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兩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時間 2021-10-16 07:35:16

1樓:風飄荷葉

孟子生活在戰國中期,那個時候戰爭是激烈的,他主張「仁政」以統一天下。因此,在《孟子兩章》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論點應該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他認為,在決定戰爭勝負的「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條件中,「人和」是克敵制勝的首要條件,「得人和」的結果就是「戰必勝」。

所以,本文的論點應該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天使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為文章中「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通篇都是將這個道理。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對中心思想的進一步延伸,申明瞭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及基於這個道理統治者應該如何去做。

3樓: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因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個論點的一個方面——人和。但因為是最重要的一方面,所以被用作題目。

4樓:

當然是天時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了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只是其中的一個論點

再不懂就找個語文老師問問吧呵呵

5樓: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對中心思想的進一步延伸,申明瞭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及基於這個道理統治者應該如何去做。

6樓:沒錯就是我說的

因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所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7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這是最新語文教學大綱上的標準答案

8樓:

兩個都不是!!!!!!!!應該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絕對準確,第一,是我們老師上課剛講的

第二,我們考試中我寫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結果老師扣了我3分,就是因為少加了一個「者」字。

第三,憑我們資深老師的水平,教學大綱的標準來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就是最佳答案!!1!!!!!!!!!!絕對真實!

9樓:什錦果脯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0樓:雪金蝴蝶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2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這個吧,因為最後講的那麼多不就是在驗證這個嗎?

孟子兩章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13樓:遺失

一、重點詞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

【地利】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

【人和】指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環】圍。

【兵革】泛指**裝備。兵,兵器。革,甲衣。

【堅利】堅固鋒利。

【固國】鞏固國防。

【兵革之利】**的強大。

【順】歸順,服從。

【故】所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畎畝】間、田地。

【大任】重大的責任,擔子。

【行拂亂其所為】行拂,所行不順。

【所以動心忍性】所以,用來

【恆】常。

【然後】這樣以後。

【困於心】內心優困。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外患】外來侵略的憂患。

二、《〈孟子〉兩章》通假字

【親戚湖畔之】 「畔」通「叛」,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 「拂」通「弼」,輔佐。

三、一詞多義

【之】親戚畔之:代詞,他

三裡之城:助詞,的 寡助之至:動詞,到

【於】舜發於畎畝之中:從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給 徵於色:在

生於憂患:由於,在

【而】 而後作:承接連詞 而死於安樂也:並列連詞

【拂】行拂亂其所為(阻撓,違反) 拂士(同「弼」,輔佐,輔弼)

【以】以天下之所順:憑 所以動心忍性:用來

【發】發於畎畝:舉,被任用 發於聲:表現

四、古今異義

【委.而去之】 古義:放棄 今義:委託 【委而去.之】 古義:離開 今義: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義:限制 今義:疆域

【七裡之郭.】 古義:外城 今義:姓氏 【池.非不深也】 古義:護城河 今義:池塘

【親戚..畔之】 古義:內親外戚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的家庭或它的成員。

【舜發於畎畝之中】

古義:被任用 今義:送出、交付

【舉於版築.之間】 古義:搗土用的杵 今義:建築、修路 【舉於士.】 古義:獄官) 今義:士兵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古義:徵驗,表現

今義:出征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古義:古義──明白,瞭解; 今義:比喻

五、詞類活用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一般「威」是形容詞為形容詞,這裡用作動詞,作「威懾」講

【必先苦其心志】 一般「苦」是形容詞,在此為動用法,使„„痛苦。

【勞其筋骨】

一般「勞」是形容詞,在此為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其體膚】

一般「餓」是形容詞,在此為使動用法,使„„飢餓。

【空乏其身】

一般「空」「乏」是形容詞,在此為使動用法,使„„貧困。

【行拂亂其所為】

一般「亂」是形容詞,在此為使動用法,使„„額倒錯亂。

【所以動心忍性】

一般「動」是動詞,「忍」是形容詞,在此為使動用法,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人恆過】

一般「過」是名詞,在此活用為動詞,犯錯誤、犯過失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一般「入」「出」是動詞,在此活用為為名詞,國內、

國外。六、句子解釋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

2、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能勝利。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

4、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在憂患中生存發展,在安逸享樂中滅亡。 5、行拂亂其所為 使他做事不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詞類活用

14樓:q王小年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

用法:名詞用作動詞。

解釋:域本義為疆土,此處做動詞,表示限制。

2、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

用法:形容詞用作動詞。

解釋:固本義為堅固,此處作動詞,表示鞏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用法:形容詞用作動詞。

解釋:威本義為威風,此處作動詞,表示威懾、震懾。

【古今異義】

1、城(三裡之城:一座方圓三裡的內城)

古義:內城

今義:城市

2、池(池非不深也: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

古義:護城河

今義:水塘

3、委(委而去之:守城一方還是放棄內城而離開)古義:放棄

今義:委屈、不甘心

4、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古義:國防

今義:國家

5、親戚(親戚畔之:連內外親屬也會背叛他)古義:泛指內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

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係或血統關係的家庭或其他成員,親屬,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委而去之:守城一方還是放棄內城而離開)古義:離開

今義:往、到

7、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限制人民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的界限)古義:這裡用作動詞,限制。

今義:地域

8、是(是地利不如人和也: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古義:這

今義:判斷動詞

9、兵(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懾天下不能靠**的強大)古義:兵器

今義:士兵

10、然而(然而不勝者:可是這樣卻不能取勝)古義:這樣卻

今義:錶轉折的連詞

15樓:手機使用者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域」名詞作動詞,「固國不以山溪之險」的「固」形容詞作動詞,「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威」形容詞作動詞。

16樓:灑脫哥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是什麼意思 ?

學校管理制度 拼音 d d o du zh sh d o gu zh 釋義 道 道義 寡 少。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援幫助 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出處 孟子 公孫丑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例子 彼以武力為後盾,我以公理為前驅,蔡東藩 許廑父 通俗演...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簡介

艾密系列 孟子 約公元前372年 約公元前289年 名軻,字子輿,鄒國 現山東省鄒城市 人,有人認為鄒國是魯國的附屬國,也有人說孟子是魯國人。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 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義流派。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 行仁政 在學說上推崇孔子,反對楊朱 墨翟。孟子是儒家最主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否是亙古不變的真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精準恰到,不斷的被歷史所驗證,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可以說是亙古不變,我們周圍就有這樣的人,朋友多,通情達理,遇見問題客觀公正,大家都支援他,那些偏激,沒頭腦,胡說八道,大家恨不得他早點死了,活著也是個禍害。毋庸置疑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古人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觀點,即使過了數千年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