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寫於哪年,求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原文

時間 2022-05-19 15:40:11

1樓:慢品味

《故鄉的野菜》是周作人的名作之一,創作於一九二四年二月,發表於同年四月五日的《晨報副鐫》。這篇散文僅一千餘字,記述了故鄉的三種野菜,言簡意深,意味深厚,典型體現了周作人美文的特點,也成為散文大師最初的「言志」經典之作。細究起來,《故鄉的野菜》有三點值得我們注意:

一為高妙的散文藝術;二為濃郁的地方風味;三為平民化的寫作立場。一周作人閒適類的散文以沖淡平和為主要面目,《故鄉的野菜》同樣如此。整篇文字就像一位長者在靜靜講述,淡泊安詳,但平淡的背後卻有著用心的經營。

2樓:吳田田

(2023年2月作,選自《雨天的書》)

無論如何,周作人都算不上一個有多麼強烈感情的人,從其文其事都可以看得出。在此文中,他自己也說「故鄉對於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情分」,如一個鄰居一般。但儘管都是鄰居,作者卻獨獨偏愛江南之情景,以野菜為名,將其描繪得詳而盡至。

如周作人所有的散文一樣,本文的語言依然是沖淡至極,而卻情味綿長,通過對故鄉幾種野菜的介紹,描繪了浙東鄉間的民情風俗,表達了對故鄉的懷想和對童年的眷戀。熟悉周作人的人恐怕從沒有人說他多愁善感,但作者從妻子不經意間說有芥菜賣的話語,立刻想到了他在浙東時候的事來,而後娓娓道來,涓涓淌出字句來,處處溢著對故鄉淡淡的想望和多年不遇的惆悵。

在本文裡周作人依然不忘引章據典,全問不過1200餘字,引文卻佔了近六分之一。以古為證,又言及東洋,提高了文章的品位,增加了情趣,也體現出了作者知識之淵博。

縱覽此文,給人的感覺可以下文作為概括:

家山情味長,巧化野趣為雅趣。

求周作人的《故鄉的野菜》原文

3樓:匿名使用者

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故鄉對於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情分,只因釣於斯(1)遊於斯的關係,朝夕會面,遂成(2)相識,正如鄉村裡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後有時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東(3)住過十幾年,南京東京都住過六年,這都是我的故鄉,現在住在北京,於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鄉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單市場買菜回來,說起有薺菜(4)在那裡賣著,我便想起浙東的事來。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裡只要有後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採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遊戲的工作。那時小孩們唱道:

「薺菜馬蘭頭(5),姊姊嫁在後門頭。」後來馬蘭頭有鄉人拿來進城售賣了,但薺菜還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採。關於薺菜向來頗有風雅的傳說,不過這似乎以吳地為主。

《西湖遊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菜花。諺雲:

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顧祿(6)的《清嘉錄》上亦說,「薺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徑上,以厭蟲蟻。侵晨村童叫賣不絕。

或婦女簪(7)髻(8)上以祈清目,俗號眼亮花。」但浙東人卻不很理會這些事情,只是挑來做菜或炒年糕吃罷了。

黃花麥果通稱鼠麴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採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麥果糕。小孩們有歌讚美之雲:

黃花麥果韌結結,

關得大門自要吃,

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

清明前後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儲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作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不知是什麼意思,或因蠶上山時設祭,也用這種食品,故有是稱,亦未可知。自從十二三歲時外出不參與外祖家掃墓以後,不復見過繭果,近來住在北京,也不再見黃花麥果的影子了。日本稱作「御形」,與薺菜同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採來做點心用,狀如艾餃,名曰「草餅」,春分前後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

掃墓時候所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稱草紫,通稱紫雲英。農人在收穫後,播種田內,用作肥料,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採取嫩莖瀹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間有白色的花,相傳可以治痢。

很是珍重,但不易得。日本《俳句大辭典》雲:「

4樓:匿名使用者

《故鄉的野菜》

周作人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故鄉。故鄉對於我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情分,只因釣於斯遊於斯的關係,朝夕會面,遂成相識,正如鄉村裡的鄰舍一樣,雖然不是親屬,別後有時也要想念到他。我在浙東住過十幾年,南京東京都住過六年,這都是我的故鄉,現在住在北京,於是北京就成了我的家鄉了。

日前我的妻往西單市場買菜回來,說起有薺菜在那裡賣著,我便想起浙東的事來。薺菜是浙東人春天常吃的野菜,鄉間不必說,就是城裡只要有後園的人家都可以隨時採食,婦女小兒各拿一把剪刀一隻「苗籃」,蹲在地上搜尋,是一種有趣味的遊戲的工作。

那時小孩們唱道:「薺萊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後來馬蘭頭有鄉人拿來進城售賣了,但薺菜還是一種野菜,須得自家去採。

關於薺菜向來頗有風雅的傳說,不過這似乎以吳地為主。《西湖遊覽志》雲:「三月三日男女皆戴齊菜花。

諺雲:三春戴養花,桃李羞繁華。」顧祿的《清嘉錄》上亦說,「芥菜花俗呼野菜花,因諺有三月三螞蟻上灶山之語,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陘上,以厭蟲蟻。

侵晨村童叫賣不絕。或婦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號眼亮花。」但浙東人卻不很理會這些事情,只是挑來做菜或炒年糕吃罷了。

黃花麥果通稱鼠麴草,系菊科植物,葉小微圓互生,表面有白毛,花黃色,簇生梢頭。春天採嫩葉,搗爛去汁,和粉作糕,稱黃花麥果糕。小孩們有歌讚美之雲:

黃花麥果韌結結,

關得大門自要吃,

半塊拿弗出,一塊自要吃。

清明前後掃墓時,有些人家--大約是儲存古風的人家--用黃花麥果作供,但不作餅狀,做成小顆如指頂大,或細條如小指,以五六個作一攢,名曰繭果,不知是什麼意思,或因蠶上山時設祭,也用這種食品,故有是稱,亦未可知。自從十二三歲時外出不參與外祖家掃墓以後,不復見過繭果,近來住在北京,也不再見黃花麥果的影子了。日本稱作「御形」,與齊菜同為春天的七草之一,也採來做點心用,狀如艾餃,名曰「草餅」,春分前後多食之,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總是日本風味,不復是兒時的黃花麥果糕了。

掃墓時候所常吃的還有一種野菜,俗稱草紫,通稱紫雲英。農人在收穫後,播種田內,用作肥料,是一種很被賤視的植物,但採取嫩莖滴食,味頗鮮美,似豌豆苗。花紫紅色,數十畝接連不斷,一片錦繡,如鋪著華美的地毯,非常好看,而且花朵狀若蝴蝶,又如雞雛,尤為小孩所喜,間有白色的花,相傳可以治痢。

很是珍重,但不易得。

日本《俳句大辭典》雲:「此草與蒲公英同是習見的東西,從幼年時代便已熟識。在女人裡邊,不曾採過紫雲英的人,恐未必有罷。

」中國古來沒有花環,但紫雲英的花球卻是小孩常玩的東西,這一層我還替那些小人們欣幸的。浙東掃墓用鼓吹,所以少年常隨了樂音去看「上墳船裡的姣姣」;沒有錢的人家雖沒有鼓吹,但是船頭上篷窗下總露出些紫雲英和杜鵑的花束,這也就是上墳船的確實的證據了。

故鄉的野菜 主要內容

5樓:尼克小子

在這篇散文中,作者以濃郁的懷舊情緒,介紹其故鄉常見的野菜:薺菜,馬蘭頭,鼠麴草,紫雲英等,他們的形狀,顏色及用途,以及與其相關的浙東民俗。作者引經據典,並以東洋習俗同中國習俗相比較映照,將浙東民俗置於一個橫的文化比較剖面上和深厚的文化背景中。

周作人的散文語言質樸平淡,風格從容平和,但富有哲理。

汪曾祺的故鄉的野菜和周作人的區別

6樓:專注文化知識解答

周作人所寫《故鄉的野菜》(2023年)是名篇,許多人都知曉。後來,汪曾祺作了一同題文章(2023年),記述自己家鄉的野菜(周為浙江紹興人,汪為江蘇高郵人),其中意趣值得玩味。

區別如下:

1、汪曾祺的文學趣味受廢名、沈從文的浸染,而文化趣味更多來自於周作人、俞平伯一脈。從前後兩篇《故鄉的野菜》中可看出,他們對民俗謠曲、野史雜記興味濃厚,多所點染。周作人引浙東童謠,「薺菜馬蘭頭,姊姊嫁在後門頭」;汪曾祺回憶兒時聽到的叫賣聲,「賣枸杞頭來!

」又引家鄉歇後語,「王西樓嫁女兒—畫(話)多銀子少」。周作人徵引《西湖遊覽志》、《清嘉錄》中關於薺菜花的記載,汪曾祺徵引《以蓴姜法魚糟蟹寄子瞻》中的蓴菜記錄、《野菜譜》中各種野菜的記錄。

2、周作人的白話文很耐讀,有澀的感覺,因為他喜歡時時夾雜文言的成分。汪曾祺與之相比,文字是極白的,簡直就是大白話(除去從古籍裡來的引文),但我們讀之,覺得耐讀,白而不俗,如上引女孩子賣枸杞頭的幾句,每句話都很「白」,不過連在一起,卻很有味道,是有意蘊的底子的。

3、周作人寫小品文,學術味道極濃,因其本質為學問家、愛智者,其學識由散文的形式表現而已;汪曾祺的散文,思想的歷練不及苦雨齋,但其特出之處在於文字的靈動鮮活,多**的筆法,畢竟他本是**家。

注: 論學問,汪曾祺遠不及周作人,當然他也從未想在學問上追摹前輩。周作人之於希臘學、日本文化、兒童研究、婦女研究、性文化研究都是開拓式人物,影響不僅在當時,於後世亦延綿不絕;汪曾祺讀書不算太多,是作家式的讀書,偏好性明顯,如筆記、方誌、遊記、畫論,關於風物民俗草木蟲魚的書等。

周作人《苦雨》的寫作時期,周作人《苦雨》的人物有哪些

抗戰早期1921左右 周作人 苦雨 的人物有哪些?簡述周作人在理論上對新文學的三點貢獻 5 可以分4個板塊 一個主機板塊 名字生活中的文學 4個小板塊 分別是 什麼是文學?文學的藝術 愛文學 風苦雨 悽風苦雨 解釋 悽風 寒冷的風 苦雨 久下成災的雨。形容天氣惡劣。後用來比喻境遇悲慘淒涼 希望我的回...

平民的文學是周作人在哪發表的,周作人《人的文學》被收錄在哪本散文集裡

fly劃過的星空 平民的文學是周作人在五四文學革命中發表的。中國五四文學革命中提出的一個建設新文學的主張和口號 最初由周作人於1919年1月在 平民文學 一文中正式提出,指與文言的貴族文學相對立的 表現普通人們普遍與真摯感情的文學。周作人認為,平民文學與貴族文學的主要區別在於 平民文學應以普通的文體...

周作人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白話新詩

第一本用白話寫的詩集是胡適的 嘗試集 1920 最早從思想藝術上顯示一種嶄新面貌,併為新詩地位的確定做出重大貢獻的,是郭沫若的 女神 1921 周作人在五四時期提出了哪些詩歌主張 徐子春 現代散文家 詩人。文學翻譯家。原名柵壽。字星杓,後改名奎緩,自號起孟 啟明 又作豈明 知堂等,筆名仲密 藥堂 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