

後面2派,屬於空派,是從「空」的角度,去闡述般若。

如果對於這4派,從未學過任何1派,那是不可能搞懂般若的。

(當然,六祖慧能等,化身菩薩,除外)。

在沒有學過這4派的情況下,對般若的講述,往往是自我瞎猜。

這種瞎猜的情況,經常可見。

甚至在一些所謂的「著名法師」,實際也是瞎猜般若。

你所說的那幾條,與佛法的慧學,無關。

慧學是般若。

6樓:大阿彌佗佛

佛說的智慧和智力不同。智慧是本能,是能明白事理,能分辨善惡,對錯的能力。是不用學的,佛說:「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破除煩惱,所知二障就能恢復本有的智慧。

智力是業報,是平時對知識學習和實踐經驗的積累。沒有智力是苦報,有智力被人誇獎是福報。

佛的那個**是愚痴果報,通過修行破除了煩惱障,恢復了本有的智慧。《大乘起信論》裡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智慧就是本覺,本有。

佛陀當年是皇太子,國王的繼承人,他絕不會去幹粗累的活,成道後有人想為難他,試驗他老人家是否真有智慧,假意請教如何養牛?結果佛說了一部《飼牛經》,比養牛專家說的還好,令來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真修道人不是為了求分數而答題,根本就不在乎。

阿彌陀佛

7樓:南無蓮花尊豐佛

看起來聰明的人。不一定就學佛學得好。

看起來笨的人。說不定學佛學得很好。

朱利槃特。佛教他念掃帚2個字。都記不住。

唸了掃字就忘了帚字。唸了帚字又忘了掃字。

我相信沒有更笨的人了。

但他念著念著。這不就突然有領悟了嗎。

瞧瞧。人家修成阿羅漢了。

所以。不管聰明還是愚笨。老老實實的修行。自有撥雲見天之日。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

8樓:煩惱即菩提

佛法的智慧和世間的聰明有所不同。

世間的聰明是如何攫取,佛法的智慧是如何放棄。

9樓:匿名使用者

清淨,平等,覺即智慧,妄想,雜念,分別心,是世智辯聰比如修電腦

10樓:匿名使用者

依靠定力

聚積能量

熄滅妄想

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11樓:滄桑不易道

1、眾生皆有菩提大慧,日用而不知。。。。。。

2、行者,當勤修六度,則,一可精進道學,二可充盈世道。。。。。。

3、眾生皆有菩提大慧,當行菩提道,反於日用,則無往不利。。。。。。

4、如來藏為眾生慧海,如江河匯於汪洋,也就是說,世上最聰明的、最成功的人,都暗合菩提行道。。。。。。

12樓:佛崽

戒定生智慧

法定生神通

佛學中所說的慧究竟是什麼意思

13樓:繁華人世

慧:上面的"彗"字,意思是"掃帚"。整個字形是掃帚放在心上,亦即把心田常常打掃,掃除嗜慾、貪著、成見、固有思維模式等等,智慧自然現前。

簡介:原宗教學名詞,後多用於姓名,宗教中指智慧才能出眾的人出自《古今圖書整合》中"常聞慧遠輩,王母誼瑤池。黍離緣底事,不是愛芳樹。

"的句子。姓名用此字在古代認為和五行相關係陰陽學祕法之一,女為陰用 昱珀 男為陽佩 羼提 。添"木靈御幣,集古兵要,故實除蝗"三個押契,古人認為可除難,求財。

臺灣、香港、新加坡、韓國、日本還有此種陰陽五行的風俗。佛教名詞[prajna (般若)]。意譯為慧,智慧。

如:慧目(指智慧的眼目能洞察世間的一切現象);慧光(智慧的光,能了徹一切);慧寂(佛教謂智慧和禪定);慧業(指智慧的業緣)

14樓:玄心道人無塵子

慧 一般認為智慧 但是在佛家看來 他還包含了慧眼 慧心等多成含義,一般在一些偈語中可見,或者經卷中可見。建議研讀《金剛般若經》可以獲得相應解釋。

15樓:境界如夢

這個問題太大了,

我給你找的《法相詞典》

黏貼上你自己看吧,太多了,有些我也解釋不清楚。

慧 p1318

瑜伽三卷七頁雲:慧云何?謂即於所觀察事,隨彼彼行,簡擇諸法性。

或由如理所引,或由不如理所引,或由非如理非不如理所引。又云:慧作何業?

謂於戲論所行染汙清淨,隨順推求為業。

二解 瑜伽五十五卷三頁雲:慧云何?謂於彼彼境界,隨順趣向,簡擇諸法;或如理觀察,或不如理觀察,或非如理非不如理觀察。慧為何業?謂於言論所行染汙清淨,隨順考察為業。

三解 瑜伽八十二卷十一頁雲:此中慧者:是智見、明、現觀等,名之差別。

簡擇法相心所有法,為其自性,訓詞者:簡擇性故,治無智故;名之為慧。又各品別,能了知故;名之為慧。

又能顯了諸聰慧者,是聰慧性,故名為慧。

四解 瑜伽八十三卷三頁雲:所言慧者,謂已證得出世間慧後時所得世間妙慧。

五解 瑜伽八十三卷十二頁雲:慧者:謂俱生生得慧。

六解 顯揚一卷四頁雲:慧者:謂即於所觀境,簡擇為體。

如理,不如理,非如理非不如理,悟入所知為業。如經說:簡擇諸法,最極簡擇,極簡擇法,遍了、近了、黠了、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毗缽舍那。

七解 成唯識論五卷二十頁雲:云何為慧?於所觀境,簡擇為性。

斷疑為業。謂觀德失俱非境中,由慧推求,得決定故。於非觀境愚昧心中,無簡擇故;非遍行攝。

有說:爾時亦有慧起。但相微隱。

天愛寧知。對法說為大地法故。諸部對法,展轉相違。

汝等如何執為定量。唯觸等五,經說遍行。說十,非經。

不應固執。然欲等五,非觸等故;定非遍行。如信貪等。

八解 攝論二卷二十五頁雲:又能除遣一切見趣,諸**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故名為慧。

九解 雜集論一卷十一頁雲:慧者:於所觀事,擇法為體;斷疑為業。斷疑者:謂由慧擇法,得決定等。

十解 五蘊論二頁雲:云何為慧?謂即於彼擇法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十一解 廣五蘊論五頁雲:云何慧?謂即於彼擇法為性;或如理所引,或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即於彼者:謂能觀事。擇法者:

謂於諸法自相共相,由慧簡擇,得決定故。如理所引者:謂佛**。

不如理所引者:謂諸外道。俱非所引者:

謂餘眾生。斷疑為業。慧能簡擇;於諸法中,得決定故。

十二解 俱舍論四卷三頁雲:慧、謂於法能有簡擇。

十三解 大毗婆沙論九十五卷四頁雲:云何為慧?答:六識相應慧。此有三種。謂善、染汙、然覆無記。廣如前說。

十四解 品類足論一卷三頁雲:慧云何?謂心擇法性。

十五解 品類足論二卷十六頁雲:慧云何?謂於法簡擇,極簡擇,最極簡擇。解了、等了、遍了、近了、機黠、通達、審察、聰睿、覺、明、慧、行、毗缽舍那,是名為慧。

十六解 入阿毗達磨論上七頁雲:慧、謂於法能有揀擇:即是於攝相應成就諸因緣果自相共相八種法中,隨其所應,觀察為義。

十七解 發智論七卷四頁雲:云何為慧?答:六識相應慧。

十八解 界身足論上三頁雲:慧云何?謂於法簡擇,最極簡擇,極簡擇法,了相、近了相、等了相、聰睿、通達、審察、決擇、覺、明、慧、行、毗缽舍那;是名慧。

--------《法相詞典》

關於佛教的因果,關於佛教因果

因果通三世,過往世,現在世,未來世。1.今生貧苦的人前生一定做的不好嗎 不是不好,只是今世沒錢,就是過往生沒在錢上面幫助過別人,吝嗇,所以今生在錢方面沒人幫助自己而已。2.今生富貴的人前生一定做的好嗎 同上3.那麼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 一生中 命運一直在變化 可能 10年很好 10念很壞 善有善報,惡...

關於佛教與佛學的問題 謝謝,關於佛教的問題

平寶公司 佛教是宗教信仰的一個教派,佛學是一種文化是一種精神,不是一個概念的東西,非要分的話,我個人覺得還是佛學更大一些 海印放光 佛教 概念大 比如,禪宗裡面講的 拈花微笑 它深刻的內涵與證悟是屬於佛教的,但不屬於佛學的範疇。佛學 屬於知識 學術層面,而 佛教 的概念遠不只是這個範圍。佛學 還是在...

關於佛教的問題,關於佛教的一個問題。

樓主這樣子理解佛境界是因為樓主的思維還侷限在實在論 唯物論裡面。佛教的學問在於思維上的突破。所謂的悟道,不是於現實上你的生命離開了這個世界,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去,而是你的生命因為思維的轉化,而於精神上達到了不同的境界。這個世界不會有所謂的系統崩潰的問題存在,所謂的系統崩潰只是人的概念而已,系統 是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