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簡介

時間 2021-10-16 07:34:16

1樓:艾密系列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約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鄒國(現山東省鄒城市)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

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並不很高。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

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自子思的學生),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與孔子並稱為「孔孟」。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說各國。但是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一起著書。

《孟子》是中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記錄了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記錄並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四書」之一。篇目有:

(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孫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離婁》上、下,(五)《萬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盡心》上、下。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4]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巨集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五經:《詩》《書》《禮》《易》《春秋》)

家族史孟子遠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後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鄒國。據說,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孟母管束甚嚴,其「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後世母教之典範。

《孟子》是儒家經典之一。《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提倡「仁政」,是孔子思想的發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於鼓動性;善於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

《魚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地體現了這些特點。

宋神宗熙寧四年(2023年), 《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202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

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明朝朱元璋輯有《孟子節文》,刪掉《孟子》裡的句子,像「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之類的。 上篇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知道輕重;量一量,才知道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義」,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9、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0、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1、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沒有敵人的。

1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不去打亂它的繁殖期,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並且不去打亂它季節生長的規律,那麼數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

辦好各級學校,反覆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麼,鬚髮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揹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3、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4、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5、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的國君,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的國君,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下篇16、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7、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18、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19、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20、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就捨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東西,義(真理、信仰、正義有益大眾的思想和行為)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我就捨棄生命而選擇義。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22、孟子曰:水性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

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譯文】 孟子說:「水性是不分東西方向的,難道它也不分上下嗎?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處流一樣(勢所必然)。

人沒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沒有不向低處流的一樣。現在論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躍,它可以高過人的額頭;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這怎麼是水性如此呢?

這實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這種違揹他善良本性的行為,跟讓水違背它向低處流的行為,本質是一樣的。」

23、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24、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譯文】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作他「**」。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25、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譯文】使有德行的人居於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26、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譯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傑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的,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是最為輕的。

28、出自《孟子》: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 後演化成成語,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譯文】意思是一個人欣賞**快樂不如和眾人一起欣賞**快樂。

29、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中,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舜是從農耕的田野中被選拔出來的,傅說是從泥水匠中被選拔出來的,膠鬲是從魚鹽販子中被選拔出來的,管夷吾是從獄官手裡加以任用的,孫叔敖是從海邊被提拔上來的,百里奚是從奴隸市場加以重用的。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責任給這個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到貧窮之苦,讓他所做的事情點到錯亂,使他的內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增長他原來沒有的才能。一個人常常發生錯誤,這樣以後才會改正;內心困惑,思慮梗塞,然後才知道有所作為;顯露在臉色上,表現在聲音中,然後知曉。

在國內沒有執法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沒有相抗衡的國家和外患的侵擾,國家就常常會走向滅亡。這樣以後,就可以知道憂慮禍患能使人生存發展,而安逸享樂會使人走向滅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什麼意思 ?

學校管理制度 拼音 d d o du zh sh d o gu zh 釋義 道 道義 寡 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出處 孟子 公孫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例子 彼以武力為後盾,我以公理為前驅,蔡東藩 許廑父 通俗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否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精準恰到,不斷的被歷史所驗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說是亙古不變,我們周圍就有這樣的人,朋友多,通情達理,遇見問題客觀公正,大家都支援他,那些偏激,沒頭腦,胡說八道,大家恨不得他早點死了,活著也是個禍害。毋庸置疑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古人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即使過了數千年依...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得”和“失”分別是什麼意思

其實教科書上的解釋是很準確的,畢竟咬文嚼字方面,很多專家對每一個字的取用都很慎重,這裡說一下我的理解。樓下又說是合乎,違背,其實是很狹隘的觀點,古時候根本就沒有什麼符合不符合道義這一說法,像法家,道家,縱橫家,他們的道義都完全不同,有以人為本,又依法為主,但是究竟哪個是廣義所說的合乎的道,其實並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