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西方餐飲習慣,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總結

時間 2021-08-11 18:05:29

1樓:無情的兔子

在衣食住行方面,除了吃以外,其它三個中國人與西方人己慢慢拉近了距離,正在與世界接軌。首先,從穿衣來講,在中國的大街上來往的行人中,穿西服的比例己超過美國和大部分歐洲國家。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成衣出口國,西方人穿在身上的「中國造」與穿在中國人身上的「中國造」並無二致。

其次,在住的方面,中國人的居住條件、人均面積己大大改善,中國的高擋社群不亞於歐美。另外,在行的方面,中國人的私家車從質量上來講己接近歐洲國家的水平。

唯有在吃的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差異最大。西方人是不太注重吃,不太注重萊餚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講究的是營養搭配,其次再是味道。

而中國人大注重萊餚的形式及味道,首先講究的是色香味型,其次再是營養搭配。中國人「民以食為天」將吃放在最首要和最高位置。而西方人恰恰是將性放在首要位置,與中國人「飽曖生y欲」的觀念是相悖的。

林語堂先生受過中西方文化的嚴格教育,對西方人在看待吃的方便有過精闢論述:

英國人不鄭重其事地對待飲食,而把它看作一件隨隨便便的事情……英語中原本沒有cu1s1ne(烹飪)一詞,他們只有cooking(燒煮);他們原本沒有恰當的詞浯去稱呼chef(廚師)而是直截了當地稱之為cook(伙伕);他們原本也不說menu(菜餚)只是稱之為d1shes(盤裝萊);他們原本也沒有一個詞語可以用來稱呼gourmet(美食家),就不客氣地用童謠裡的話稱之為greedy gut(貪吃的肚子)

中國人在吃的方面興趣十分廣泛,攝取的食物包羅永珍,無論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還是水中游的,所有動物都能搬到餐桌上。八十年代四川破獲了一起獵殺大熊貓的案件,當公安幹警神迅地趕到嫌犯家中時,他鍋里正清燉著大熊**,這鍋肉可能是世界上最貴的肉。中國的滿漢全席,要吃三天三夜才能享用完,在西方人眼裡如一干零一夜的阿拉伯神話。

中國人就連治病的中藥材也端到席桌上,被稱之為藥膳。西方人在吃的方面,缺乏中國人的開拓精神,他們謹小慎微地對待每一樣食物。相傳蕃茄從阿拉伯傳到西方時,沒人敢食用,後來一膽大者冒險試吃一顆,旁人見他食用後一天一夜安全無恙,才開始小心翼翼接納它。

西方人食物的種類單調,最中意的不外乎就牛肉、雞、魚。他們甚至很少吃河魚,我估計他們是怕刺,或者為了保護生態環境。

在歐洲很少看見有人在湖泊和河流中垂釣,喜歡垂釣的人大都是去海里垂釣。西方人也很少吃豬肉,你開啟西餐菜譜,很少看見豬肉類的萊餚。西方人不吃動物的內臟,歐共體在十幾年前就明文規定:

任何動物內臟不得製成食品向人**。法國肥鵝肝這道令美食家垂涎三尺的佳餚可能是個例外。西方人一般也不吃動物的皮,他們認為動物的皮含膽固醇高。

我國在向國外出口凍雞,同時也在進口雞腳,雞腳除了皮便是骨頭,西方人不吃,便低價賣給我們,我們稱雞腳為鳳爪。宋美齡活了一百零三歲才去世,她生前最喜愛啃鳳爪·

中餐與西餐從形式上講,中餐是合餐制,西餐是分餐制。從內容上講,中餐的原料包羅永珍、物盡其用;西餐的原料屈指可數,食不厭精。從味形上講,中餐油膩、鹽多味重;西餐清淡、偏甜味輕。

孰優孰劣?難分伯仲。中餐有幾幹年的歷史沉澱做依託,西餐有完善的科學理論為依據。

現在中餐經過改良逐步進入西方飲食圈,而西餐通過文化做先鋒將其原汁原味帶入到中國。中西方的飲食文化正在互補和相互滲透,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中餐的存在,因為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華人的存在。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人們過生日都要吃具有典型西方飲食文化標誌的生日蛋糕和吹蠟燭,因為西方文化早已滲透到了我們各個角落。

西餐的分餐制能充分體現人們個性化和尊重人的選擇權力,你想吃什麼、想喝什麼?各取所需自由選擇。而中餐的合餐制,常常是長官和長者說了算,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點萊點一大瓶飲料,你不吃也得吃。

你很少有自己的選擇權,只能隨大流,中國的家長制和長官意識無處不在。

西餐的萊餚品種雖然簡單,但餐具卻很複雜。比較正規的一餐西餐吃下來,僅是大小刀、叉、匙的數量大概與菜餚的數量相當。不象中餐,即便是國宴也不外乎一雙筷子、一根湯匙。

中國人的筷子代替了西餐具的刀、叉的功能,而且更靈活方便。楊振寧博士說:中國人發明筷子是對世界做出的另一大貢獻,筷子是人手指的延伸,使用筷子使人手指靈話、思維敏捷。

方人身材高大,除了種族和遺傳因素外,另一個重原因是他們每天攝取的牛奶的數量遠遠超過中國人。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有兩點很重要:第一是遺傳,第二是變異。

遺傳是先天的,而變異則可通過後天來進行。

日本人過去平均身高遠遠低於中國人,在上個世紀,他們在學西方工業文明的同時也學西方生活文明,在全日本啟動牛奶工程,讓每個日本兒童增加牛奶的攝入量。這一招早己見效,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己在逐年增高。在歐洲平均身高應數荷蘭人最高,而荷蘭人喝牛奶恰恰是最多的,他們幾乎就將牛奶當水喝,因為他們有,他們國家盛產就是牛奶和鬱金香。

中國人牛奶的攝入量一直是很低的,不僅身高受到影響,而年老後彎腰駝背者多,骨質疏鬆症多,應運而生骨科醫院多,製藥廠生產鈣片多,這樣形成年少時不喝牛奶,年老後來吃鈣片的惡性迴圈,你看哈藥六廠的鈣中鈣的廣告是那麼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就知廠家賣鈣片賣歡了。

在中國少數民族地區,主要是那幾個放牧多的藏、維、蒙地區,他們由於喝牛奶多身材都比較高大,而且彎腰駝背者少,骨質疏鬆症少,骨折也少,骨科醫生也少。前幾天我與一位從澳大利亞回來的朋友聊天,他說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全市只有三名骨科醫生,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是真的,而在成都從事骨科的醫務人員至少在幹人以上。

中西方婦女在懷孕期間和產後的飲食習慣也是大相徑庭的。中國的婦女在懷孕的最初兩、三個月裡,由於生理上的特殊反應,常常反胃嘔吐,故進食較少,甚至厭食。恰恰這三個月是胎兒發肓的關鍵時期,是胎兒長大腦的時期,營養一定要充足。

而後的七個月,大腦基本形成,只要正常進食,注意營養搭配就行了。

中國的婦女大多數在這個時期,由於生理反應減弱,便開始狼吞虎嚥超量、超限進食,個個長得如相撲運動似的。這樣對胎兒發育不利,因為你那相撲運動員體形,走路都喘粗氣,怎能去運動?而西方的婦女在這個時侯要堅持運動,甚至跑步、游泳。

這樣對胎兒發育有利,也利於分娩,在西方剖腹產很少,而在中國剖腹產的比例越來越大,究其原因便是在懷孕期間不注意飲食的度量問題,絕少運動所至,這也為產後恢復體形帶來諸多麻煩。

現在一些婦女開始注意這個問題了,特別是影視明星更注重自己的體形,前幾天,我在網上看見王菲懷孕的**,如果不說她懷孕還真看不出端倪來。

中國婦女在產後坐月子,不僅每天要包著頭、穿著襪子捂在被子裡,不能看書、看電視、洗頭、洗澡、不能見陽光、不能吹風地在家裡坐整整三十天甚至四十天,而且還要超量地吃耮糟荷包蛋、燉豬蹄、墨魚燉雞。這是中國幾幹年的傳統和風俗習慣,誰也不願去違背。西方婦女沒有坐月子一說,幾天後便到處走動,該幹啥就幹啥,也不必每天吃荷包蛋和喝油膩的雞湯,她們個個並沒有落下月子裡的病,這是身體素質的問題?

還是習慣所然?

2樓:匿名使用者

西方餐飲習慣注重:

營養、簡單、自然(餐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胃的需要)中國餐飲習慣注重:

調味、複雜、色彩(餐飲的目的是為了滿足口味的需要)

3樓:匿名使用者

無論是用筷子還是用刀叉,還是用手抓,目的就是把食物送進口裡。法國人在學習中餐味道的多變,同時中國人也在學習西餐擺盤的技巧。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總結

4樓:南北

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

不同的思維方式。

1.飲食觀念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營養,中國人注重美味。

2.飲食方式不同,比如西方人側重交誼,中國人注重氣氛和愉悅。

3.飲食習慣不同,比如西方人習慣用刀叉,中國人習慣用筷子。

4.飲食環境不同,比如西方人注重精緻,中國人注重排場。

5.飲食口味不同,比如西方人吃甜食,中國人大多以鹹為主。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儘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

歸根結底還是感性與理性之間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科學的發展而變的模糊。

5樓:天藍色的星辰

中國人吃飯用筷子,喜歡吃中餐;西方人用刀叉,喜歡吃西餐。

6樓:路人醜

中國喜歡吃熟食

外國喜歡吃半熟食

7樓:匿名使用者

它們各自的代表食物不同,餐具也不同

8樓:

okffvggcghgffghhvvggvffcghjbffhvcgnbvghjvghhvfgb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9樓:何處惹丨塵埃

1、用餐方式的差異

在用餐方式上,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是喜歡熱鬧的,因而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一家圍在一大桌飯菜前一起就餐;

在公司年會時,領導與下級員工也會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說有笑,邊說邊聊;在吃飯時人們都會很活躍,相互敬酒、勸菜等等,整體營造出一種熱鬧溫暖的氛圍。

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的用餐方式就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沒有中國人團圓與熱鬧的吃飯習慣,他們喜歡在安靜、優雅的環境裡就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盤,而每個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並沒有中國式的一大桌子人圍著一堆菜共同而食。

2、飲食內容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飲食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穀物為主,其次中國的蔬菜種類很多,植物類菜品占主導地位。

西方人則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食物中動物居多,這與他們遊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關。

在原始西方社會,很多人以打漁、捕獵與養殖為生,而種植業在西方社會並不發達,因而人們習慣在動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國家,食物中動物類居多,如牛肉、羊肉與豬肉等。

3、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在中國,烹飪是十分講究的一門藝術。中國的烹飪方法是五花八門的,如煎、炒、爆、炸、溜、燜、蒸、煮、燉、烤、燴等,都是廚師們對食材進行改造的方式;

在進行烹飪時,中國人講究口味與形式的統一,做出的食物更加講究色、香、味俱全,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失敗的烹飪。

在烹飪方法上,西方人大體只有四種方式:煎、烤、燜、炸。這是因為,西方人注重營養的保護,他們認為過多的烹飪工序會破壞食物的營養。

中西方教育,中西方教育的差異

量子教育新商學 中西方教育真正差距在哪兒?有錢人都把孩子送出國讀書是有原因的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swjtu20123681 一 我國高考之類的選拔型考試,以其考試形式和考試內容表達了特定的人才偏好 腦子快,思維敏捷,語言機巧,對細微之處的覺察度高。與中國更注重人才的精細性所不同的是,西方人對...

如何看待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中西方價值觀差異的主要表現為

bd小葵 價值觀是蘊涵在悠久的歷史文化中的,因此不同國家和民族都有其特有的價值取向,且這種取向一旦形成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能改變的。中西價值觀是性質和 不同的兩種文化,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差異性較大,互補性也較強。 尹朶月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

中西方思維差異,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

遊樂裝置 中國偏向形象思維,西方偏向抽象思維 中國偏重於形象思維。中國的孩子從啟蒙階段開始,就會接觸到大量運用形象類比手法的古詩詞 中國寓言和成語故事等。在小學階段,形象思維的培養和訓練更多,如形聲字 描寫類作文的學習等。抽象思維在中國低年級教學中佔比則相對較少。歐美等西方國家則偏重於抽象思維。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