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佛曰 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3-03 23:15:28

1樓:孤影來客

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煩惱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達到一定境界後的感悟。

也可以說,眾生即是佛。只是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通過戒定慧、四念處、六度萬行等即可轉煩惱為菩提。

2樓:民生為本

一般凡夫的認識裡,宇宙世間萬法,森羅永珍,無一不是對待法,是非、善惡、好壞、得失、染淨,分得很清楚,但這是世間法;然而在真如的自性裡面,卻是「生死自家明」,沒有分別。佛法講的「不二」,是出世法,因此「煩惱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

3樓:樵夫劉海哥哥

這為什麼是煩了就不停地就說你心裡面有了煩惱的話,你再去要去掙的菩提心,你如果沒有煩惱的話,那麼你就已經重複了就什麼煩惱都沒有的話,你就不是普通大眾的就不用你不用再去裝這個菩提心的,所以說這個煩惱就不退,就是這麼來的,就是因為你有煩惱,採取要休想才叫消除煩惱的。

4樓:匿名使用者

有句話叫未知苦楚,不信神佛,當你有了煩惱,經歷苦楚,會渴望祈求上蒼保佑,信仰神明。

5樓:繁瑞

我來回答: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答:每個人都有煩惱,如果你要想開了,達到豁然開悟,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也就達到了煩惱,即菩提,回答完畢,請採納。

「佛曰: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煩惱與菩提相即不二之意。煩惱即菩提,是站在大菩提心的角度而言的。是修行者達到一定境界後的感悟。

也可以說,眾生即是佛。只是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通過戒定慧、四念處、六度萬行等即可轉煩惱為菩提。

《大集經》卷12中說:「若煩惱中見菩提者,是名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即是倒見。」

那就是說:在煩惱中見真如、佛性的話,這個見才是如,才是如理作意的見,才是如法的見;如果離開了煩惱而見到菩提的話,這叫做倒見,這個「見」錯了。

煩惱即菩提,凡事不必執著妄念,懂得放下,方可釋然。

7樓:香光莊嚴

個人見解,請指教!

從兩方面來說。

一,對有修行的人來說。在有修行的人眼裡,煩惱就是菩提,就是自心的妙用,修行人能轉煩惱為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有修行的人在煩惱時不在煩惱裡,能夠超脫煩惱的束縛!

二,對於沒有修行的有來說。沒有修行成就的人,在煩惱時不知如何解脫,在苦難時遇到佛法的教化,這是一個促使他修行的因緣,這個因緣會使他得法修行,修行會得智慧,也就是說煩惱就是菩提!

只是本人觀點,不妥之處望請指教!

8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意見:真理是一不是二,沒有對立面,打破對立才見道。道不可說,說出來就會有對立面,就不是真正的道。

菩提也不可說,說出來就容易被誤解為與煩惱相對的所謂智慧或者清淨等意思。這句話和金剛經中反覆出現的佛說xx,即非xx,是名xx的目的一樣,佛讓我們用沒有混雜私慾的正念去看待事物,才不會執著於一邊而看清本源。

9樓:匿名使用者

還有一句類似的話:佛祖以煩惱為菩提、眾生以菩提為煩惱

我的理解是:這正說明了佛祖與眾生的差別只在看事情的角度不同,煩惱和菩提本事一體兩面的,就好比危機,既是危險也是機會,如果心態是積極的都會從機會的角度去看,而消極的人遇到危機時只會看到危險而退縮,最後是無路可退,只能是眾生,永遠無法成佛,積極的人面對任何困難、問題或煩惱都會積極的需找解決的可能,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過程就是修行,持之以恆最終可得正果,立地成佛,阿彌陀佛,善哉善哉!

10樓:吾本漁樵

「煩惱與菩提,皆是一心,本無自性,能轉煩惱為菩提,即是轉識成智義。」我們的心有煩惱的一面,也有覺智的一面,但兩面同是一心,正如硬幣有正、反兩面,但仍然屬同一枚硬幣。所以煩惱與菩提是一不是二,覺悟是菩提

,迷惑成煩惱。

「煩惱是苦,菩提是樂,苦非樂故;煩惱是暗,菩提是明,暗非明故;煩惱是業識妄心,菩提是清淨真心,妄非真故。」菩提來自於煩惱。

11樓:吉祥祝福

這是通過偷換概念的詭辯邏輯建立的悖論

12樓:oo慧禪

然而此話自有一番「心思」,倘不用心最易流入簡單化、庸俗化,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因而首先應當以正知正見認清這本是凡聖不同「質」的範疇,二者不是自然等同的,其間蘊藏著重要的起轉化作用的因素。就這口頭禪而說,就是要在「即」和「乃」的背後,深解意趣,狠下功夫。

即,表明煩惱轉成菩提要靠「觀必修證」;乃,意謂著失敗導致成功來自「檢討總結」。此之大事哲理落在日常瑣事上,或可通俗地說「想開點」。想者,如理作意,明見事理因由也;開者,策發真智,悟出對治方法也。

是說即、乃、想、開,實為就事明理、依理處事者。

明、依之理,首當為菩提。菩提乃佛果正覺,覺了宇宙諸法緣起性空、因果不昧。性空說生滅無常,示我人不可執事象為「實有」;因果顯作用不空,告我人造作之業力「勢用」昭然。

圓融空不空,是說中道義;依此空不空之中道正見,發起親證「正覺」之大願,說為「發菩提心」;唯以無我大悲菩提心才可於空不空上現觀煩惱事,是說內證自我,心行本分,轉化功夫。

「就事」之事,原為煩惱;「處事」之事,可體現「即」的轉化。煩惱者,《大智度論》雲:「略說則三毒(貪

13樓:國家鍊金術

「佛曰:煩惱即菩提」,壇經中,六祖慧能將這句話做了衍申:「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 菩提是覺醒、開悟、智慧的意思;煩惱是迷惑、愚昧、困擾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煩惱。煩惱和菩提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心的作用。

如果心中有分別、執著、計較的念頭,就是煩惱;反之,雖然心仍然照常活動,照樣起作用,但是沒有自私自利的分別、執著與計較的念頭,就是智慧。多數人因為不知道不論是苦難、敵人、或是幸福,都未曾離開自心的感受。所以,想克服困難,結果困難更多;想要打倒敵人,反而製造出更多的敵人;本來要追求快樂,結果歡樂卻遠離自己。

14樓:匿名使用者

佛法是圓融 不二之法門

如同 物質與能量不二可以相互轉化

煩惱菩提亦同

然而比喻是比喻 成佛之後就不會再變成眾生 示現不算阿米陀佛

15樓:貝葉白蓮

這個佛經有累死的意思,但這句話是倓虛老和尚問徒弟們的話,當時回答不一,老和尚都不滿意,只一童子答曰:煩惱即菩提。老和尚驚歎童子的智慧,欲勸其出家,童子不應。《影塵回憶錄》記載。

用法藏法師的一段話來解釋吧!

就一般的凡夫修道而言,佛法中有一句話:「富貴學道難!」

過度風光的人,有時就容易忘記自己也有「佛性」的「本然樣貌」,而迷失於慾望的大海中。

因為生病、困惑、苦悶到幾乎無法呼吸了,才使人「汲汲營利」的腳步停下來,重新思考生命的方向與出口;

因為不愉快,而反覆探索內心的世界,然後不斷地修正與調整,使生命趨向「光明」與「覺悟」。

所以,有時壞事未必真是壞事,所謂的「壞事」,以修道說,可能恰恰是「好事」;反之,「好事」也可能對修道而言卻是「壞事」。

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

16樓:來自鴛鴦溪嬌嫩豐盈的鄧艾

之所以說煩惱即菩提,就是說只有你,你有了煩惱之後,你才會珍惜幸福和快樂的來之不易。

17樓:元秋梵悌

之所以說煩惱即菩提,是因為菩提本無樹,寧靜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煩惱自己製造的

18樓:

一念迷惑即煩惱,一念覺悟即菩提,故而煩惱即菩提

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和不磨不成佛是一樣的道理吧!

19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你想的那樣。打個比方,同一把刀可以殺人,也可以做手術救人,用刀殺人比喻煩惱,用刀救人比喻菩提,好壞都是同一把刀。煩惱是眾生,自在是菩提,你的心可以煩惱也可以自在,煩惱自在都是你的心,煩惱即菩提。

同理,凡夫即佛,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為什麼煩惱即菩提?

20樓:上官峰叼

菩提在佛語裡代表了智慧

智慧就是從無數的煩惱裡提煉出來的,沒有了煩惱也就不會有智慧的產生,所以說煩惱既菩提。

正是因為有了痛苦,所以我們才會有快樂;正因為有了失敗,所以我們才會成功;正因為有了失去,所以我們才有珍惜。道理是一樣的。

21樓:匿名使用者

你好。答案是,煩惱是煩人的不開心。

菩提就是菩提樹

22樓:友清霽

別把煩惱看得太重,讓你自己喘不過氣來

「佛曰: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23樓:告俊風陽楚

「佛曰:煩惱即菩提」,壇經中,六祖慧能將這句話做了衍申:「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菩提是覺醒、開悟、智慧的意思;煩惱是迷惑、愚昧、困擾的意思。悟了是菩提,迷中是煩惱。煩惱和菩提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心的作用。

如果心中有分別、執著、計較的念頭,就是煩惱;反之,雖然心仍然照常活動,照樣起作用,但是沒有自私自利的分別、執著與計較的念頭,就是智慧。多數人因為不知道不論是苦難、敵人、或是幸福,都未曾離開自心的感受。所以,想克服困難,結果困難更多;想要打倒敵人,反而製造出更多的敵人;本來要追求快樂,結果歡樂卻遠離自己。

24樓:暢曄曄劍弼

個人見解,請指教!

從兩方面來說。

一,對有修行的人來說。在有修行的人眼裡,煩惱就是菩提,就是自心的妙用,修行人能轉煩惱為菩提,菩提就是智慧,有修行的人在煩惱時不在煩惱裡,能夠超脫煩惱的束縛!

二,對於沒有修行的有來說。沒有修行成就的人,在煩惱時不知如何解脫,在苦難時遇到佛法的教化,這是一個促使他修行的因緣,這個因緣會使他得法修行,修行會得智慧,也就是說煩惱就是菩提!

只是本人觀點,不妥之處望請指教!

為什麼說煩惱即菩提?我有**羞愧煩惱,煩異性,幫幫我!

25樓:初翎

這要靠你自己去剋制,靠你的毅力來控制你自己。

26樓:歷史中的八卦

過於關注就是煩惱的**。無論你關注的是身體健康,外表,金錢感情,還是人際關係,都是煩惱的**。

無愛即無憂,沒有關注就沒有煩惱。

27樓:齋冰

有首歌裡面說擺脫得了兒女私情,擺脫不了內分泌,是你的身體決定了你現在的狀況,客**待就好了

28樓:匿名使用者

人的心情總會出現時間性變化,喜怒哀樂悲恐驚,如果覺得自己的情緒不是太好,那麼可以試著暗示自己,這個階段馬上就會過去,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29樓:幹平安

可能就是你受到過一種傷害才會導致這種情況的。

30樓:朱老師情感分析

你好,這位朋友其實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覺得你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不應該排斥異性。

為什麼說佛即魔,魔即佛,佛即是魔,魔即是佛,佛魔本有心生,這樣理解對嗎?

旭日東昇 你讀金剛經去吧 或者看看慧律法師講的金剛經 這話不到一定境界亂講的話是謗佛的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佛...

為什麼有大恩即大仇一說,為什麼說大恩即大仇

大恩如大仇,這是中國人於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闢的至理名言,古今同理,中外一也,放之四海皆準。在我輩看來,小恩小惠如家常便飯,你請我一頓,我請你一頓,施之者如沐春風,受之者吹面不寒,倒顯得觥籌之間一團和氣,而大恩則不然,施之者居高臨下,受之者心有慼慼,均知恩重如山報之不易,長久則成為雙方的負擔。但凡朋友...

“佛說,見緣起即見法”是什麼意思

世間法多浮雲 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 兩句要一起看。我們說平生能遇佛法是緣起所致,緣分到了。自然顯現,無始劫種的因。能聞法,能明白佛法的意識,真正體會到了,就如同見到佛本身。這也是 金剛經 精髓所在,凡所有相皆為虛妄,萬法如一法,一即是一切。一切亦是一。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這樣看你就沒有分別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