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 以 的 用 與 憑藉 的意思的區別

時間 2022-07-18 23:00:28

1樓:鴻越高麗

就看用現代漢語怎麼講得通。細微區別可能是:「用」的動作發出者更佔主動地位。

如(1)a「屠懼,投以骨。」 b「具以情告。」

(2)c「以勇氣聞於諸侯。」 d"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e"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f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g"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h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

一是看因果關係 「憑」先後、因果關係更明顯

二是「憑」的賓語多是用手抓不住的,抽象的;或者即使是實物作賓語,也非直接利用,而是通過一系列事物的發展變化起作用,或利用它抽象的作用。「用」就顯得更直接簡單。

三是「用」短語修飾的動作是一個具體的動作;而「憑」修飾的可能是一整套的事件。如e可能不好判斷,但『損魁父之丘』是一整個事件。故是「憑」。

(個人意見,請斟酌)

2樓:番茄芥末君

以勇氣聞於諸侯, 憑藉

以五十城易璧 用

憑藉啊,一般比較虛指,是說憑什麼什麼精神啦,不是很物質的東西來做事,偏介詞形式的吧

用呢,是對物質較實質性的東西來說,用什麼什麼來做什麼,都是實際存在的,偏動詞

其實有時候判斷要根據語境的

就像我給你舉的第一個例子,翻譯成用就不通暢

文言文「以」的解釋有「用」和「憑藉」,這兩個有區別嗎?

3樓:農連枝彌雀

母以子貴,以是憑藉的意思

以亂易正,不武;以是用的意思

還是有區別的。

文言文「以」的解釋有「用」和「憑藉」,這兩個有區別嗎?

4樓:海底撈月的夢想

文言文「以」「用」與「憑藉」的意思的區別:

一、以[yǐ ]:

用,拿,把,將:~一當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時啟閉。物~類聚。

因為:~人廢言。勿~善小而不為。不~物喜,不~己悲。

在,於(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待時機。~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前。~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得~。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急乎?

及,連及:富~其鄰。

二、用[yòng]:

使人或物發揮其功能:使~。~心。~兵。~武。

可供使用的:~品。~具。

進飯食的婉辭:~飯。

花費的錢財:費~。~項。~資。

物質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需要(多為否定):不~多說。

因此:~此。

三、憑藉[píngjiè]:

依恃;用…的手段。

利用、依賴。

5樓:七裡咔拉

母以子貴,以是憑藉的意思

以亂易正,不武;以是用的意思

還是有區別的。

古文中以 表原因和憑藉的是不是同一種用法

6樓:匿名使用者

是同一種用法。

在古文中,「以」常常作為介詞,與後面表原因、表憑藉等等的賓語組成介賓結構,「以」相當於引入的作用,只是引入的內容不同。

一、以:因為;由於。引入原因。

例句:1、「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2、「 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宋·蘇軾《超然臺記》

二、「以」:憑藉;用。引入物件

例句:1、「餘分閏位,謂以偽亂真耳。"——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

2、「 太醫以王命聚之」——明·劉伯溫《賣柑者言》

3、「 屬予作文以記之。」——宋·范仲淹《岳陽樓記》(「以」後省略賓語「文」)

7樓:元芳服務

不是同一種用法,古文中的以有兩種詞性,一是介詞,另一個是連詞,連詞的以具有和而很相似的用法,表原因,表方式,表伴隨,連線兩個完整的句子,介詞的以,才有憑藉,以...作為等的意思。

8樓:凌涵獨尊

不是,這是兩種用法。如;

以頭搶地爾

在這裡,「以」表示憑藉,用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在這句子,表示是因為。。。

9樓:自我拓荒者

以 表原因是介詞,釋義為因為 例句有:以其境過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憑藉是介詞,釋義為憑藉,按照 例句有:太醫以王命聚之。

不是同一種用法,或者你給我看一下古文原文也行

10樓:獨木嫣然

用法不同:

以 表原因,為介詞,釋義為因為。例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以 表憑藉,為介詞,釋義為憑藉。例如:何以戰——《曹劌論戰》

11樓:是滾滾大人吶

是不同的

古漢語「以」字引發原因時無連詞詞性

憑藉是介詞

12樓:淡墨流星雨

不是,一個強調因果,一個偏向於方式。

13樓:花_未_醒

1111111111111111

古文中「以」作因為和憑藉的差別?

14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看以字所在句子是不是因果關係的句子,如果是那麼就是翻譯成因為,如果不是就是憑藉

我覺得都是因為的意思,不過以起有似於賢這一句不是很肯定,要有上下文才能斷定。

文言文「以」「用」與「憑藉」的意思的區別是什麼?

15樓:海底撈月的夢想

文言文「以」「用」與「憑藉」的意思的區別:

一、以[yǐ ]:

用,拿,把,將:~一當十。~苦為樂。~身作則。~鄰為壑。~訛傳訛。~往鑑來。

依然,順,按照:~時啟閉。物~類聚。

因為:~人廢言。勿~善小而不為。不~物喜,不~己悲。

在,於(指時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目的在於:~待時機。~儆效尤。

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求。

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前。~內。

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得~。

古同「已」,已經。

太,甚:不~急乎?

及,連及:富~其鄰。

二、用[yòng]:

使人或物發揮其功能:使~。~心。~兵。~武。

可供使用的:~品。~具。

進飯食的婉辭:~飯。

花費的錢財:費~。~項。~資。

物質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

需要(多為否定):不~多說。

因此:~此。

三、憑藉[píngjiè]:

依恃;用…的手段。

利用、依賴。

文言翻譯中,「以」字什麼時候是「用」,什麼時候是「憑藉」?最好要理論。

16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以字在不同的語境表示不同的意思,而不能單純地說什麼時候是「用」什麼時候是「憑藉」。主要是看句子的意思。

17樓:匿名使用者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中的'以'可以翻譯為用,也可以譯為憑藉。猥以微賤中,以 要翻譯為憑藉。直譯就是,憑藉我這樣身份卑微的人。

向第一種情況,兩種解釋都可,這樣的考試不會考、

主要是根據語境判斷用法。

在文言文中,「以」的意義和用法,並舉上典型例句

18樓:曉龍修理

1、作動詞:用;使用。

例句:戰國時期·屈原《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白話譯文:忠心的人啊,不被重用,賢明的人求進身也難成功。

2、作動詞:做。

例句:先秦·佚名《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以哉?」

白話譯文: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麼你們打算打算做些什麼事情呢?

3、作動詞:認為。

例句:戰國·劉向《鄒忌諷齊王納諫》:「皆以美於徐公。」

白話譯文: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麗。

以拼音:yǐ

釋義:1、用,拿,把,將:以一當十。以苦為樂。以身作則。以鄰為壑。以訛傳訛。以往鑑來。

2、依然,順,按照:以時啟閉。物以類聚。

3、因為:以人廢言。勿以善小而不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在,於(指時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5、目的在於:以待時機。以儆效尤。

6、文言連詞,與「而」用法相同:夢寐以求。

7、用在方位詞前,表明時間、方位、方向或數量的界限:以前。以內。

8、用在動詞後,類似詞的字尾:可以。得以。

9、古同「已」,已經。

10、太,甚:不以急乎?

11、及,連及:富以其鄰。

漢字筆畫:

相關組詞:

1、足以[zú yǐ]

完全可以;夠得上。

2、以來[yǐ lái]

方位詞。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現在的一段時期。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數目等在某一點之上。

4、以內[yǐ nèi]

方位詞。在一定的時間、處所、數量、範圍的界限之內。

5、難以[nán yǐ]難於。

19樓:好無聊啊

在不同的語境中「以」有不同的意義。

1、介詞,相當於「從、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隆中對》(意思是但曹操能夠打敗袁紹,由弱變強。)

2、介詞,譯為「按照」。例如: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意思是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據實情去處理。)

3、連詞,相當於「用來、以便」。例句: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意思是皇上應當廣泛聽取意見,採納正確建議,以使先帝的德行能夠發揚光大,有志士人的正氣得到鼓勵傳揚。)

4、連詞,表示順承,相當於「而」,也可不譯。例如:

手自筆錄,計日以還。《送東陽馬生序》(意思是親手抄錄下來,計算著日子去還書。)

5、連詞,譯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意思是不應該看輕自己,說一些不恰當的話,以致堵塞人們向您竭誠進諫的道路。)

6、介詞,表示憑藉,譯為:憑、靠。

例句: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7、連詞,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擴充套件資料

【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來衡量或揣度別人。

【以德報怨】:用恩惠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怨恨。

【以毒攻毒】:用毒藥來**毒瘡等疾病。比喻利用惡人來制惡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來反對不良事物。

【以訛傳訛】:把本來就不正確的話又錯誤地傳出去,結果越傳越錯。

【以怨報德】:用怨恨回報別人對自己的恩惠。

【以逸待勞】:指作戰的時候採取守勢,養精蓄銳,等待來攻的敵人疲勞後再出擊。

【以一當十】:一個人抵擋十個人。形容勇敢善戰,以少勝多。

【以直報怨】:以正直之道對待有仇隙的人,不進行報復。《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指撓沸】:用手指去攪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議兵》:「以桀詐堯,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撓沸。

【以湯止沸】:亦作【以湯沃沸】。比喻糾正錯誤的方法不對,不但無濟於事,反而助長錯誤。

《淮南子·原道》:「若以湯沃沸,亂乃甚逾。」《漢書·禮樂志》:

「如以湯止沸,沸俞(逾)甚而無益。」

20樓:熱心網友

1、介詞。

(1)、表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作用、拿、憑、依據、按照、用(憑)……身份"等

如: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2)、起提賓作用,"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3)、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4)、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

如: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5)、表示動作、行為的物件,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

如: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係。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係,常用來連線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2)、表示承接關係,"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餘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3)、表示目的關係,"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

如: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4)、表示因果關係,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如: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係,連線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複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髮展或推斷的結果。

如: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送東陽馬生序》)

擴充套件資料

文言虛詞共18個:而、 何、乎、乃、其、且、若 、所、為、 焉、也、以、因、 於、與、則、者、之

古虛詞是在漢語中沒有實際意義的字,其中一部分相當於現代的虛詞。

虛詞不能獨立成句,只有配合實詞來完成語法結構。虛詞對實詞有協助作用,這類詞包含介、連、助、嘆、副、象聲六大類。

虛詞在聯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聯只因一虛詞之差,便謬之千里。巧妙運用虛詞,可使聯句增色,情趣斐然。

文言文可以一試中以的意思,文言文中 以 的意思有哪幾種

加斯加的小蘭花 可 可以 以 憑藉 句義為 可以用他來試一試。拓展 文言文中 以 的用法 動 用 使用。涉江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動 做。子路 曾晳 冉有 公西華侍坐 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動 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 皆以美於徐公。介 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藉的工具 方法,可視情況譯為 拿 用 憑 把...

古詩與文言文的區別,文言文和古詩文的區別是什麼

這個問題問得不怎麼科學,嚴格來說古詩也應屬文言範疇,因為文言是古代用於寫作的書面語言系統,詩歌除了吟之外當然更多的是寫,其也是文言。但古詩語言也有自己的特點,詩是一種語詞凝鍊 結構跳躍 富有節奏和韻律 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所以詩的語言必定是凝練的,有韻律的。另外,詩貴含蓄,古...

以文言文寫自己的童年趣事(), 急 急 以文言文寫一篇自己的童年趣事(300字)

摸魚兒餘幼時,嘗涉外摸魚,每憶此猶倍感歡喜也。夏日當空,水澤淺顯,游魚隱現,乃摸魚之良機也。餘赤足而下,於泥水之中俯身摸索,亦忘卻蛇虺之毒,目無他顧,但隨往來黑影,用心之專也甚於習字。然此法難以捉摸,乃修泥牆以截流,阻於前後,則受困之魚好似甕中捉鱉也。只待竭其水,使現其身而無處逃也。其時未知輕重,後...