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含義,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6-13 16:45:14

1樓:你在哪兒親愛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的前提,誠意正心則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說,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對治家,能夠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國,平天下。

總之,這是儒家給每個人立的規矩。

修己安人,可以顧名思義。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為,言論符合「禮」,符合自己的身份,舉止得體;安人,使別人能夠安心和睦相處,講求和諧。

2樓:儒雅的凝眸

格物致知

【拼音】:gé wù zhì zhī

【釋義】: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例句】: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誠意正心

【拼音】chéng yì zhèng xīn【解釋】誠:真心實意;正:糾正。有真誠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3樓:無基者無罪

意思是: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

節選自儒學經典《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 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這是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4樓:禾鳥

就是說你要有一個良好的人生觀世界觀,樹立正確的遠大的理想,然後首先做人,然後再去做事,這樣改變生活。

5樓:心靈小炎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

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然後意念才會誠實。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

內心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才會治理好。

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6樓:廣東東莞張教授

接觸事物獲得知識真誠的態度接受,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意思

7樓:你在哪兒親愛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學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過接觸世間萬事萬物,在體會各種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最終貫通明理。

格物致知是誠意,正心的前提,誠意正心則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說,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對治家,能夠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國,平天下。

總之,這是儒家給每個人立的規矩。

修己安人,可以顧名思義。修己,是修身,使自己的行為,言論符合「禮」,符合自己的身份,舉止得體;安人,使別人能夠安心和睦相處,講求和諧。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寓意。?

8樓:偷偷愛著你

格物致知

【拼音】:gé wù zhì zhī

【釋義】: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處】:《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例句】: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誠意正心

【拼音】chéng yì zhèng xīn【解釋】誠:真心實意;正:糾正。有真誠的心意才能端正心思。

【出處】西漢·戴聖《禮記·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分別是什麼意思啊?

9樓:

《四書•大學》原文:「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齊家,齊家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格物:窮究事物的道理或糾正人的行為。

致知:致:求得;知:知識。即「獲得知識」之意。

誠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誠懇。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整齊家政。

治國:管理國家。

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亂(實現祖國統一)。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什麼意思?

10樓:說太多不如沉黙

意思如下: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後才會擁有淵博

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瞭解事物,然後意念才會誠實。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

內心端正,然後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整頓好。家庭整頓好了,然後國家才會治理好。

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後才能使天下太平。這是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

出處:儒家的著作《大學》

部分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釋義:大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於使人棄舊圖新,在於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於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後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後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後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後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後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後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後天下才能太平。

總結:《大學》是儒家思想經典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

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

11樓:白粥

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一個人內在的德智修養,到外發的事業完成,構成一貫不斷開展的過程.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即其內在的德智修養,就是大學三綱領中「明明德」的功夫.

齊家、(立業)、治國、平天下為管理者外發的事業完成,便是第二綱領「親民」的發揚.

格物,就是要求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即物窮理,增長見識.

致知,就是求為真知.從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誠意,就是要意念誠實.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種不安的情緒,不為物慾所蔽,保持心靈的安靜.

修身,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

齊家,就是要整齊好自己的家庭,.

治國,就是要為政以德,實行德治,布仁政於國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於天下,使天下太平.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此段。但 大學 文中只有此段提及 格物致知 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 格物 與 致知 ...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像它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天下 所論述的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 此段。但 大學 文中只有此段提及 格物致知 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

「致知」是什麼意思,「格物」 「致知」是什麼意思?

心的舞臺 致知的意思 儒家哲學用語。語出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歷代儒家學者對此有不同解釋。拼音 zh zh 引證解釋 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 明 王守仁 則認為 致知 即 致吾心之良知 參見 致良知 近義詞 一 良知 li ng zh 良心 未泯。喚起 接見美國青年代表團的談話記錄 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