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和一切成就如來還有清淨蓮華目如來是同如來嗎?還是說不同呢

時間 2022-02-22 11:30:25

1樓:荒誕不經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一切智成就如來、清淨蓮華目如來 ,三者不是同一個如來。

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佛名號,出自《地藏菩薩本願經》捲上忉利天宮神通品第一:...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彼佛壽命,四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一切智成就如來,佛名號,出自《地藏菩薩本願經》捲上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

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

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

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清淨蓮華目如來,佛名號,出自《地藏菩薩本願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復於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名清淨蓮華目如來,其佛壽命四十劫。過去久遠無量無數劫時,有佛出現於世,名字叫清淨蓮華目如來,這尊佛的壽命有四十大劫。

此佛世尊在因地修菩薩道時,心性柔和,常以慈目視一切眾生,因此感得眾德圓滿。清淨無瑕的天然美妙的雙目,好似蓮花一樣的修廣清淨,所以叫做清淨蓮華目如來。

2樓:匿名使用者

三世十方諸佛

諸多名號

修證入於此岸

佛佛同道

3樓:匿名使用者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我國的宗教政策是什麼?

4樓:宋濂

我覺得應該把宗教取締了,嚴重妨礙農業生產,還有工業生產。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

5樓:手機使用者

學佛是一件十分難得的事情,但我們學佛學什麼?什麼是佛?向佛學習什麼?

一定要搞清楚。佛是覺者 ,《華嚴經》 雲: 奇哉大導師,自覺能覺他 。

這就是佛。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話講:就是要了解自己,瞭解一切。

行止圓滿無缺。我們學習佛法就是要學這個,學做一個明白人,不作糊塗人。

自覺覺他首先是要自覺,瞭解自心。我們會有人說:難道我還不知道自己嗎?

事實上正是這樣。我們大部分的人並不瞭解自己,不熟悉自己。為什麼這樣講呢?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身體如何運轉,不知道他為什麼會老,為什麼會生病,為什麼會死。這是任何一門科學都無法回答清楚的。我們不知道自己的語言邏輯是怎麼產生的。

不瞭解為什麼有的事情想記記不起來,有的想忘忘不掉。不懂得人活在世,該如何做、如何行,什麼才是生活的意義。這是很多哲學家熱衷於**的問題。

甚至於有人為此而發瘋。是任何心理學家也不能徹底搞明白的問題。他或許能夠幫助你解決一部分問題,卻無法解決一切問題。

我們更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如何運作,為什麼就會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會有夢、有幻。有自我,有恐懼,有愛情。這一切的問題無人能夠回答。除了一個,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然而世尊並不是簡單的告訴我們答案。而是幫助我們瞭解答案。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是能夠用語言傳達的。

《佔察善惡業報經》 中講唯心識觀。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什麼方法呢?第一步就是對自己的行動、語言、思維切實詳細地觀察。

隨時隨地、沒有間斷地觀察。經典中講「 隨身語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 」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我們解決問題首先要了解問題如何產生。我們要自覺,就要深刻、沒有遺漏地瞭解。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徹底問題的根源,拔除病根才能痊癒、才能幸福。

這樣的瞭解最初可以達到一個非常重要的目的。其實也是前面所提問題的初步答案。那就是「 知唯是心 」知道這一切無不是源於自己的心。

這個心就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源。也是產生一切問題的根源。不僅是我們痛苦的源頭,更是我們脫離痛苦、成就幸福,得到無上快樂、清靜、喜樂的鑰匙。

……摘自地藏論壇《唯心識觀(五)-知唯是心》

6樓:人生啟示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專家說出實情,看完漲知識

7樓:宇宙外的三道題

社會科學認為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意識形態。主要特點為,相信現實世界之外存在著超自然的神祕力量或實體,使人對該一神祕產生敬畏及崇拜,並從而引申出信仰認知及儀式活動,不屬於源於神話的一種心靈寄託。

8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宗教:

以神的名義和你談情(鬼的不是)

以罪的名義和你談判(你的不是)

若要統治不朽

人性只能任其墮落

然後在懺悔中自我陶醉

宗教的本質是什麼》

9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的宗教,中國文化認為:有一個創始人、有崇拜物件為「宗」;有一群追隨者,有一定的祭祀儀式為「教」;西方文化的宗教religion是從拉丁詞「re」和「legere」演變來的,意思是「再」和「聚集」,就是一群人為了一個目的聚集在一起的意思,發展到有同一信仰,同一信念,為了這一信仰而到了不畏生死的地步。

如此可以看得出,儒道釋是宗教,科學也是宗教,有神論者聚在一起是宗教,無神論者聚在一起也是宗教。

宗教是一種主觀意識對希望的執著而誕生的一種強大的精神依靠.

宗教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包括信仰,宗教組織,祭禮,文化(宗教建築,宗教繪畫,宗教**)等等方面的內容。一種成功的宗教能夠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並且對某一時代人類的社會發展形成較大的影響。

宗教是一種對社群所認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多數宗教是對超自然力量、宇宙創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給人以靈魂並延續至死後的信仰體系。對宗教進行研究的學科是宗教學。

宗教可以大致分為自發宗教和人為宗教兩大類。自發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宗教。而現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為宗教。

宗教最原始的意義是反映了人們對神和對終極關懷的探求,自古以來,人們把導致宇宙萬物產生的原因(因緣)叫做上帝、神、天、道或造物主。在古代,中國人就相信有一位造物主或至上神存在,商朝和商朝以前的人稱之為上帝,周朝人稱之為天,老子和莊子稱之為道。雖名稱有異,實則指同一位造物主。

人們大都承認,人都是有罪的,與永恆的造物主分開了。人們希望擺脫自己的罪和因罪所要承受的報應,迴歸造物主,獲得永恆的生命、意義和價值。

各種宗教的主要區別在於通過什麼方法才能通往永恆?是靠自己的修煉還是靠上帝的拯救?

宇宙中如果沒有一個創造者和唯一的主宰,那世界就是一個毫無目的和混亂不堪的一堆物質而已,即或還有超過物質以外的東西,那也不過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相對理論,談不上終極真理和永恆。

如果宇宙間有一位獨一的創造著和主宰,世界才有起源和歸宿,人生才有真正的意義,這個意義是不以人的意志可以命定和左右的。

正如耶穌所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也就是說,耶穌就是到達永恆的唯一道路。

10樓:前清遺民

中國人本無宗教的慨念,人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少煩少惱安逸快樂。也可成仙成佛,各不相礙。偏偏後人多事,喜好西方文明,引進宗教慨念,『涑』縛自己,所以有了許多的嘛煩。

11樓:匿名使用者

對宗教的本質:世界,對人的信仰。(不用老馬那套忽悠你。)因為未知,而尋找答案。

因相信的人多了,就有了所謂的信念。

因為信念很多人為之聚集到一起。

而後宗教形成。

12樓:泣賀撥吉

一個人痛苦,煩惱的時候,想到要去拜一拜,這就是宗教心。

而宗教,就很難講了。拿世上五大宗教來講,宗教是可以把你的情緒、思想控制在一個範圍,而你會得到安慰、起了信仰心,那個就是宗教。

宗教的情緒一切眾生都有,在碰到困難、遭遇不可知而感到懷疑時,想找個依賴,想把情緒、智慧都投進去,那個投注依靠的目標,就是宗教。

——摘自《南懷瑾答問集》之「什麼叫做宗教?」

13樓:匿名使用者

向善 每個宗教的本質都是向善的

14樓:手機使用者

佛法可以給我們提供正確的人生觀念,依法修行能使我們培養健康的心態。所以說,學佛是為我們的幸福人生服務的。

現代人心理問題很多,這些心理問題怎樣才能解決?有些人求助於心理醫生,但心理醫生的**只能起到一種疏導和緩解的作用,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如果不能滅除問題產生的根源,那麼,今天這個問題得到了疏導,得到了暫時的解決,明天又會繼續製造新的問題,心理並不能得到徹底的**。

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是什麼?是無始以來伴隨著我們的無明,和由此產生的種種不健康因素:如貪心、嗔恨心、愚痴、我慢等等。

所以我們要從佛法入手,通過勤修戒定慧,來熄滅貪嗔痴,從根本上剷除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怎樣學佛http://www.dzzc.com/3.html

什麼是宗教

15樓:初夏的塵埃

宗教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屬於社會特殊意識形態。

華嚴五教章卷一有『分教開宗』之說,即將宗教二字分開解釋,一般以宗為主觀的、個人的主義信念;教則有客觀教說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稱宗教。此外,或以宗為無言之教,以教為有言之宗;或以宗為宗門,教為教門。

文言文《急不相棄》中“文末說 世以此定華 王之優劣 ,判斷華 王優劣的原因各是什麼?”怎麼答

伊絮未央 華歆在危難之時仍重守承諾,而王朗之能交好於平時,於危難時自見人心。急不相棄 原文 華歆 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 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 王之優劣。白話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

《望九華》王十朋要抒發什么情感,《望九華》王十朋要抒發什麼情感

王十朋 望九華 餘過池陽,登郡樓,望九華,僅見一峰。舟出清溪,始見之,然猶滅沒於雲霧之間。晚泊梅根浦,方了了見諸峰也。九華之勝,不在山中,從江上望之,秀逸清遠,夕波落日,邈然於懷。又得太白嘯歌,每舟泊林岸,便覺九子依依向人。論語 中有這樣一句話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有仁德的人喜愛山,聰明的人喜愛水,...

納涼中的“風定池蓮自在香”寄寓了詩人怎樣的志取

天上在不在人間 表現出詩人渴望遠離的是炙手可熱的官場社會,追求一個理想中的清涼世界 納涼秦觀 宋代 攜扙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譯文攜杖出門去尋找納涼聖地,畫橋南畔,綠樹成蔭,坐靠在胡床之上愜意非常。寂寂明月夜,參差的笛聲響起在耳邊縈繞不覺,晚風初定,池中蓮花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